敵人是十分狡猾的,正當李靜和李雪瑞走到溝邊時,又飛來兩架敵機,顯然,他們是來了解被擊落敵機飛行員的下落和進行報複的。敵機在上空盤旋時發現了李雪瑞等人,立即俯衝投下了由無數小炸彈組成的子母彈,師長李雪瑞不幸被炸彈擊中。當李靜急忙跑去將他抱起時,隻聽他哼了一聲便停止了呼吸。
曠伏兆、李湘等軍領導得知李雪瑞師長不幸遇難的消息後,心裏非常難過。李雪瑞是經過長征的、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的指揮員,他與大家親如兄弟,還沒有與美軍正式交手卻倒在了血泊中,怎麼不叫人痛心呢!
曠伏兆聽了李靜難以抑製悲痛心情報告師長李雪瑞犧牲的經過後,立即做了三點指示:一是將李雪瑞同誌的遺體就地安葬好;二是此事暫不公開,免得影響部隊士氣;三是各項戰鬥準備工作要抓緊,不能放鬆。
第二天上午,曠伏兆又親自給李靜打電話,了解李雪瑞師長遺體安葬情況後,正式通知李靜說:“組織上已決定你改任師長,並繼續擔任師黨委書記。199師政委張宗遜調你師任政委。”李靜感到部隊剛到朝鮮,師長殉難,已經覺得很突然,又聽到上級決定自己改任師長,心裏就更感到突然了。因為接到率部入朝命令後,思想上考慮的是如何做好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如何同具有第一流現代化武器裝備的美軍作戰研究得少一些,覺得擔子重,有壓力,便對曠政委說:“馬上就要打仗,師長我恐怕擔當不起來。”李靜知道是“臨危受命”,上級決定不可能改變,不過是向政委反映一下自己的複雜心情而已。在關鍵時刻,曠伏兆一向是十分認真的,他嚴肅地對李靜說:“這是在打仗的前線,不能講價錢。擔子越重,越應該挑好!組織上既然叫你擔任師長,自然就認為你擔得起嘛!”停了停,他接著交底說:“你和張宗遜的任職報告,兵團已上報誌願軍黨委和中央軍委,命令很快就到。”聽了這話,李靜還能說什麼?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看到領導對自己這麼信任,李靜馬上表示服從組織決定,要竭盡全力,接受新的考驗。曠伏兆進一步鼓勵李靜說:“相信你會勇挑重擔,率領全師完成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
李靜接受任命後和新到的張宗遜政委率領200師在交通線遭到嚴重破壞,糧食、彈藥供應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同兄弟部隊在金城前線阻擊了美軍的強大進攻,在整個防禦作戰期間,圓滿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
凡是同曠伏兆共過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會:在關鍵場合,危急時刻,他對問題的處理既有高度的政治原則,又有實事求是的靈活性,給人以完成任務的無窮信心和力量!
1951年8月底,曠伏兆和李湘率領67軍由陽德地區開抵金城,接替27軍防務,繼續抗擊美軍的進攻。
這時朝鮮戰場的形勢是:經過與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第一至第五次戰役後,敵我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形成了對峙狀態,中央軍委根據戰局的變化,及時地提出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指示誌願軍“今後作戰形式要由以運動戰為主,逐步轉變為以陣地戰為主”,要求各部隊貫徹“堅守防禦,反複爭奪,節節抗擊,殲滅敵人”的作戰原則。
曠伏兆和李湘指揮67軍防禦的範圍是:西起上甘嶺東南芳通裏的537.7高地,東至北漢江,整個正麵寬27公裏,縱深為21公裏。具體部署是:以羅肖文為師長、高占傑為政委的199師與以李靜為師長、張宗遜為政委的200師為第1梯隊;以馬輝為師長、李布德為政委的201師為第2梯隊。
這時,朝鮮正遭受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水,67軍接防是在一邊與洪水搏鬥,一邊反擊敵人不斷騷擾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工作特別緊張與繁忙。
敵人得知67軍接防後,為了試探67軍的作戰能力,便出動5個營的兵力(其中美軍1個營),在60餘輛坦克、10餘架飛機,以及大量炮兵的配合下,對67軍4個連隊防守的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曠伏兆和李湘命令部隊給敵人以堅決還擊。前線部隊雖然與凶惡的敵人初次交手,但打得十分勇猛頑強,一天內殲敵970餘人。初戰取勝,極大地鼓舞了全軍的作戰士氣!
曠伏兆等軍領導抓住時機,一方麵對四個連隊取得的戰績進行表揚,另一方麵命令部隊抓緊做好對付更強大的敵人進攻的準備。
9月21日,在戰鬥前沿指揮作戰的李水清副軍長向軍指揮所通報敵情:敵人出動8個步兵營、70多輛坦克、百餘門大炮和大批飛機,對我前沿8個連隊防守的14個點的陣地發起所謂“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試驗”進攻。
曠伏兆和李湘命令部隊不管敵人以什麼方式進攻,隻要進攻就是侵略,對一切侵略就要堅決給予還擊!
雙方激戰竟日,敵人以傷亡1100多人的代價,隻占領了我兩個前沿陣地。
曠伏兆和軍領導通過對美軍兩次試探性進攻的反擊,清楚地認識到要勝利完成上級交給的防禦任務,必須解決適應陣地防禦戰的工事構築問題;儲備足夠的作戰物資問題;加強對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對堅守防禦的認識和信心等一些問題。
部隊在討論軍領導指示時,結合陣地的實際情況,一致認識到,部隊接收的陣地,是經過了5次戰役後進入運動防禦時逐步形成的,這種工事大都是以掩蔽部、塹壕、交通壕組成的野戰工事,但都是土木結構,這種工事難以抗擊敵人強大炮火的攻擊,不利於堅守防禦。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要求進入陣地的部隊,克服因連續行軍體力下降難以恢複的困難,積極投入構築工事的戰鬥。
部隊接防後麵臨多方麵的困難,要對付美偽軍連續“試探性”和“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試驗”,造成部隊體力下降較多;更要克服因交通運輸遭到破壞,造成彈藥、糧食供應不足的困難。這時,一線部隊每人每天隻有1斤(16兩為1斤,下同)糧食,二線部隊每人每天10兩,機關人員8兩。糧食嚴重不足,各部隊隻好派一些人挖野菜補充。因吃不飽許多戰士昏倒在挖工事的壕溝裏。200師599團政委因體力不支昏倒在山坡上。
體力是戰鬥力的重要因素,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曠伏兆召集軍黨委開會,研究決定由軍政治部主任鍾華農和後勤部曾部長領導一批人搶運彈藥和糧食等作戰物資。在鍾華農等人的努力下,調集9300多人、近百輛汽車、200多輛馬車,通過臨時修建的隱蔽土路,采取分段接送的方式,突擊搶運了各種作戰物資5100多噸。在執行這一任務中,得到了許多朝鮮群眾的幫助。他們自發組織人幫助修路、架橋、背運糧食和彈藥。
曠伏兆和軍長李湘為了打好更大的戰鬥,在抓緊做好戰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同時,及時總結取得打退敵人兩次進攻取得勝利的經驗。敵人並不甘心失敗,也總結了他們失利的原因,並製定出新的進攻計劃。
敵人於9月28日在西線的朔寧、市邊裏又向我發起了進攻。
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在67軍正麵部署了美軍第7師、第24師、第25師1個團,李偽第2師、第6師與哥倫比亞營,共計14個榴炮營、200餘輛坦克,妄圖在誌願軍部隊困難的情況下,以壓倒優勢的兵力,一舉摧毀誌願軍防線,奪取金城、昌道理,以達到其控製淮洋,推至元山,將中朝軍隊趕至朝鮮蜂腰部以北地區的目的。
曠伏兆、李湘對敵人戰略意圖的判斷,與誌司、兵團等領導對敵人行動的判斷一致,因而全軍主動做好了粉碎敵人進攻的準備。
10月13日淩晨3時許,敵人在67軍防禦正麵,先是以飛機輪番轟炸,接著是震耳欲聾的炮火推進式轟炸,最後用坦克邊開進邊進行破壞性射擊。頓時67軍前沿陣地火光衝天,濃煙滾滾,一場惡戰開始了。
曠伏兆和李湘彙集各方麵報上來的情況分析,看出了敵人進攻的重點地段,並加強了對那裏的具體指揮。指揮員所到之處,都能看到自己的戰士與連續發起集團衝鋒的敵人展開廝殺,戰士們一次又一次地從被炸塌的工事裏鑽出,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的動人場麵。許多陣地的工事被炸塌了,戰士們便順勢躍入炮彈坑抗擊敵人。不少戰士子彈打光了,就同敵人拚刺刀,刺刀拚完了,就用搶托、鐵鍬,砸敵人、砍敵人。各陣地出現了反複爭奪的局麵。不少連隊的陣地失而複得,戰鬥打得十分激烈。
200師598團8連,在迎擊敵人兩個營的進攻中,2排連續擊退敵人排至營規模的八次進攻。陣地一度被敵人分割後,出現班自為戰、人自為戰,大家自覺地依托被炸毀的工事和彈坑同數倍於己的敵人周旋。副排長劉東武七處負傷,右臂被打斷,最後被幾十個敵人包圍後,毅然拉響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戰後,他被譽為“楊根思式的英雄”。
598團堅守的638.5陣地西側,敵人從進攻的當天淩晨3時開始,先以炮火猛轟兩個多小時,發射了萬餘發炮彈,將所有的通信線路炸斷,地麵主要物體被摧毀。敵人接著又將20餘輛坦克開至598團7連陣地600餘米的山腳處,用坦克炮直射,又連續轟炸一個多小時。陣地上的物體被炸得騰空而起,彈片夾著碎石、木樁等物四處飛落。許多戰壕被炸平了,岩體被炸塌了,貓耳洞被摧毀了。7連的戰士們被硝煙嗆得喘不過氣來,有的戰士被埋在了土裏。
觀察敵情的戰士在隱蔽坑裏發現敵人一個營的兵力在飛機掩護下,分三路向7連陣地的小山頭包抄上來。堅守陣地的1排,在排長齊俊英的指揮下,及時果斷,沉著應戰,依托殘存的工事和石坑抗擊敵人,連續打退敵人五次進攻。
戰至黃昏,1排打退敵人九次衝鋒。前來指揮戰鬥的焦文生副連長壯烈犧牲。排裏隻剩下排長齊俊英和兩名戰士。敵人又發起第10次進攻時,情況已十分危急,齊俊英帶領兩名戰士準備用僅有的6枚手榴彈、一梭子衝鋒槍子彈、一根大爆破筒,同敵人決死到底。
決死戰鬥進行中,一名戰士中彈犧牲。這時,齊俊英十分沉著,命令身邊唯一的一名戰士立即回連部報告情況,自己堅持隻身孤膽作戰。敵人聽不到陣地上誌願軍的槍聲,看到陣地隻有一人,便一窩蜂似的湧入陣地,爭搶戰功。齊俊英突然起身高舉爆破筒,在敵始料不及中衝入敵群,一聲巨響與五六個敵人同歸於盡。經過一天的戰鬥,1排雖然隻剩下一人,但他們殲敵200多人。
具有豐富戰場政治思想工作經驗的曠伏兆,不斷指示各師團政治工作人員,及時總結戰場經驗,大力表揚戰鬥中湧現出來的好人好事,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指戰員的戰鬥積極性,各戰鬥連隊紛紛掀起了殺敵立功運動的熱潮。
在67軍的左側,敵人以3個團的兵力,在40多輛坦克、百多門火炮和十多架飛機的配合下,向199師防禦的正麵陣地發起猛烈攻擊。
在569.5高地上,596團1連英勇抗擊敵人一個團的輪番攻擊,戰士們在子彈打光了的情況下,用石頭、木棍等物同敵人展開肉搏戰。
596團6連3排,在後洞裏北山抗擊敵人一個營的10多個小時的連續衝擊。3排戰士一天內殲敵200多人。
596團8連,在巨裏室北山抗擊敵人4個連的13次衝擊,未丟失一寸陣地。
67軍右翼的600團,一天內,抗擊敵人兩個團的輪番進攻。守衛491.8高地的6連,抗擊敵人長達28小時的16次進攻,頑強地阻擊了敵人的進攻,並取得了殲敵400餘人的勝利。
哪裏最困難,哪裏戰鬥最激烈,曠伏兆、李湘等軍領導就出現在哪裏。曠伏兆鼓勵指戰員們:“仗打了3天,擊斃敵人1.7萬餘人,敵人隻推進兩公裏。美軍第7師傷亡慘重,已被迫撤到第二線休整。這個仗,我們打得相當好。”
在曠伏兆、李湘的指揮下,67軍在金城南70餘天的阻擊戰中,經過大小戰鬥710餘次,殺敵3.7萬餘人(其中美軍1.8萬餘人),擊落敵飛機39架,擊毀擊傷敵坦克130餘輛(其中擊毀79輛)。敵人以慘重代價,向我推進不到10公裏,占去土地150餘平方公裏,平均以死傷174人的代價占領1平方公裏的土地。打得美軍最後不得不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曠伏兆23歲任縣委書記,25歲任旅政治委員,在極端艱苦的環境、頻繁的戰鬥情況下,這位年輕的領導,是如何把自己領導的單位搞得生氣勃勃的?是如何發揮指戰員的戰鬥積極性一次次打敗敵人的?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說到底,他靠的是黨的領導,正確地執行黨的政策;靠自己以身作則,大抓團結工作,發揮幹部、知識分子和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克服各種困難,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曠伏兆任冀中警備旅政委時才25歲,這支部隊是由八路軍120師特務團的一部,與抗日戰爭爆發後冀中地區自發成立起來的幾股抗日小武裝合編而成的。部隊人員複雜、基礎薄弱、戰鬥力不強。在旅機關幹部中隻有四位是老紅軍,還有少數進步青年,大部分都是舊社會出來的知識分子,以上幹部中,也有舊軍人出身的。這些人,在民族危亡時刻,盡管抗日熱情高,但對抗日前途卻感到渺茫,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曠伏兆遵照黨對這支部隊“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耐心細致地做工作,特別是大抓團結教育工作,通過團結廣大幹部,發揮幹部的作用,先穩住部隊,再通過耐心教育,提高幹部戰士的軍政素質,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新組建警備旅後,工作千頭萬緒,作為當時旅的領導、政治工作領頭人的曠伏兆,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首先重點做好旅長王長江和副旅長張存實的工作。王長江旅長原是國民黨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為人耿直,有愛國心。張存實副旅長是中共地下黨的老黨員,在複雜的鬥爭中與黨失去聯係後仍為黨工作。兩個同誌都有相當的閱曆,有知識,尤其是王旅長有帶兵作戰的經驗。兩人都是因對張蔭梧破壞抗戰、堅持反共不滿參加八路軍的,年齡都比曠伏兆大20來歲,在中下級軍官中有較大的影響。曠伏兆在生活上關心他倆,政治上信任他倆,工作上支持他倆,由於充分發揮了旅長、副旅長的積極性,達到了團結中下級軍官、鞏固部隊團結的目的。
曠伏兆帶領老幹部和黨團骨幹,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讓群眾學習有榜樣,前進有領頭人,曠伏兆還大膽使用新幹部和知識分子,充分信任他們,很好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曠伏兆關心愛護幹部,但對幹部中出現的不良傾向,不論新老幹部都要找他們談話,認清原委,對於違反政策、違反紀律的事,都嚴格批評,讓人心服口服。他對幹部總是以說服教育為主,一貫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從不輕易處分人。尤其是對領導幹部,由於思想主觀和考慮不周致使工作中出現錯誤,他不是一味地批評責備,而是耐心地幫助分析出錯的原因,讓其放下思想包袱,繼續前進。
曠伏兆正確執行黨的政策的一個鮮明特點是:盡快地讓幹部和群眾了解政策、掌握政策,堅決地執行政策,按政策將問題處理好、把事情辦好。
晉綏軍區獨立22師於1951年撤銷,該師政委李蘭芳奉命率領一部分幹部於12月入朝作戰,並全部分配到67軍各師任職。李蘭芳任201師政治委員。1952年“三反”開始後,有人檢舉說:獨立22師撤銷時有4億元(舊幣)去向不明,懷疑李蘭芳有嚴重的經濟問題,要求他停職檢查。由於運動中群眾情緒激憤,李蘭芳覺得自己剛到67軍的時間不長,即使老老實實說明問題,恐怕大家也難以相信,因此思想上壓力很大,情緒低沉。
曠伏兆知道李蘭芳的情況後,為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親自找李蘭芳交談,要他放下包袱,正確對待群眾運動,並讓他提供線索主動協助組織搞清自己的問題。經過嚴格的調查,4億款項已移交給接收單位,分文不少。
李蘭芳的問題搞清後,他積極投身各項工作。事後每當提起這件事,他總是深情地讚揚曠政委工作深入,有膽識,勇於負責,處理問題從不被表麵現象所迷惑,從不以感情代替政策,堅持從實際出發,按黨的政策辦事。
1942年5月,冀中軍區獲悉日軍頭目岡村寧次調集5萬多兵力進行了“鐵壁合圍”,軍區命令6分區部隊要趁機跳到外線活動。
第6軍分區位於冀中區南部,以石德線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這時,曠伏兆政委率領一部在路南指揮部隊作戰。旅長王長江則帶領旅直的三個連與警備1團2營在路北深南縣(旅部及6分區司令部設在深南縣)。軍區命令仍在路北的部隊立即向路南轉移,曠伏兆在路南看到軍區電報後,通知路北的王長江旅長立即撤向路南。王長江於5月9日率部向南轉移至石德鐵路時,突然改變了原定計劃,不想離開路北,他說:“深南是革命老根據地,我們不戰而走,老百姓怎麼看我們?我們的責任重大啊!”他怕敵人來了,八路軍不戰而去,對不起人民群眾,因此他決心留下來堅持反“掃蕩”鬥爭。於是,他又將部隊帶回深南縣的東西河頭村。
沒料到日軍第41師團開進深南縣城後的第二天,即5月11日,以2萬多兵力,對深南進行“拉網掃蕩”,來勢凶猛。王長江帶領部隊駐東西河頭村,被8000多名日偽軍,在3架飛機、4輛坦克掩護下包圍了,情況十分嚴重。王長江雖然采取白天固守晚上突圍的戰法,殲滅了不少敵人,並且突圍了出來,但23日,又被6000多日偽軍包圍在李家角村。盡管王長江率部英勇頑強地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殲滅了400多敵人,但處境仍十分困難。敵人最後窮凶極惡地釋放了毒氣彈,警備旅犧牲了83位同誌。最後,王長江帶領的部隊被衝散,遭到很大的損失。
曠伏兆得知王長江在路北受挫後,十分惦念他的安全和健康,曾兩次派人讓他立即到路南,但王長江仍堅持不離開深南,一再痛心地說:“隊伍損失成這個樣子了,我怎麼好到路南去!我要親手把失散的人員收攏起來,恢複部隊建製。”王長江仍對敵情估計不足。形勢發展越來越嚴重,敵人不斷進行“拉網掃蕩”,村村有敵人,到處安據點,修炮樓,抗日活動很難開展。
曠伏兆聽了從路北潛回的第6軍分區參謀長葉楚屏彙報的情況後,見王長江仍不肯到路南,十分著急,立即派了一名科長和一名股長帶領幾名得力的偵察員到路北去,任務是:一是接回王長江旅長;二是加強對收容工作的組織領導。
王長江在曠伏兆的關懷下,帶領二三十名同誌從路北回到路南後,曠伏兆親切地接見他們,從政治上、生活上關心他們,並以“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安慰王長江,還同王長江多次分析日軍最近幾次行動的變化特點,反複研究村落防禦戰的基本經驗,以及部隊下一步行動的方案。
由於王長江和從路北回來的同誌得到了曠伏兆政委的理解、關懷和信任,在後來的工作中,仍然大膽、積極負責。
1945年春節前,河北容城縣南部的極村、張市、馬莊、南文等村莊的一些貧苦農民,在少數幹部的默許之下,誤學外地的做法,組織什麼“貧民會”(又被人稱之為“窮黨”),聚眾而起,硬性向一些富裕戶“借糧”4萬餘斤,後來鬧成了“借糧事件”。“借糧事件”沒有被製止,很快影響該縣北部的一些村莊,一些不良分子想趁火打劫,到處煽動說:“南邊已組織了‘窮黨’,參加‘窮黨’有飯吃!”在少數人的鼓動下,也開始了向富裕戶“借糧”,搞得富裕戶惶恐不安,紛紛將自己的糧食出售,造成市場糧價從200餘元一鬥跌到160餘元一鬥。一些不法商販乘機囤積居奇,擾亂市場。
時任冀中地委書記的曠伏兆知道“借糧事件”後,立即召開有關人員會議,研究解決這一影響社會安定和抗日大局的事。曠伏兆在會上嚴肅地說:“出現這件事情沒有及時製止的原因,是我們一些幹部對當前黨的政策、策略認識上模糊不清,組織紀律觀念差。這一事件破壞了黨的政治影響,損害了黨的政策和威信,給日偽漢奸造謠破壞我團結抗日政策製造了借口。”
曠伏兆為了讓幹部掌握黨的政策、路線,向幹部們特別強調指出:現階段革命任務不是土地革命,農村的中心任務是減租減息,讓廣大群眾有地種,發展生產,支援抗戰。曠伏兆要求各級幹部要將群眾的情緒很好地引導到對大地主進行減租減息鬥爭和要求租地主土地的鬥爭上來,對被“借”糧戶要分清情況,妥善處理好。
各級幹部按照曠伏兆的指示,深入群眾,反複耐心地進行黨的政策教育,講清團結各階層人士抗戰的重要性,糾正過左過急的做法,把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到發展生產、團結抗日的中心任務上。經過一段工作後,在發生過“借糧事件”的地區,恢複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又重新出現了全民團結抗日的大好形勢。廣大人民群眾反映說,這是曠伏兆正確地執行黨的政策的結果。
67軍組建時,由於所屬的三個師經曆的曆史時期不同,部隊的工作作風、作戰經驗也不一樣,各有長短。作為軍隊政治工作一把手的曠伏兆,為了盡快使全軍思想作風一致,有利於提高戰鬥力,狠抓了部隊組織和思想作風建設。他親自掌管對軍、師兩級幹部的調配,在軍內對幹部有計劃地進行交流,達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67軍入朝後,從晉綏軍區獨立22師調入一批幹部,也從院校分配來一些幹部,曠伏兆對所有幹部一視同仁,量才而用,使大家各得其位,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才幹。
曠伏兆重視人才,不僅愛護、關心下級幹部,而且團結、支持同級幹部的工作。北平和平解放時,原國民黨軍隊高級將領劉儒林被分配到67軍任副軍長。在當時共產黨與國民黨十分敵對的情況下,我軍一些人對國民黨高級幹部不信任。曠伏兆卻不然,他不但主張用,而且要用好,用人不疑。為此,他經常與劉儒林熱誠交談,向他介紹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說明共產黨的方針政策,聽取他對軍隊工作的意見;平時,按規定讓他閱讀各種電文,使他真正感到自己已是人民軍隊中的一員,而且身負重任;在生活上對他照顧,工作上大膽使用,分配他管重要的炮兵工作。並經常教育幹部和部隊要自覺地服從劉儒林副軍長的領導,聽從他的指揮。
廣大幹部戰士的尊重,組織上的信任、支持,使劉儒林深受教育和感動。他在工作中,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圓滿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的各項任務,生活上嚴格要求自己,成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一名優秀將領。
在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曠伏兆一邊指揮打仗,一邊積極做群眾工作,恢複工農業生產,搞活經濟。他領導部隊和地委幹部,在群眾中開展小的貸款,組織生產救災和生產自救,為人民群眾解決困難,增強抗日力量。采取的辦法是部隊到了一地,根據當地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先拿出一部分糧食(小米)借給群眾,讓他們換成現金,再去做各種小生意,開展生產自救,賺些錢以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對軍烈屬、堡壘戶和基本群眾給他們小的貸款,讓他們搞畜牧業和種植業,一步步發展,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深受人民群眾的讚揚和支持。
在領導根據地人民抗戰中,曠伏兆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吃住在堡壘戶家,與村民和睦相處,從不讓人家搞特殊照顧。相反,他嚴格遵守當地各民族群眾的風俗習慣,處處為群眾著想,關心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疾苦。有一次,他患了重感冒,上級衛生部門為他特地送來兩支注射劑,當時這種藥特別貴,隻有兩支,曠伏兆看到房東老大爺也患了與自己同樣的病,便指示醫生給老大爺也注射了一支。人是有感情的,這件事雖小,但是人民群眾受到很大教育,說共產黨的幹部是真正關心人民疾苦的幹部,他們更加愛護、關心子弟兵了。
曠伏兆也從沒忘記根據地的人民群眾,解放後,他像親戚一樣常去看望他們,米黃莊的於景波、張瑞喜、張瑞年,米北莊的文保元,楊莊的翟景一、曹慶申等堡壘戶的老漢,對他們總是念念不忘。在生活最困難時期,曠伏兆還將自己節餘下來的糧票寄給他們。曠政委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外地來北京的,不管是老戰友,還是老下級,或是根據地的老鄉,隻要交通、住宿困難,他都想辦法幫助解決。
曠伏兆任冀中地委書記時,楊英任地委副書記,楊英的妻子羅雲也是黨的幹部,因戰爭環境惡劣,將第一個出生的小孩送給了當地一戶人家,後來,這家的男人當了漢奸,楊英夫妻多次要求將自己的孩子要回來,那家人死活不給。“革命的後代決不能給漢奸當兒子!”楊英給曠伏兆寫信求援。曠收到信後,製定了一個周密的“搶孩子”方案。將孩子救出時已是秋天,孩子身上一絲不掛,曠伏兆專門為孩子買了新衣服、新鞋襪,穿著一新才將孩子送給楊英夫婦。
親骨肉回到身邊,楊英十分高興,為了紀念孩子的新生,給小孩取名楊新生。1949年4月,楊新生在天津實驗小學讀寄宿生。有一天,曠伏兆去看望孩子,見楊新生穿一雙大腳趾已頂出來的舊鞋,便馬上帶他上街買了一雙新鞋。曠伏兆一直關心新生長大成人。
在抗戰後期,曠伏兆看到一位當過紅軍的老戰士,40歲了還沒娶親,於是,他親自為這位戰士牽線搭橋,並派警衛員陪他去相親。雙方談成後,還為他們組織婚禮,派人布置洞房,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
1981年,曠伏兆任鐵道兵第二政委時,組織編審冀中抗日鬥爭回憶錄時,被在國家體委工作的劉哲浩知道了,他想起了自己在1939年除奸運動中被定為“托派”,幾十年來不僅自己戴著“托派”的帽子,而且也給家人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當時,曠伏兆在冀中任過地委書記,對於當時的運動一定了解,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情,給曠政委寫了一封信,請他幫助解決自己的冤案。曠收到信後,感到此事雖然不是自己處理的,而且已過了幾十年了,但他認為事情沒有解決,已影響了人家大半輩子,而且連累了家屬子女,決心為劉解決此事。他不顧年事已高,親自調查了解情況,發現劉被定為“托派”確是錯案,應建議有關部門給以解決。在曠的關心下劉哲浩的曆史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使他放下了包袱,輕鬆地工作和生活。
曠伏兆對身邊的工作人員,既嚴格要求他們,又體貼、關心他們的進步和成長。工作之餘,他經常找身邊的工作人員談心、拉家常,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情況。對大家做出來的工作成績,給予肯定和表揚;對一些人的差錯,不僅提出批評,而且幫助找出原因,提出改正的措施。在曠伏兆政委身邊工作的人都反映,曠政委既是嚴師,又是慈祥的兄長。這話不無道理,因為他把一個個普通農民出身的工作人員,培養成為全心全意工作的優秀戰士和出色幹部。他關心人、幫助人的崇高品格,大家永遠牢記心中。
曠伏兆出身貧苦,沒有條件上學,隻是跟人學徒的時候,靠口勤手勤,學會了一些常用字。參加革命後,為了搞好工作,他孜孜不倦地邊戰鬥邊學習,文化程度不斷得到提高。進入和平時期後,他更是廢寢忘食,分秒必爭地邊工作邊學習,學而不厭,進步很快,不但能讀各種文件、書刊,而且能寫出通俗生動的工作總結和回憶文章。曠伏兆的好學精神是感人的,求知欲是驚人的。
曠伏兆將自己的愛人許更生作為自己文化學習的“老師”。他們新婚後不久,曠伏兆率領警備旅在涉縣一帶休整,環境比較安定,他決定抓緊難得的機會好好學習一下文化知識。許更生將自己在小學和中學裏學到的代數等知識向他灌輸。為了學習文化知識,曠伏兆總是始終如一地傾耳注目,專心致誌地按時做好作業,認真的精神如同一名優秀的學生。
在緊張艱苦的戰爭年代,曠伏兆結合戰鬥命令、工作總結和寫戰鬥日記學習文化。
1958年3月,組織上安排曠伏兆進高等軍事學院學習。曠伏兆聽到自己要進院校學習的消息後喜出望外,他認為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全麵提高自己軍政素質的極好機會。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時間好好學習。在學院統一安排下,在通過學習馬列著作和毛澤東著作的基礎上,曠伏兆對自己長期革命鬥爭的經曆,作出了客觀的回憶和總結,肯定了經驗,明確了還存在哪些不足,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軍事、政治和思想理論水平。通過兩年的係統學習,他在文化知識水平、寫作能力等方麵都得到了全麵的提高,以優異的成績領到了畢業證書。
曠伏兆於1960年調任地質部任副部長後,從十分熟悉的部隊工作,到不熟悉的專業性很強的地質部門工作,怎麼辦?曠伏兆決心一切從頭學起,為了盡快熟悉和搞好黨組織交給的工作,他廢寢忘食地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地質方麵的知識,專心致誌地投入搞好地質工作的建設中。他還將部隊工作與地方工作作了比較,找出一些有共同規律性的東西,如將軍隊中常用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兵法原則運用到地質工作中。他還將長期在部隊工作中養成的調查研究、虛心學習、不恥下問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風,帶到新的工作中。曠伏兆對搞好新的工作充滿了信心,他常對愛人許更生說:“地質部有著名的李四光部長,還有許多專家、學者,他們都是我的老師。”他尊重知識,愛才如命,常請一些專家、學者到家中探討問題。曠伏兆每次到基層搞調查研究,總愛帶一些科技人員,研究問題時主動多聽取他們的意見。為了盡快掌握地質方麵的知識,把國家地質工作搞上去,有一段時間,他每周都請李四光部長給大家講課,提高大家的業務水平。
曠伏兆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他利用1972年至1975年比較清閑的時間,認真係統地閱讀了許多曆史書籍,還看了《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他對一些曆史典故,對於《水滸》、《三國演義》裏的一些人物,能繪聲繪色地講給大家聽。
1983年,曠伏兆擔任全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他除了為製定和完善軍隊離退休幹部工作政策、積極為老幹部解決實際問題而竭盡全力外,還抓緊時間練習書法。寫毛筆字沒有基礎,不知怎麼運筆,就從書法字典中找筆法,堅持每天一個字一個字地練,反複練,還經常在辦公室用手默寫。久而久之,功夫不負有心人,曠伏兆終於掌握了書法的基本知識,每逢七一、八一、國慶等一些有意義的紀念日,他就以書法題字或寫條幅來慶祝節日。他還能一氣嗬成書法家蒙子軍的一幅狂草條幅,也能以自己的書法特點書寫一首長詩。不管做什麼事,他總有一種剛毅和鍥而不舍的精神,這恐怕是他想做的事情總能成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