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卓著——徐立清(1 / 3)

徐立清 (1910~1983),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第32師經理處臨護連書記,紅4軍第11師政治部組織科幹事、組織科科長、宣傳科科長,第32團政治處主任,第12師政治部主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麵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麵軍衛生部政治委員,援西軍政治部教育科科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騎兵團政治處主任,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進縱隊代政治委員,延安中央黨校第二部組教科科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新編第4旅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第6縱隊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2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軍委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徐立清,原名徐映清,因同本地大戶的孩子同名,童年被迫改名徐立清。1910年4月6日,出生於河南省商城縣吳店區(今安徽省金寨縣)申家灣的一個貧雇農家庭裏。

徐立清的祖父徐光照,原籍湖北省麻城縣木樨河。清光緒年間,為生活所迫,逃荒到鄂豫皖交界的大別山區謀生。開始幫人種田,經過幾年奮鬥,積攢了幾十串錢,佃得茅草房兩間,山田四畝,魚塘一個,在河南省商城縣李家集中家灣落戶安家。祖父生有兩男一女。父親徐恩林為長,娶妻封氏,生下徐立清兄妹三人。叔父徐恩珠,娶妻王氏,無子女。姑母嫁與張姓織布工人。因家中生活貧窮,父親和叔父一度分居。父母拉扯著徐立清,一家五口人,無房無地,寄住在一個牛欄裏。農忙時幫人家做短工,農閑時靠外出討飯度日。母親生下徐立清僅四個月,即因貧病交加與世長辭。母親去世後,徐立清過繼給叔父母做兒子,姐姐給張家當了童養媳。不久,因生活所迫,父親同叔父母共八口人又合在一起勞動和生活。合家後,又在離家3裏路的地方,佃得一畝二分田,一年勞動所得,交租之後不夠維持全家口糧,隻好挖野菜充饑。地主剝削逐年加重,每年都要提高佃價,就連養雞養鴨也要交租,還要無償為地主家服雜役做零活。幼時的徐立清就為地主家抱看過孩子,洗刷過尿布。

徐立清祖輩,幾代那是貧苦農民,沒有一個識字的人。徐立清從小就渴望能上學識字。他每次放牛路過私塾門前,聽到裏麵的讀書聲,就勾起他的向往,總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進私塾讀書。徐立清的父親,何嚐不想讓兒子能上學識字,過上好日子。為此,盡管家境清苦,也掙紮著讓徐立清進了私塾。徐立清從7歲起到17歲的10年裏,在本村私塾斷斷續續讀了3年半書。那時,他們村私塾不收學費,隻給老師送些糧食、蔬菜即可上學。徐立清家有糧食送老師時,他就去上學;沒糧食送老師時,他就在家裏放牛、做活。他能在十年中讀了三年半書,家中已是盡了最大的力了。徐立清讀的這三年半書,不僅使他家自祖輩以來有了識字的人,而且也為他參加革命後學習革命理論、做好革命工作,取得了文字工具。徐立清自幼聰明好學,在私塾裏老師教著學,在放牛時也抓緊自學。他認得了不少字,能背誦《三字經》、《百家姓》,能熟讀《論語》、《孟子》,還看了不少小說唱本。他特別愛讀“殺富濟貧”一類的故事書,聯係自己的家世遭遇常常聯想,為什麼大戶人家不下地勞動卻有吃有穿,為什麼窮人在地裏拚命幹活反而吃不飽肚子?尤其到了13歲那年,突然族裏有人說什麼“映清”重了大戶人家孩子的名字,要給他改名字。為什麼兩個孩子重了名字,非要窮人家的孩子改名字呢?這在徐立清幼時的心靈上打下了一道深重的烙印,使他悟出了可貴的人生哲理,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貴”,有的人“賤”,“貴”人就可以騎在“賤”人頭上“拉屎”,人世間太不公平了!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這一勝利,極大地推動了鄂豫皖地區農民運動的進一步興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鄂豫皖地區農民起義,組織農民赤衛軍對反動地主武裝進行反擊、開創大別山革命根據地的時候,徐立清於1927年5月、17歲時參加了當地少年先鋒隊、農民協會的革命活動。徐立清看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窮人打倒地主、打倒土豪劣紳、廢除苛捐雜稅、開倉濟貧、反對迷信、反對女孩子纏足等等,真正是為解救窮人的。他的夢想成了現實,心中憋了多年的悶氣吐出來了,從內心深處喊出了:隻有跟著共產黨走,才是窮人求生的唯一出路。中國共產黨是我們窮人的大救星!徐立清不久就擔任了農會小組長,積極組織群眾遊行示威,抓地主,打土豪,給地主、土豪戴高帽,牽著他們遊街、示眾。他向農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不信神、不信命,要一心一意跟著共產黨,自己解放自己。

徐立清家鄉反對土豪劣紳、抗租抗糧的農民運動正在紅紅火火發展的時候,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白色恐怖襲來。1927年秋天,徐立清家鄉的農會被解散了,工農革命軍遊擊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捕殺共產黨員,就連參加過少先隊、農會的人也難以在家鄉立足生存了。徐立清這個參加少先隊、農會活動的積極分子,隨時都有被捕殺頭的危險,他便隨著鄰居餘發秀外出躲避。在小河口,他幫餘發秀做小生意約半年時間,因鬧土匪,小生意不好做,就又回到了家鄉。1928年秋,工農紅軍來了,徐立清參加了農民自衛軍,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均糧”鬥爭。

1929年5月6日立夏,中共鄂東北特委、河南省委、鄂豫皖特別區委領導發動了“商(城)南起義”,解決了丁家埠、吳家店、斑竹園反動民團的武裝,爭取了李家集民團起義,一夜之間,反動民團紛紛瓦解,商南起義成功。這是繼黃(安)、麻(城)起義後,在大別山區又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商南起義勝利後的第三天,起義武裝在南溪召開千人大會,公審、處決了反動分子羅繼楚、周若發,隨即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2師。徐立清以自身遭受白色恐怖的感受,參加少先隊、農會、赤衛軍所受到的教育和革命活動的實踐,深深懂得了一個道理:要革命必須靠槍杆子,才能打倒豪紳地主,分配土地,過好日子。雖說參加紅軍光榮,可在當時參加紅軍的人還不多,紅軍第32師僅300餘人。8月,徐立清隨本鄉一位姓漆的到安徽六安縣獨山鎮參加了紅軍,編入紅軍第32師經理處監護連當戰士。1930年9月,打開羅山縣城後,經漆祖昆、漆承旺介紹,徐立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9年徐立清和哥哥參加紅軍。1932年春,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施行“三光”政策,嫂嫂被打死,全家又跑回湖北麻城木樨河老家,因無地無房無吃無穿,於當年冬天一家人都相繼餓凍至死。

徐立清參加紅軍時,正趕上國民黨反動派的“鄂豫會剿”。國民黨正規軍二三千人分兩路向根據地進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紅軍第32師決定暫時撤出豫東南根據地,向光山、麻城一帶轉移。徐立清隨部隊轉戰鄂豫皖邊區。經一個多月反“會剿”鬥爭,國民黨軍發動的“鄂豫會剿”、“徐(源泉)夏(鬥寅)會剿”被粉碎。隨後,徐立清參加了創建豫東南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30年3月18日,紅軍第31、第32、第33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各師按順序改為第1、第2、第3師。7月,徐立清所在的第2師和第3師、英山縣遊擊隊,在英山大金鋪地區全殲國民黨軍韓傑部千餘人,再克英山縣城。之後,徐立清調第1軍第2師經理處監護連任書記。1931年1月,紅軍第1軍與第15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轄第10、第11師。4月,徐立清調第11師政治部任組織幹事,被選為該師政治部黨支部書記。從9月開始,搞了三個月的肅反,在運動後期,師政治部組織科長王家善找徐立清談話,告訴他有人揭發他是“改組派”,要他一周之內交代清楚,數月後,王家善問徐立清交代了沒有?徐立清回答說:我不是“改組派”,交代不了。王家善說:不是就算了。當時的肅反,發生了擴大化,誤殺了不少革命同誌,徐立清雖然沒有被捕殺,處境也是很危險的。11月,由紅軍第4軍和第25軍,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12月,徐立清任紅軍第四方麵軍第11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在這段時間裏,徐立清隨部隊參加了黃安戰役、商(城)潢(川)戰役、蘇家埠戰役、潢(川)光(川)戰役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鬥爭。

鄂豫皖第四次反“圍剿”,由於張國燾的錯誤領導遭致失敗。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西越平漢路,跳出敵人的包圍圈,伺機再打回根據地。後因敵重兵壓來,被迫西移,越秦嶺、走漢中,在突圍的路上,徐立清受命改任紅11師政治部宣傳科長。部隊脫離了革命根據地;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部隊天天行軍作戰,環境十分艱苦,困難重重。徐立清深入連隊,積極開展宣傳鼓動工作,激勵指戰員去戰勝困難,爭取勝利。

1932年底,紅四方麵軍向川北進軍,徐立清隨部隊翻越大巴山,於通江城西迎擊敵人。1933年1月攻克巴中縣城,徐立清在通(江)、南(江)、巴(中)地區,參加了發動群眾、建立中共組織和建立紅色政權、地方武裝以及擴大紅軍等項工作。2月,四川軍閥、川陝邊區“剿匪”督辦田頌堯,兵分左、中、右三路,以6萬之眾,向進據通南巴的紅軍發動圍攻。在反敵三路圍攻的戰鬥中,徐立清任紅軍第11師32團政治處主任、中共第32團黨委常委,參加了爭奪八廟埡的戰鬥。5月,他調任紅12師政治部主任、中共紅12師黨委執委,參加了殺牛坪之戰。紅四方麵軍在總指揮徐向前的統率下,從2月到6月,曆時四個月,反敵三路圍攻戰役勝利結束。經過這一仗,不僅提高了通南巴地區廣大群眾的思想覺悟和勝利信心,革命熱情空前高漲,而且紅四方麵軍在川陝邊立住了腳跟,開創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3年6月,紅四方麵軍在木門召開會議,決定將紅四方麵軍的四個師擴編為四個軍,第4軍軍長王宏坤、政委周純全、政治部主任徐立清,轄第10、第11、第12師。部隊擴編後,即轉入軍政訓練,總結經驗,建設部隊。經過為期三個月的整軍訓練,部隊的軍政素質都得到明顯提高,增強了戰鬥力。這對紅四方麵軍的建設和發展,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擴大,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從1933年8月到10月,紅四方麵軍連續發起了儀(隴)南(部)、營(山)渠(縣)、宣(漢)達(縣)三次進攻戰役,沉重地打擊了軍閥田頌堯、楊森等部,取得了輝煌戰績,威震了四川。這年秋天,四川軍閥“剿匪”總司令劉湘,糾集約20萬兵力,對川陝革命根據地發動六路圍攻。敵東線的圍攻部隊是劉湘的精銳,擔任主攻任務。紅四方麵軍總指揮徐向前也在東線,直接指揮徐立清所在的紅4軍和紅33軍、紅9軍、紅30軍一部,布防於萬源至宣漢、達縣地區,節節抗擊敵精銳部隊的進攻,曆時半年堅守在東線陣地。自1933年12月中旬起,紅4軍第12師一部和紅33軍,在萬源附近及羅文壩地區作戰一個月,消滅“神兵”2000多人,平息了反革命叛亂。1934年2月中旬,紅四方麵軍在東線集中紅4軍、紅9軍、紅30軍各一個師,向圍攻的敵人發起反擊,搗毀了敵警備第3路司令部,斃敵副司令郝耀庭,殲敵一個團。3月,紅4軍和紅9軍、紅30軍各一部,於紅靈台殲敵約千人,於老鷹嘴、毛坪一線殲敵近2000人。徐立清參加了這些戰鬥的組織與指揮,作出了積極貢獻。

徐立清在擔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期間,強調建立人民軍隊新的官兵關係;主張官兵平等,反對打罵和隨便懲罰士兵。這在當時的部隊中有較大的影響。在創建川陝根據地的鬥爭中,他對當時在農村推行的一些“左”的做法,敢於表示反對意見,曾嚴肅指出:“肅反不妥當,不當捉的捉了,不當罰的罰了,不當沒收的沒收了。”他堅持實事求是,強調以理服人。他在1933年撰寫的《赤北縣(通江縣東北部)工作情形和錯誤的報告》,刊登在當時出版的《幹部必讀》上,今天讀起來仍有教益。可是,當張國燾到東線視察時,認為紅4軍打得不好,地方肅反工作搞得不好,將徐立清撤職。徐立清於1934年5月調到紅四方麵軍總醫院接替張琴秋任政治部主任,9月,調任紅四方麵軍總衛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共紅四方麵軍總衛生部黨委常委,隨紅四方麵軍長征。1936年7月出任紅四方麵軍總衛生部政委。徐立清在紅四方麵軍總醫院、總衛生部政治部擔任領導工作時,正值紅四方麵軍反敵六路圍攻,衝破敵“川陝會剿”,強渡嘉陵江,日夜行軍打仗,環境艱苦,傷病員增多,缺醫少藥,是醫院衛生工作十分困難的時期。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徐立清重視團結老中醫和錄用俘虜醫官,盡量照顧他們的生活,讓他們發揮技術專長,為紅軍醫療衛生工作服務。有位50多歲的老中醫,就是在徐立清團結教育下參加了紅軍,為革命事業光榮犧牲在長征路上。曾擔任紅四方麵軍政治部主任的張琴秋,事後對徐立清這段工作作出過中肯的評價,她說:“紅軍時期醫院工作是最困難的,是政治工作中最難做的一件事情,尤其當時環境惡劣,戰爭失敗,又無後方,在物質條件萬分困難的條件下,更不容易擔負這個工作。徐立清擔任衛生部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時,正遇到這一極端困難的時期,他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渡過了難關。”

1935年6月,徐立清隨紅四方麵軍總衛生部進入川西,聽說將同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一方麵軍會合非常高興。紅一、四方麵軍會合後,張國燾製造分裂,另立中央。在這大是大非麵前,徐立清的態度是明朗的,他認為都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部隊,團結總比分裂好。他對紅一方麵軍留下的幹部和傷病員一視同仁。當他聽說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率紅一方麵軍北上勝利到達陝北和親見紅四方麵軍南下遭受嚴重挫折時,更加認識到毛澤東領導的正確,旗幟鮮明地擁護毛澤東,擁護中共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1936年2月,紅四方麵軍繼續北上。7月,同紅二方麵軍在甘孜地區會師,共同北上。10月,紅一、二、四方麵軍在會寧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徐立清為紅四方麵軍總衛生部完成北上會師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正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繼續高漲的時候。為了團結抗日,造成西北地區的抗日局麵,中共中央部署打通國際路線,以期取得蘇聯的援助。1936年10月底,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指示,紅四方麵軍總部率紅30軍、紅9軍、紅5軍共2.1萬餘人,改稱西路軍,西渡黃河,進入甘肅河西走廊。

紅軍西路軍渡過黃河之後,克古浪、占永昌,同國民黨軍馬步青、馬步芳部展開激戰。馬家軍10倍於紅軍西路軍,天時地利,補給充足,以逸待勞。紅軍西路軍不隻兵力少於敵人,而且是長途遠征,任務多變,又逢嚴寒冬季,糧食、彈藥和被裝都缺乏補給。河西走廊氣候惡劣,經常風沙撲麵,入冬時節嗬氣成冰。紅軍西路軍就是在這西北曠野裏行軍、作戰,缺衣少食,困難處境一天天加重。紅5軍攻占高台,董振堂軍長壯烈犧牲。徐立清帶著紅軍西路軍總衛生部機關、醫院和大批傷病員,在零下30多度滴水成冰的寒夜裏,緊跟部隊,一邊突圍作戰,一麵救護、收容傷病員。傷病員一天天增多,又缺醫少藥,連裹紮傷口的繃帶布也沒有。徐立清想方設法,發動廣大幹部和醫護人員,向麵臨的一個又一個困難作鬥爭。

1937年2月,紅軍西路軍於高台倪家營子陷入敵人重圍,血戰七晝夜,突圍到祁連山,敵人跟蹤追擊,形勢十分危急。徐立清臨危受命,帶總衛生部、醫院工勤人員、傷病員及隨軍家屬千餘非戰鬥人員,編為2縱隊,向西線山區行動,吸引敵人,掩護西路軍殘存的戰鬥部隊擺脫敵人,進入深山區,分散遊擊,堅持鬥爭。徐立清以暴露自己、冒重大犧牲的風險帶隊西進。一開始敵人沒有追擊,他便將工勤人員和輕傷病員組成遊擊小組,把公款(50個金戒指)分給遊擊小組作經費分散打遊擊。第三天,敵步、騎兵向徐立清率領的西進誘敵隊伍包圍進攻。徐立清命令遊擊小組向西南深山區隱蔽。他偕醫院院長丁世芳、書記汪運先、醫生及警衛員等在轉移時與敵人遭遇。在向深山老林退卻隱蔽時,與同行的丁世芳失散了。同結婚一年多的妻子劉明清(四川人)也失散了。待到黑夜,他們繼續西行。徐立清原想到寧夏過黃河去陝北。他們在路上聽牧民說,到寧夏要經過大沙漠,沒有牲口過不去。他們還聽說,又有紅軍到河西來了。徐立清估計可能是紅軍的援西軍來了,於是又回頭東進。行進途中,遇到紅30軍一個炊事員和幾名失散的紅軍人員。徐立清集合了這些失散人員,想去找主力紅軍,找援兵,都沒能實現。他們在雪山草地堅持近一個月,夜行曉宿,同敵人周旋。敵人的搜山一天更嚴一天,幾次他們幾乎被敵人捉住。尤其沒有飯吃,他們的體力也一天不如一天,但他們互相攙扶著繼續向東南方向走,互相鼓勵著,發誓爬也要爬到陝北去找黨中央、毛主席。徐立清一行於4月上旬渡過黑河,走到甘州(今張掖)西南的山上,拂曉前隱蔽休息,派出一人放哨,又派炊事員去半山坡一間茅草屋裏找水喝。由於徐立清一行太疲勞了,一躺下來就睡著了,哨兵也坐著睡著了。去茅草屋找水的炊事員被敵人俘虜了。炊事員一口四川話,暴露了紅軍的身份,在敵人威逼下供出了他們一行人的情況,並把敵人引到徐立清隱蔽休息的地方。徐立清一行還在睡夢中就被敵人全部逮捕。他們被敵人捆送甘州坐了三天牢,又被送到涼州坐牢半個月,爾後被送到蘭州敵第97師,編入被俘人員戰士隊。其間,徐立清被敵人審問過六次,被打過一次,他始終堅持說自己是普通紅軍戰士,什麼也不知道。徐立清當時化名徐映清,身披一件光板老羊皮襖,頭戴一頂破氈帽,耷拉下帽簷遮住半個臉,成天埋頭同被俘戰士一起修路。在蘭州敵營修路約一個月。一天在河邊洗臉,叛徒喬國建、袁熾昌告敵,當麵指認徐立清是當官的。敵人這才把徐立清解到被俘的軍官隊裏。但喬、袁同徐立清並不很熟悉,隻在住院時見過他的麵,不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和職務。徐立清謊稱是醫院的醫務主任。5月,中共駐西安辦事處派張純青到蘭州看望被俘人員,經過交涉,對方說鑒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建立,徐立清等轉到西安後可回延安。6月,敵方將徐立清等押解西安。路上,押解的敵軍搶群眾的東西,反誣是紅軍搶的。徐立清識破了敵人的詭計,在被俘人員和群眾中做工作,揭露敵人的陰謀。行至平涼地區,路邊的小販中有紅軍援西軍派出的情報人員,徐立清假裝買東西同“小販”接觸,“小販”告訴他向東北跑,到鎮原找紅軍。一天午夜,趁天下大雨徐立清打開住室的後窗,跳窗越牆,在大雨中向東北方向拚命跑,終於逃出了敵人虎口。第二天,他在鎮原找到紅軍援西軍政治部,經徐太先、董賢映證明,徐立清恢複了黨籍。7月,徐立清出任紅軍援西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審查歸隊的被俘人員的工作。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在中國共產黨和各界愛國力量的推動下,國民黨和共產黨再次合作,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改稱第18集團軍,下轄三個師: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129師是以原紅四方麵軍和援西軍為主組成,劉伯承任師長,徐向前任副師長。徐立清任129師政治部組織股股長。129師在陝西三原進行改編時,徐立清對摘下紅星帽、改換青天白日帽徽等,同廣大紅軍戰士一樣,是一百個不願意的。在誓師大會上聽了劉伯承師長的講話之後,他認識到民族大敵當前,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挽救國難,結成統一戰線是正確的。他含淚服從大局,積極投入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去。9月底,徐立清隨部隊由陝西三原出師,經韓城縣芝川鎮向東挺進。10月,徐立清兼任129師騎兵團政治處主任。東渡黃河後,沿同蒲路北上,在正太路南北抗擊日軍。11月8日,太原失守,日軍沿同蒲路向南侵犯。129師決定深入晉東南太行山區,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爭,抗擊日軍;同時做好統戰工作,分兵發動群眾,開辟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2月,徐立清任129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組建抗日武裝,配備部隊幹部和創建以太行山為依托的抗日根據地的組織工作。129師師部先後派出約三分之二的兵力,開展組建縣區遊擊隊。遊擊隊的指揮員多為老紅軍,有遊擊作戰經驗,他們在發動群眾、建設抗日根據地、配合129師作戰等方麵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