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奇才:甘泗淇(2 / 3)

4月8日,紅二、六軍團在雲南普渡河邊遭到敵人的重兵追堵,處境十分險惡,總指揮部向6師下達了速返六甲阻擊敵人追兵的緊急命令。6師剛經過一夜的行軍,突然由後衛變為前衛,部隊急速向六甲開進。各級政工人員一邊行軍,一邊進行簡短的政治動員,向大家講清:“這是一場關係到全軍安危的戰鬥,必須克服疲勞,不惜一切犧牲,抗擊敵人,保證主力安全轉移。”當先頭部隊搶占了有利地形,與敵開了火時,宣傳鼓動人員又發出號召:“同誌們請聽,前麵已經打響了,快跑步前進啊!”戰士們精神振作,刺刀出鞘,子彈上膛,衝上陣地,投入了戰鬥。

這一仗打了一整天,敵人兩個旅以逸待勞,向6師發起了一次又一次衝擊。6師在人員疲勞,武器裝備差的情況下抗擊敵人,傷亡200多人。師長負傷,18團政委負傷,9個連長傷亡8個,16團犧牲了兩個營長,雖然戰鬥處境十分不利,但由於政治思想工作及時、有力,指戰員們思想準備充分,因而,戰士們越戰越勇。指揮員倒下了,下一級幹部馬上代理指揮。子彈打光了,戰士們就用刺刀、石頭同敵人拚。敵人一旦攻上陣地,就與敵人肉搏,保住陣地不丟失。敵人靠炮火壯膽,靠一級級督戰發起衝擊。紅軍指戰員能頑強堅守,靠的是靈活的戰略戰術,靠的是及時有效的戰場政治思想工作。

18團是6師的主力團,在六甲阻擊中打得很艱苦,傷亡大。戰鬥結束後,他們對傷員做了安置,埋葬了陣亡的同誌,整頓了組織。第二天淩晨隊伍集合出發時,因團政委楊秀山在戰鬥中頭部負傷,彈片沒有來得及取出,忍著劇痛,在組織部隊集合時拖延了一些時間。賀總指揮、任弼時政委、關向應副政委、李達參謀長、甘泗淇主任,都在集合場關心而急切地等待著18團。

賀龍見18團跑步趕到時,高興地對成鈞團長和楊秀山政委說:“你們來得正好,前衛還由你們團擔任。你們立即趕往富民,把富民的敵人監視起來,掩護主力轉移。”

甘泗淇鼓勵大家說:“你們18團傷亡很大,背兩支槍的人很多,我們想辦法幫你們擴充一些人,給你們一些補充。你們困難不少,但賀軍長(不少人習慣地稱賀龍為軍長)信任你們,還是要你們擔任前衛,希望你們很好地完成任務。”

由於軍團首長的信任和鼓勵,18團指戰員非常興奮,對完成任務充滿了信心。在成團長和楊政委帶領下,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甘泗淇領導二軍團政治工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一方麵激勵戰士英勇殺敵,另一方麵讓大家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最大限度地避免傷亡。甘泗淇要求各級政工人員在戰時既要教育大家不怕流血犧牲,又要教育大家注意避免無代價的犧牲;既要敢於消滅敵人,又要善於保存自己;既要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又要反對發泄個人英雄主義情緒,將戰士培養成為勇敢聰明的人。

甘泗淇注意抓的第二個實際問題是行軍中的思想問題。紅軍轉移常常是在敵人被迫下進行的,一路上除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戰鬥和有限的短暫休息外,其餘都是處於行軍中,有時是連續行軍狀態中,這樣,難免使一些人產生急躁厭煩情緒。有的戰士發牢騷說:“走走走,不曉得走到哪裏去,何時是盡頭?”有的人說氣話:“難道要走出國去,要到外國去!”

甘泗淇針對部隊反映出來的問題,要求各級政工人員要向部隊講明:目前敵我力量對比和革命力量發展現狀,決定了現階段紅軍的運動性和遊擊性,這就要求紅軍的行動隨著形勢變化而變化,或前進,或後退,或攻占某一地區後又要機動轉移,以求得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保存、發展、壯大自己,因而要求全體指戰員要特別具有能吃苦耐勞,連續奮戰,能走能打的革命精神。

政工人員除了從道理上向戰士講清敵我性質和不同情況外,還注意做好一些具體工作,如連政治指導員要在連隊出發前摸清自己連隊傷病體弱人員的情況,估計哪些人可能掉隊,事先安排好黨團員和體強的戰士幫助他們。要分析行軍中可能出現哪些問題,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在行軍中,要組織宣傳鼓動喊口號、唱歌、講故事,開展互助競賽,激發大家的情緒,使大家忘記疲勞。要組織好收容隊,組織好宿營,安排好為傷病員看傷治病,要求大家洗腳燙腳、挑腳泡,做好第二天行軍的準備工作。

第三個實際問題是吃飯問題。部隊進入雪山、草地後,雖然沒有戰鬥了,但生活條件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糧食極端缺乏,這時政治工作中心任務便由保證戰鬥勝利,轉入動員部隊為生存而鬥爭。提出了“糧食就是生命,糧食就是政治”的口號。甘泗淇要求所有政治幹部必須參加籌糧,並在籌糧中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群眾紀律,找到糧食後,如遇見藏族群眾,要向他們講清情況,以市價購買,在見糧不見人的情況下,要留下字條,留下銀元或借條。

部隊到了包座時,因藏胞不了解紅軍,又聽了反動宣傳,都躲到深山老林去了。部隊斷炊,沒有吃的怎麼辦?方麵軍首長決定:部隊可以收割地裏成熟的青稞和蠶豆,但一定要按市價付錢。可是在地裏收割的糧食有的不知是誰家的,糧款不知交給誰。甘泗淇一麵派戰鬥劇社的羅洪標等人去尋找藏族同胞,勸說他們回家照料自己家產,一麵向部隊重申收了群眾的莊稼,一定要按價付款的規定,還特別強調找不到主人也必須付款,絕不能因為主人不在就少付錢,有時寧可多付一些,也不能損害群眾的利益等規定。

甘泗淇擔心個別人不執行規定,部隊開拔前,他親自組織人到群眾中征求意見,特別是到一些尚未回家的群眾家中檢查執行紀律情況。當他了解各家各戶都有部隊留下的錢和字條,字條上除寫明割了少莊稼,付給多少錢外,還寫有感謝藏胞的話,他才放心。

由於政治工作及時、實際,不僅解決了部隊吃飯問題,而且遵守了群眾紀律。

要過草地了,部隊好不容易籌集到數量有限的青稞麥,炒熟後軋成粉留過草地用。進入草地後,部隊在草地艱難地穿行,維護生命的炒麵一天天地減少。為了使部隊渡過難關、走出草地,甘泗淇召集政治部的同誌開會研究,作出三點規定:一是各連首長要親自給部隊發粉子;二是每人每頓隻準吃一把粉子;三是不到開飯時間不準吃粉子。還特別要求政工幹部要起模範帶頭作用。

不久,在6師發生了這樣一件事:17團一個連政治指導員在給全連分發粉子時,自己悄悄地多拿了一把。此事很快反映到軍團政治部,引起了震動。為了嚴明紀律,這個指導員被撤了職,甘泗淇親自簽發了對這個指導員的處分決定。

當年任6師政治委員的廖漢生幾十年後回憶這件事說:“這個指導員因為一把粉子,被撤了職,這樣的處分在今天的環境中看來,也許過於嚴厲了,但是在當時那樣艱苦的時刻,作為一個政治工作幹部、一個共產黨員、一個參加紅軍多年的老戰士,他隻有帶領同誌們向饑餓做鬥爭的責任,絕沒有為個人謀半點私利的權力。我們宣布了處分決定,對這個指導員進行了嚴厲的批評。這個指導員流著痛悔的淚水向全連做了檢討,表示接受教訓,當好普通戰士,和大家一起戰勝困難。”

廖漢生停了好一會兒後難過地說:後來,這位同誌由於體力不支,掉了隊,我再也沒有見到他。然而我想,在紅軍長征的英名錄上,應該記上這樣一位曾經為一把粉子被撤職的指導員、一位被茫茫水草吞噬了生命的普通士兵。

作為一個方麵軍來說,如果沒有上至任弼時、關向應、甘泗淇,下至連指導員等一大批政工幹部的模範作用,沒有嚴明的紀律,也許大家走不出草地,也就不可能有後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不可能有美好的今天。

政治上嚴格要求幹部,生活上關心幹部,是甘泗淇在幹部工作中的一貫指導思想。

長征前夕,6師17團總支書記曾長久,因違犯紅軍的俘虜政策,殺了幾名俘虜,被組織上撤了職。一天,曾長久去找甘泗淇。甘泗淇見曾長久一踏進政治部,就知道他是思想上背著“包袱”來的。如何幫助小曾卸掉“包袱”呢?甘泗淇邊熱情地接待他,邊安慰他說:“犯了錯誤,改了就好,不要垂頭喪氣嘛!月亮也有圓缺呢!”

甘泗淇見曾長久低著頭,不吱聲,閃著兩隻含笑的眼睛打趣地說:“嗬,還有一點小情緒沒有消呀!任政委、賀總指揮不是跟你談過了嗎?你是不是還在想:不就是錯殺了幾個俘虜嗎,這有什麼了不起。他們為什麼不憐憫我們?我們為什麼要憐惜他們呢?為什麼光憑這一點,就撤我的職呢?”接著,甘泗淇既嚴肅地指出了他所犯錯誤的危害性,又教育他要鼓起改正錯誤的勇氣,還給他指明了以後努力的方向。

“甘主任,我想通了,隻是心裏有點兒不舒暢。”曾長久有些靦腆地說。

甘泗淇見曾長久放下了思想包袱,就將讓他擔任軍團政工排指導員的決定告訴他,鼓勵他好好工作。

“甘主任,請放心,看我的行動吧!”曾長久表示了決心。

曾長久在新的工作崗位牢記首長的教導,發奮工作,很快使政工排改變了麵貌,變成了軍團直屬隊的先進單位。他本人也被評為模範指導員。

過草地時,由於曾長久工作任務重,加上沒有糧食吃,身體抵抗力下降,得了傷寒病,發高燒。他和幾名病號走不動了。為了使病員走出草地,連著幾天,甘泗淇與李貞忍著饑餓,把自己的口糧省出來,給曾長久和其他幾位病員吃。一天,有人給甘泗淇送來一塊馬肉,甘泗淇要李貞將馬肉轉給傷病員。李貞還像母親照顧嬰兒似的,把馬肉一口一口地嚼爛後放到曾長久的嘴裏。晚上,甘泗淇還把曾長久等病員安排在自己的帳篷裏休息。

過草地時,處於饑餓威脅的那幾天,甘泗淇自己主要是靠野菜充饑。每次休息或到宿營點時,他都顧不上休息,而是帶著政治部的同誌四處尋找野菜。紅二方麵軍是最後過草地的部隊,能吃的野菜幾乎都被前麵的部隊挖光了,甘泗淇就冒險嚐那些不知名、不知有沒有毒的野菜。這樣嚐野菜是很危險的,萬一中了毒,在那種情況下是很難搶救的。但沒有人能勸阻住他。每當找到一種新野菜,他執意要自己先嚐,經過試吃證明沒有毒後,才通知部隊派人采集。

為了部隊的生存,甘泗淇在長征中表現出來的階級愛、同誌情,對部隊戰勝饑餓,走出草地起了重要作用。

長征途中,賀龍總指揮常常停下來問勤務員陳文科等身邊的人:“看看任政委到了嗎?關副政委和甘主任怎麼樣?”

賀老總對任弼時等幾位領導十分關心和尊重。尤其是他知道任政委患肺病,經常交代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注意照顧好任政委啊!你們曉得嗎,要不是任弼時同誌帶著紅六軍團,帶著密碼和電台,衝破敵人封鎖,來貴州同我們會合,我們就會成為一隻離了群的孤雁。大家要記住,尊重任弼時同誌,照顧好他,這不隻是個責任問題,還是個對中央的態度問題哩!”

部隊離開貴州,沒走幾天,賀老總見任政委一騎馬就咳嗽不止,病情加重,立即命令副官處的同誌搞副擔架。這時候找副擔架不容易,尤其到了草地,長時間行軍,沒吃沒喝,人困馬乏,一副擔架至少要四五個人換著抬。開始,任憑你怎麼說,任政委也不願躺在擔架上。賀老總三番五次地勸,還動員蕭克、關向應、甘泗淇去勸。特別是甘泗淇做了很多勸說工作,任弼時才勉強同意躺在擔架上。

甘泗淇對賀老總、任政委、關副政委都十分敬重,不僅稱道他們的才能,而且欽佩他們的為人。

賀老總經常對身邊的人說:“我是個大老粗,十幾歲上了山,沒學著文化,要不是周副主席和朱老總的幫助,我賀龍有麼用?關副政委、甘主任都是知識分子,我們要好好向他們學著點才是呀!”

賀老總經常同關副政委一起行軍。關副政委身材不高,一遇到上坡或攀崖,賀總指揮總是先大步向前,然後回過頭,伸手拉關向應一把,有時還笑著說:“夥計呀,加油啊,上!”

甘泗淇對賀老總功成不居,誌堅行苦和在同誌間開誠相見,解衣推食的精神十分欽佩。他對任弼時的身體同樣非常關心,常向擔架員交代走好、走穩,千萬注意安全。他隻要有時間,就跟著任弼時的擔架走,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後,細致地照料著,看到抬擔架的同誌很負責,走得很穩後才離開。

甘泗淇看到賀老總、任政委、關副政委互相關心、照顧,在工作中很團結,經常號召政治部的同誌向首長學習,搞好團結,做好工作。他常對大家說:隻有團結才有力量,不團結,就是一堆散沙。一個單位,一群人,隻有團結才能成為一堵牆。

1936年6月,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麵軍在甘孜會師後,遵照中央軍委命令,紅二、六軍團,加上紅32軍(原紅九軍團)組成紅二方麵軍。

在兩軍慶祝會師大會上,紅四方麵軍政治部劇社演出了《紅軍戰士歡慶勝利舞》、《豐收舞》、《鋤頭舞》、《鐮刀舞》等節目。紅四方麵軍活躍的文化生活,使二方麵軍的同誌很受鼓舞和啟發。

一天下午,甘泗淇帶著政治部羅洪標、金如柏等幾位同誌陪同賀龍總指揮、任弼時政委、關向應副政委去看望四方麵軍的同誌,最後到了四方麵軍政治部宣傳隊看望,幾位首長詢問了宣傳隊的有關情況後,賀龍總指揮饒有風趣地問甘泗淇等政治部的人:“你們看了四方麵軍政治部劇社的表演了嗎?怎麼樣,有什麼感想?”

紅二方麵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吳桂三立即回答說:“他們表演得不錯!”

羅洪標也說:“他們的演出很好,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育和啟發。”

賀老總讚揚說:“四方麵軍的政治工作、文化娛樂生活搞得很活路,值得我們學習!”賀老總馬上轉過身,征求甘泗淇和宣傳部副部長金如柏的意見:“怎麼樣,我們能不能也組建一個劇社呢?”

甘泗淇也有這個想法,聽了賀老總的建議,高興地說:“總指揮說了,當然可以囉,組建一個好啊!”

賀老總立即和任政委、關副政委商量,都表示同意。賀老總高興地說:“好!就這樣決定了,名字就叫戰鬥劇社吧,由甘主任、金如柏同誌負責籌建。”

甘泗淇召集金如柏和宣傳隊長吳桂三,以及羅洪標、宣傳隊第一分隊隊長陳魯炎等人研究如何盡快組建劇社。最後決定,以宣傳隊為基礎組建,這樣來得快。宣傳隊的小鬼們很活潑,可以從中挑選一些人,還可以從二軍團的4師、5師、6師的宣傳隊裏挑選一些人。

甘泗淇從4師調來了陳靖,從5師調來了龔國範,從6師調來了梁定商,幾天時間就集中了25人。1936年7月中旬,紅二方麵軍戰鬥劇社在甘孜宣布正式成立。社長暫缺,羅洪標為指導員,下編三個分隊,由吳桂三、陳魯炎負責的1分隊為宣傳鼓動隊;由陳靖負責的2分隊為音樂隊;3分隊為戲劇分隊,負責人由羅洪標兼任。

甘泗淇在劇社成立的第四天,就給四方麵軍陳昌浩主任、傅鍾副主任寫了一封信,請求四方麵軍政治部支持幫助二方麵軍培訓文藝宣傳方麵的業務骨幹。並派出羅洪標等人去四方麵軍聯係落實培訓事宜。

陳昌浩、傅鍾熱情地接待了羅洪標等人,並要四方麵軍劇社負責人李伯釗與羅洪標具體研究落實。李伯釗聽了羅洪標介紹情況後,熱情地說:“咱們互相學習吧!”她對羅洪標談了兩點意見:一、你們的人可以到我們這裏來,我們幫助你們訓練;二、可以給你們一個同誌,幫助你們編劇兼導演。

羅洪標立即向甘泗淇作了彙報。甘泗淇決定由羅洪標帶人去四方麵軍劇社學習。

羅洪標帶人去學習了20多天後,形勢發生了變化,二方麵軍要準備行動。羅洪標請示甘泗淇去學習的人歸不歸隊與部隊一起行動?甘泗淇為使派出的人真正學好業務,指示羅洪標:“你們繼續留在那裏學習,跟四方麵軍劇社一起行動,向他們學習如何在行軍中開展文化娛樂工作。”

羅洪標等人跟四方麵軍劇社的人一起行軍一個多月,在實踐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特別是學到了在行軍中如何做好宣傳鼓動工作,還學會了三個舞蹈。

李伯釗看了二方麵軍戰鬥劇社的同誌表演後,稱讚道:“沒有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你們學得這麼好、這樣快!我們將派能編劇、會導演的劉文泉同誌到你們那裏工作。”

9月初,紅二方麵軍要單獨過草地了,為了搞好過草地的宣傳鼓動工作,經甘泗淇聯係、四方麵軍首長同意,派出四方麵軍宣傳隊由易維鈞和李伯釗帶領與二方麵軍一起過草地。

易維鈞和李伯釗帶著100多人的宣傳隊趕到二方麵軍政治部,李伯釗對甘泗淇說:“我們是來向賀老總、任政委和你報到的。”李伯釗和甘泗淇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是同學,早就認識。

甘泗淇爽朗地笑著說:“伯釗,我知道你在中央蘇區搞戲劇工作,在一方麵軍、四方麵軍都做宣傳工作。現在又到我們這裏來幫助工作。這些事我一清二楚。你們來了100多人,供給科已經給你們安排好了。歡迎你們與我們一起過草地,北上抗日。”

甘泗淇說得李伯釗滿心歡喜,她自豪地說:“這回,我可是三過草地了。”

甘泗淇稱讚說:“你一個女同誌,幾過草地,不容易呀!我這才是第一回啊!聽說北上的紅軍仗打得很好,我們不單要過草地,過了草地還要打幾個勝仗!”

紅二方麵軍戰鬥劇社等文藝宣傳人員與紅四方麵軍宣傳隊一起過草地,學到了很多好思想、好作風和宣傳鼓動工作經驗。

紅二方麵軍走出草地後,向甘南挺進。幾天後,他們連克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打了勝仗,部隊有飯吃了,對全體指戰員鼓舞很大。甘泗淇根據情況變化,給戰鬥劇社提出了三項任務:

一、積極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紅軍的宗旨,擴大紅軍的影響;

二、動員勞苦人民群眾踴躍參加紅軍,擴大紅軍力量;

三、配合民運部門做群眾工作,成立沒收委員會,沒收地主惡霸的財產分給勞動群眾,同時也為紅軍籌集糧款。

在甘泗淇的領導下,到1937年9月,紅二方麵軍編為八路軍120師開赴抗日前線時,戰鬥劇社已發展到180多人,能演出比較大型的歌劇和舞蹈,成為現在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的前身。戰鬥劇社在鬥爭實踐中培養出大批的文藝人才,著名電影戲劇藝術家成蔭、原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領導歐陽山尊、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嚴寄洲等都是原戰鬥劇社的骨幹。

“七七”事變後的第三天,紅二方麵軍在富平縣莊裏鎮舉行了軍民遊行示威大會。甘泗淇在大會上作動員講話,要求國民黨政府“實行全民族抗戰”,“允許紅軍開赴抗日前線”。與會者情緒高昂,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打敗日本侵略者”,“堅決驅逐日寇出中國”等口號。這次大會,反映了紅軍指戰員出征抗日的強烈要求。

通過一係列的政治教育,指戰員們認清了當前的形勢與任務,理解了黨中央關於團結一切愛國力量進行抗日的方針。有許多同誌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想法,但都能做到服從黨中央的領導、聽從黨中央的指揮。

1937年8月,隨著國共合作抗日談判的進展,中共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改編命令,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隨後,部隊進入了緊張的改編和參戰前的思想教育和軍事訓練工作。

紅二方麵軍,加上陝北紅27、28軍和獨立1、2師、赤水警衛營、前總直屬隊一部,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參謀長周士第,政訓處主任關向應、副主任甘泗淇(不久,政訓處改為政治部,關向應調任師政治委員,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58旅,全師共計兩萬來人。

9月2日,關向應、甘泗淇領導政治部組織召開了第120師全體指戰員出師抗日誓師大會。會場設在富平縣莊裏鎮南門外平坦寬闊的河灘上。檢閱台是用木樁、木板和蘆葦席搭起來的,台子上方掛著“120師出師抗日誓師大會”的橫幅,兩邊貼滿了標語、口號,整個會場布置得莊嚴隆重,充滿了抗日出征上前線的氣氛。

參加大會的領導人除賀龍、蕭克、關向應等師領導外,朱德總指揮、任弼時政委也特地趕來參加大會。

會上,朱德、任弼時作了重要指示。賀龍對全師進行了誓師動員。最後,由甘泗淇帶領全師指戰員宣讀“出師誓詞”,全場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發揚紅軍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萬歲!”慷慨激昂的口號聲,久久地回蕩在會場上空,激勵著全師將士的心弦。

3日,部隊從富平出發,經過合陽到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120師晝夜兼程趕赴晉北前線,原定目標是支援在雁北防禦的晉綏軍。當前衛部隊趕到寧武時,得知日軍已占領了大同、朔縣,晉綏軍撤退到了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一線,以長城作為防線,雁北已被敵人占領。

1937年10月上旬,358旅716團收複了被日軍侵占的寧武縣城。當八路軍指戰員走進寧武街頭,看見大街小巷到處是橫倒豎臥的百姓屍體,有的身首分離,有的腸子流出在外,有的腳被砍掉;大多數青年婦女赤身露體,遭蹂躪後殘害致死;最慘不忍睹的是那些小孩子,有的被刺刀甩到房上、牆上、樹枝上,有的被摔死腦漿滿地,有的被扯住雙腿撕成了兩半。你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院裏菜窖、屋內都能見到死人。街頭有一口水井,井裏血水泡著一具具屍體。經過了九死一生拚殺出來的戰士,雖然見過陳屍遍野,血染沙場,可從未見過這樣的暴行,大家慟哭失聲,怒火滿腔。

甘泗淇得知這一慘絕人寰的情況後,要求部隊將日軍的暴行作為活教材,揭露日本侵略軍的罪行,激發部隊戰鬥情緒。

通過血淋淋的事實,指戰員們得到了深刻的、現實的教育。戰鬥連隊紛紛召開聲討日本侵略軍的罪行大會,請幸存者進行血淚控訴。到處都能聽到“打倒日本侵略者,血債一定用血來還”的口號聲。戰士們的請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向連部、營部、團部,大家紛紛要求立即上前線殺敵。

為了跟國民黨軍更好地合作,以便更有力地打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11月9日,賀龍、蕭克、關向應、甘泗淇聯名給毛澤東、朱德、彭德懷、任弼時、譚政發去電報,提出統一戰線工作的建議。

電文指出:

一、最近,日本及漢奸等利用並企圖造成各種事件來破壞統一戰線,挑撥我軍與友軍的感情,如保德之親日派與漢奸等公開反對八路軍,朔平漢奸無端挑撥我騎兵支隊與友軍衝突。漢奸造謠說富人不敢講話,恐被八路軍做漢奸打等。

二、其次,也因為我們有些同誌不善於運用統一戰線策略,沒有與友軍建立正確的統一戰線關係等亦給敵可乘之機。

根據上述存在的問題,電文提出了三點應注意的事項:

一、在友軍駐地及附近工作,必與友軍協商進行。各種群眾運動、組織遊擊隊、義勇軍以及組織臨時政權等,均須積極吸收友軍參加,這樣才能影響和推動友軍接受我們的影響。在友軍駐地擴大新兵,必要時亦可設法幫助友軍補充一部分兵員。

二、我們應該領導和組織民眾對友軍的慰勞等,亦可與友軍建議開聯歡會等。

三、在友軍駐地及其附近破壞漢奸案,如無特別情況應吸收友軍參加會審,罰款與沒收漢奸財產應一部慰勞友軍。

采取這些措施後,密切了與友軍的關係,有利於打擊日本侵略者。

甘泗淇說:“我們的政策完全是依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出發點的,我們保護一切中國人的利益,隻要是不投降,不反共的人。我們一方麵教育廣大群眾,激勵他們的抗日熱情,同時與友黨、友軍及地方士紳經常交換意見,保持親密的關係;另一方麵時刻注意部隊的紀律,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使軍民如一家。”

甘泗淇認為甘心做敵人的走狗的人,隻是少數中的少數,就連偽政權中也隻有少數是敵人的忠實走狗,大多數是處於敵人的淫威之下,不得不應付。他們常常受到敵人的勒索和侮辱,偶有不慎,就有生命的危險。因此,在我們艱苦爭取和戰鬥勝利的影響下,使其日益感覺在敵人羽翼之下,前途是渺茫的。

1938年5月,賀龍、關向應、蕭克、甘泗淇、周士第等,開會認真討論了毛澤東主席關於“在平綏路北沿大青山山脈建立根據地至關重要”的指示,經研究決定:由李井泉任司令員,姚喆任參謀長,彭德懷任政治部主任,組成大青山支隊,主要武裝是王尚榮、朱輝照率領的715團,並由武新宇率領一批戰動總會的幹部、由劉墉如率領以太原城關中學師生組成的第4遊擊支隊一起前往,全支隊共2300餘人。

甘泗淇為建立大青山支隊選調了一批政工人員,並對如何做好支隊的政治思想工作、群眾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他說:“在大青山,那裏有蒙古民族居住的地方,我們正確的執行少數民族政策,尊重蒙古人的風俗習慣,保護他們的利益,揭破日寇以蒙製漢的陰謀,號召蒙漢一家,團結抗日。”

大青山支隊正確地貫徹執行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團結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日。他們與蒙古王公、地方巨紳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部隊活躍在東西綿延350多公裏,南北寬50多公裏,麵積兩萬多平方公裏的大青山一帶,在不斷打擊日偽軍、消滅土匪中發展壯大,成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裝。

由於大青山支隊政治思想工作紮實,部隊出現了許多英勇壯烈、可泣可歌的事跡。支隊的一名指導員落入敵手,遭嚴刑拷打之後,敵人將他赤身推入雪地,要活埋他。這位指導員十分沉著,乘敵不備,將劊子手推下坑,自己乘機逃脫,在冰天雪地裏走了兩天兩夜,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部隊。可惜他的手腳都凍壞了,成了殘廢。

1938年底,賀龍、關向應、蕭克、甘泗淇等人反複交換意見,圍繞如何挺進冀中,同時又繼續堅持西北的抗日鬥爭談看法。通過交換意見,統一思想認識後,召開了團以上活動分子和旅以上幹部會議,傳達中共六屆八中全會精神,總結一年來的工作,討論和部署了部隊東進的任務。隨後,甘泗淇隨賀龍、關向應率358旅716團、715團的兩個營(其中一個營去了大青山)和獨立1支隊,執行東進冀中的任務。

賀龍喜歡文化人,對文化人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想把作家沙汀與何其芳也帶去冀中。沙汀和何其芳告訴賀龍,他們不想去冀中,怕影響寫作,因晉西北有許多值得寫的材料。賀龍對沙汀說:“你們到了冀中,需要冀中的材料並不難呀,隨便找什麼人都可以告訴你。老甘(泗淇)、我,都行!”賀龍拿下煙鬥,笑了笑說:“到了鐵路那邊,還少得了你的材料,比這裏豐富!”在賀龍勸說和甘泗淇做了工作後,沙汀與何其芳高興地去了冀中。

沙汀與何其芳到了冀中深入生活,收獲很大,寫出了不少反映冀中軍民抗戰的好作品。沙汀後來回憶說,甘泗淇給他留下的印象是:“精力充沛,談吐幽默。”

1939年1月26日,120師師部到達惠伯口,第二天,冀中軍區為120師召開了隆重的歡迎會。會後會餐,用臉盆裝滿飯菜,放在地上,大家圍成圈吃了起來。

飯後,賀龍、周士第、甘泗淇找餘秋裏談話,要他和常德善帶716團三個連隊及一部分幹部,組成120師第3支隊去大清河北岸的霸縣、固安、雄縣地區配合冀中五分區行動。主要任務是: 一、協同冀中部隊作戰,開展遊擊戰爭;二、幫助冀中部隊整訓和鞏固;三、擴大部隊本身,並協助地方抗日政權開展工作。周士第和甘泗淇還分別就軍事行動和政治思想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談了各自的意見。

送走餘秋裏,甘泗淇召集政治部有關人員開會,研究聯歡晚會中的有關事項。晚上,120師戰鬥劇社和冀中軍區獨立4支隊劇團演出了文藝節目。聯歡會場,歡聲笑語,掌聲此起彼伏。晚會一直開到深夜。天氣雖然冷,聯歡會卻熱氣騰騰,真是強將鼓舞三軍誌,勇師振奮萬人心!

1939年夏,甘泗淇陪同關政委由冀中到路西的部隊和戰鬥劇社檢查指導工作,並先後給劇社調去了朱丹西、嚴寄洲、石丁和穀軍等在戲劇藝術上有相當修養的文藝人才,大大加強了戰鬥劇社的力量。

曾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後來回憶說:“賀龍同誌和120師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起了重大作用。概括起來,至少有這樣三點:第一,帶領冀中部隊打仗,我們配合作戰。第二,給冀中留下不少優秀的紅軍老幹部,像常德善、吳西、蕭新槐、郭陸順等同誌。第三,帶作風。老紅軍的優良作風對冀中部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冀中部隊大部是由舊軍隊和農民部隊改編而成的,部分中存在著極端民主化和絕對平均主義的傾向。120師來了以後,幫助我們逐步克服了這些缺點。我們也向紅軍老大哥學到了軍民關係、官兵關係等方麵的好作風。”

120師在冀中也得到了鍛煉、發展和壯大,剛到冀中時6400多人,離開時發展到2.19萬多人,部隊戰鬥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在華北軍民中流傳幾句口頭語:120師有三好:仗打得好,球打得好,戲演得好!

甘泗淇說:“一切工作,一切生活,一切戰鬥的勝利,都依靠於黨的組織的保證。”他認為部隊的赫赫戰功,沒有一件不是在政治工作做保障之下取得的。他說:“我們的政治工作保證每一顆子彈都瞄準敵人,保證戰鬥任務的完成。”

“他是我們的‘媽媽’”,戰鬥劇社的莫耶說,這是劇社小鬼們對甘泗淇主任的親昵稱呼。

甘泗淇常陪賀龍總指揮、關向應政委到戰鬥劇社了解情況、解決問題。首長們一去,劇社的同誌仿佛迎接親人似的,歡聲笑語地蜂擁上去,簇擁在首長的周圍。特別是歌舞班的小戰士,圍著首長,好像在纏著自己敬愛的父輩,問這問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