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對手欽佩的戰將:李聚奎(1 / 3)

李聚奎(1904~1995),湖南省安化(今漣源)縣人。1926年到國民革命軍第8軍工兵營當兵,參加北伐戰爭,後隨部編入獨立第5師1團。1928年參加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5軍中隊長、紅6軍代理縱隊長,紅3軍第9支隊支隊長,紅9師第27團團長,紅8師、7師、9師、1師師長,紅四方麵軍第31軍參謀長、第9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參謀長,第129師青年縱隊政治委員,抗日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副司令員、第1旅旅長兼太嶽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察熱遼軍區參謀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司令部參謀長,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新中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副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1955年任國家石油工業部部長。1958年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同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後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後勤學院政治委員等職。1981年任中央軍委顧問。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李聚奎原名李新喜。1904年12月31日生於湖南省安化(今漣源)縣西坪村一個農民家庭。他6歲就幫助家裏放牛、砍柴、割草,凡力所能及的事都主動幹。他深知家裏的貧窮,深知父母養家的艱辛,深知生活的不易。

新喜長到8歲時更懂事了。有一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沒有睡著,聽到父親與母親商量:“我看喜伢子聰明懂事,我想送他上學,望他日後成龍,家裏好有個出頭之日。”

“我也想過,隻是他要上學,一年三吊錢、兩鬥米,難呀!”母親歎聲不斷。

“我還有力氣,可以早起一點,晚回一點,拚命多幹一點,總會有法子的。”父親吸了一口煙,表示再苦也要送兒子讀兩年書。

“家裏九張嘴全靠你,你千萬莫太拚命了,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家裏這一窩子無法活了。我這個身子,恐怕無法醫治好了……把抓藥的錢供喜伢子讀書好了,隻要他日後有出息,我就是死了也能閉眼了。”新喜聽著父母的對話,借著微弱的燈光,看到瘦弱的母親已泣下沾襟,自己的淚珠也禁不住簌簌地滾落下來,滴在枕著的破衣上。

不久,新喜果然進了村裏的私塾。說是學校,實際上是一間殘垣斷壁,有幾張破桌爛凳的屋子。盡管條件是這樣,新喜非常高興。他苦心攻讀,從不偷懶。因為他心裏記著父母親的話。

讀了半年,因家裏拿不出一鬥米,新喜不想去學校麻煩先生,他逃學了,被父親強行送去學校,又被先生打了一板子。倔強的新喜這一天晚上沒有回家,跑到山上過了一夜。這一夜真是度夜如年,他呆在一個放牛時躲過雨的小石洞裏,一夜沒有閉眼。他害怕野獸,擔心父母生氣、惦念自己。第二天早上,他有意站在引人注目的山頭,希望被人發現,把自己拉回家,可是眼看快要黃昏了,眼巴巴地盼了一天,卻沒有人發現。天黑後,肚子餓得實在支撐不了,他才硬著頭皮回到家裏。

新喜又接著上學,一直讀到10歲。母親病故後,他就跟著父親下地幹活,到了15歲,能挑100多斤走二三十裏。幾年的勞動,使他有了一個虎虎實實的身子,每天和父親兩頭不見日地幹活。

太陽升了又落,春去冬又來,年複一年,新喜已長成20出頭的小夥子了。在地裏辛勤耕作,吃五穀雜糧,使他有了一副結實健壯的身板,煉出了堅毅的性格。

在新喜進入22歲那一年,大革命的風暴席卷湖南。葉挺的鐵軍在湖南受到百姓的歡迎和誇讚。

有一天,新喜在村子外的路上碰到了同村的夥伴李富春。李富春把新喜拉到路邊,既神秘又難掩興奮地說:“我在鎮上遇到了新鮮事:橋頭河鎮來了好些兵,跟過去見過的兵完全不一樣,叫麼子‘北伐軍’。他們不搜不搶,不欺負窮人,對人頂和氣的。他們要在這裏招兵。鎮上貼有標語說:‘工友農友們,歡迎來當國民革命軍。當了革命軍,吃穿都不愁!’我想當兵去。新喜,你去不去?”

新喜臉露悅色,心裏卻想自己走了,父親老了,父親和弟弟生活怎麼辦?

還沒等新喜表態,李富春又說開了:“我是去定了,在家辛辛苦苦,沒有吃、沒有穿,累死了也沒有出頭之日。聽說當了北伐軍,吃的是軍糧,每人每月還發七八塊錢,自己省一些還可以寄些回家。要是幹好了,撈個官當,每月拿100多塊,當了兵,真有奔頭。這種好事,打著燈籠也找不著,你還猶豫什麼!”

新喜聽富春這麼一說,動心了。他正想問富春當兵要什麼條件,這時又來了兩個小夥子,一個是在村裏有秀才稱號的李仲春,另一個是其侄兒李樹藩。

李仲春家裏本來也是貧窮如洗的,隻因他哥哥過繼給一戶有錢人家當了少爺,沾了哥哥的光,讀了幾年書,成了村裏被人羨慕的小秀才。他一口氣給夥伴們講了很多當北伐軍的好處。

四個人談了好半天,越談越想到一塊,決定要去當北伐軍。最後還訂了行動方案,訂立了“保密紀律”,決定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發。

第二天天未亮,新喜等四人就踏上了去橋頭河鎮的小路。走著走著,李仲春突然打破山道的寂靜,說:“我們走了,家裏會出來找的,我想,我們不能報真名。”

“那報麼子名好?”新喜搶先說,“你是讀書人,你先給我取個名”。

李仲春沉思片刻:“新喜,我想一想你叫麼子名好呢?”他抬頭望著遠處天空尚發亮的星星,說,“奎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顆名星,你就叫李聚奎吧!”

“哪個聚?”新喜不知聚字怎麼寫?有何意?

李仲春抓著新喜的手,在他手心上比劃了一下“聚”字,說:“我們今天四個人聚在了一起就是這個‘聚’,天上星星聚在一起才亮,人聚多了才有力量。你聽過‘聚沙成塔’嗎?也是這個‘聚’。”李仲春說得新喜心裏好高興啊!他馬上表示:“反正臨時用,就叫這個名吧!”沒想到這一改,竟成了新喜後來畢生的姓名了,永遠和他的命運、事業聯係在一起了。

李聚奎參加了國民革命軍,被編入第8軍工兵營1連當戰士。這個軍是由唐生智部隊改編而成的,大部分軍官存在粗暴的軍閥作風,訓練時稍有不慎,排長就可以用鞭子抽你腿肚子,抽得你動彈不得。好在李聚奎做什麼都認真,又能吃得起苦,轉眼半年就過去了。1926年底,李聚奎所在的工兵營改編為第8軍1師1團3營。李聚奎在3營9連當兵。這時,彭德懷在1團1營任營長,秘密組織了“救貧會”,李聚奎對一營的一些進步活動有所知,但對營長彭德懷並不認識。

部隊三兩天轉移,李聚奎作為一名士兵,對這時湖南的革命派與反革命派的激烈鬥爭並不了解。他聽說過有共產黨,但共產黨是一些什麼樣的人,他沒有見過,也不了解共產黨的性質和主張。一些事卻使他不解:行為最壞的軍官,宣傳共產黨殺人、搶武器,對共產黨最恨。可是又聽說支持農民運動的卻是共產黨,老百姓支持共產黨。……孰是孰非?李聚奎一時搞不清,也不好問別人。他決心留意觀察,凡事要好好動腦子想,天底下最受苦的是窮人,窮人是絕大多數,當了兵不能做對不起窮人的事,要站在窮人一邊,為窮人找出路……想到這些,他躺在床上大半夜難以入睡。突然,他腦子裏閃現出一個念頭:“跑,離開這裏。”

第一次沒有跑成,被告發到連長那裏。連長魏翰文看到李聚奎能吃苦,聰明、能幹,在士兵中有威信,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幫他向家裏寄了八塊錢和一件衣服,不久,還任命他為下士班長。

連長的用意,李聚奎心裏明白。他不願做被捂住眼的驢子光替人幹活,更不去幹傷天害理的事。他給自己立了規矩:別人為非作歹,趁火打劫,自己要規規矩矩,清清白白。當了班長,隻做自己該做的事。

李聚奎第二次想離開這個與他當兵時希望不一樣的隊伍,隻因沒有盤纏沒有走成。

1928年春節,部隊奉命調到南縣。這一年春節雖然沒有過好,但是春風送來一個信息:原1團團長戴吉階辭職不幹了。由1營營長彭德懷升任團長。

彭德懷任團長後,對全團連排長發布了兩條禁令:一是取消連排長吃小灶,同士兵在一個食堂吃同樣的飯菜;二是連排長不準拿鞭子打士兵。這兩條又像一陣和煦的春風,吹暖了李聚奎和士兵們的心。李聚奎把希望寄托在彭團長身上,決定留下來再好好幹一陣,邊幹邊看部隊是否有大的變化。

不久,又有了變化的事,彭德懷當了團長後,平時很壞的3營營長楊超凡辭職不幹了;李聚奎所在的9連連長,大地主的兒子魏翰文也請假不歸了,據說回家當了教書先生。彭團長把隨營學校的教員黃純一調任9連連長。

黃純一任連長後,關心愛護士兵,和士兵打成一片,工作抓得很緊,扶正壓邪,信賞而必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他更是關心、愛護、支持貧苦出身的士兵,很快得到全連絕大多數人的信任。

黃純一經常找士兵談話,也找李聚奎談了幾次,使李聚奎明白了社會上許多事,明白了許多不公平的事是如何造成的,人應該怎樣生活才有意義!但有件事使李聚奎想不通,為什麼黃連長支持士兵鬧餉?為什麼支持自己成為九連鬧餉活動的士兵代表?他是連長,為什麼總站在士兵利益一邊?上麵知道了,怪罪下來,難道他不怕撤職、不怕殺頭?李聚奎心裏想:連長是為了士兵大多數好,自己要團結大家,支持連長、保護連長。

李聚奎以士兵代表的身份帶頭鬧餉,串連士兵積極參加反倒師長周磐的活動。他和士兵們一起扣押政訓處的反動軍官,參加搜繳槍支彈藥等各項工作。

在這期間共產黨員賀國中幾次找李聚奎談話,李聚奎認識到了共產黨是領導窮人革命的黨,共產黨是反動派的死對頭,是自己追求和要為之奮鬥的組織。他還知道了彭德懷、賀國中、黃純一等是共產黨員。後來,李聚奎聽說黃純一剛當團長就英勇犧牲了,心裏好難過啊!他決心要好好向他學習,讓生活更有意義,讓生命更有意義。

李聚奎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非常能幹,思想進步很快。不久,由賀國中、潘泗浜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於黨組織還沒有公開,入黨也是秘密的,有事由潘泗浜與他單線聯係。

李聚奎通過潘泗浜知道部隊起義後,要在軍部建立政治部,負責政治思想、打土豪、發動群眾、組織宣傳等工作。政治部主任由黨代表滕代遠兼任,副主任是張榮生。

李聚奎一聽說張榮生是副主任很激動,過去隻知道他是團部的傳令兵,沒想到他有這麼大的本事。他認為共產黨員盡是一些有本事,卻藏而不露的人。李聚奎暗下決心,要做一個像賀國中、黃純一、潘泗浜那樣的共產黨員,積極為黨工作。由於李聚奎有了追求進步的思想基礎,在部隊起義後的艱苦轉戰中,他千方百計完成組織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

彭德懷軍長率領紅5軍第一次上井岡山沒有成功,由於敵人前堵後追,損失很大,部隊又返回修水、銅鼓邊界休整。紅5軍原來三個團編為五個大隊。李聚奎被任命為3大隊中隊長。

9月中旬,部隊第二次向井岡山開進。為了粉碎三省敵人的“圍剿”,紅5軍艱苦轉戰45天,將敵人拖得精疲力竭,不得不停止了對紅軍的“追剿”。紅軍在轉移中減員1000多人。張榮生、李力等一些優秀的共產黨員英勇犧牲。經過千難萬險,紅5軍於12月上旬進抵蓮花縣,不久,與紅4軍勝利會合。毛澤東、朱德、陳毅、譚震林等會見了彭德懷、滕代遠等紅5軍領導人。兩支部隊會合後,於12月 12日召開了兩軍會師的慶祝大會,場麵熱烈感人。

紅4軍與紅5軍會師後,湘贛兩省國民黨軍加緊部署“圍剿”井岡山紅軍。

紅4軍前委擴大會議決定,由毛澤東、朱德帶領紅4軍下山,打擊敵人,開辟新區;由彭德懷、滕代遠帶領紅5軍,留守井岡山,以牽製和消滅進攻之敵。紅5軍編為兩個縱隊,下轄7、8、9、10共四個大隊。李聚奎在9大隊3中隊當中隊長。

由於井岡山地勢險峻,方圓數百裏,隻有四條大路可以出山,供應奇缺,補給十分困難,能否打退敵人的進攻,有些人產生了顧慮。李聚奎積極地做士兵的工作,說:“不要有什麼顧慮,大不了就是豁出一條命。當兵就不能貪生怕死,怕死的不一定不死,不怕死不一定就死。我們是紅軍,為了窮人的出路,就是獻出了生命也是值得的!

李聚奎率領中隊冒著大雪在黎坪哨口堅守四天四夜,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勝利完成阻敵任務。

在大汾圩他率領部隊用機槍交叉火力,壓製兩側進攻的敵人,掩護一部分部隊通過敵人的伏擊區。但部隊通過一半,後麵部隊左等右等不見來,敵人的大部隊卻瘋狂地壓了下來,李聚奎靈活地帶領中隊立即撤出,向前突圍,擺脫了敵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李聚奎帶部隊,從南康上遊渡過河,走了一段路程後,前麵有一個100來戶人家的村莊,時已黃昏,村裏炊煙嫋嫋,爆竹聲聲,李聚奎恍然大悟,今天是大年三十了。他找到一位老鄉,問明了前麵村莊叫新城。又走了不遠,來了一位傳令兵,告訴說彭德懷已率一部分人到了前麵,要部隊就近找地方駐下。

9大隊在大隊長黃雲橋帶領下進了一個富戶的莊子。地主老財聞紅軍要來就跑了,可是做了豐盛的菜飯卻未動。晚上,隊長黃雲橋弄來不少酒菜,把中隊長等人找來準備痛飲一番。

突圍20多天來,敵人不斷追擊,饑疲交加,苦不堪言。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碰到了這等好酒好菜,李聚奎又是個酒迷,且有海量。在飯桌上,不少人提出讓大家飽食痛飲一頓,睡個好覺,第二天好開拔。此時,李聚奎卻暗想,自己官不大,是個中隊長,責任不小,別人再三勸酒、敬酒,他卻給自己定了量,他怕晚上遇上“萬一”,他是不怕“一萬”的。

果然,半夜敵人前來襲擊,李聚奎臨危不懼,及時叫醒了部隊,正確地判斷敵情,帶領部隊突出了村莊,脫離了危險,趕上了早已出發了的彭軍長帶領的部隊。

1929年2月上旬,部隊到達興國地區,打了幾次民團,繳獲了一些物資,地方黨也支援了一些武器彈藥,為部隊解決了一些困難。部隊到了小密以後,按照彭軍長的指示,李聚奎和戰士們把部分槍支交給了地方黨,並將重傷員滕代遠和其他部分傷病員留在小密,請地方黨安置治療。

第二天一早,李聚奎召集全中隊準備出發時,一些戰士看到這裏依山傍水,環境好,老百姓又熱情,想在這裏多休息幾天。李聚奎對大家說:“我也喜歡這裏,可是我們傷病員不少,要把他們留在這裏治療,部隊離開這裏後可以轉移敵人視線,免得敵人來這裏找麻煩,傷員也不能安心休養。我們到牛山去休整,那裏三麵環水,地形隱蔽有利部隊安全。中國好的地方多哩!我們才走了多大點?”李聚奎幾句簡短的話,不僅說通了戰士們的思想,而且把戰士思想引向追求更大、更遠、更好的目標。

部隊在牛山休整了10多天,轉移中在於都打了一仗,得失相當,有經驗也有教訓。彭軍長要求大家進行總結。李聚奎看到彭德懷虛心接受一些戰士的批評,深受教育。

幾經周折,3月底,紅5軍在瑞金又與紅4軍會合了。

毛澤東知道紅5軍在井岡山被敵人到處追殲,損失很大,握住彭德懷的手說:“這次實在太危險了,你們吃了不少苦,早知這樣,不應該決定你們留守井岡山了。”兩人佇立在山頭,望著勝利會師後行進中的部隊……李聚奎仰頭望著兩位領導人的身影,仿佛看到山頭上屹立的兩棵飽經風雪的勁鬆!

兩軍會師後,在向於都轉移的路上,彭德懷建議打回井岡山,恢複湘贛邊區政權,得到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的同意。

當部隊返回井岡山時,看到的是一片蕭索、淒慘的景象。紅5軍前委決定,撥出兩千銀元救濟老百姓,幫助人民群眾重建家園。井岡山父老鄉親流著淚,歡迎紅軍返回井岡山。

孫子說:地形者,兵之助也。由於王佐率領的32團上得天時,下得地利,在敵人“圍剿”時與敵周旋,幾乎沒受到什麼損失,聽到紅5軍返回了,立即和軍部取得了聯係。這對紅軍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使李聚奎受到了啟發和教育。

不久,原堅守黃洋界哨口的1大隊李燦、張純清部也歸隊了。他們也采取與王佐一樣的辦法,當敵人大批壓來時,將部隊化整為零,與敵人進行艱苦的周旋,用遊擊戰保存了革命的實力。

部隊都收攏後,紅5軍進行了整編,編為4、5兩個縱隊,李聚奎在4縱隊仍當中隊長。

根據地物資奇缺,兵員和彈藥補充困難,軍委指示一部分部隊向湘鄂贛邊活動。1929年夏,紅5軍和王佐特務營向湘東活動,搞了一些物資運回井岡山,解決了一些困難。

7月初,在部隊向外發展過程中,湘贛特委某些人決定攻打安福縣,彭德懷雖然反對,但多數人的意見要打,結果對敵人兵力估計低了,打不下安福,反被從永新、蓮花、吉安三麵來援的敵人包圍,彭德懷果斷地下令撤出攻城戰鬥。

部隊在撤退中又中了敵人的埋伏,戰鬥一打響,敵人增援安福的三路兵力一齊夾擊而來,情況十分危急。為了掩護主力脫離險境,縱隊長賀國中命令李聚奎中隊搶占一個高地,阻擊敵人。在搶占高地的激烈戰鬥中,李聚奎突然感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倒在身旁。他彎下腰一看,尖叫了一聲:“賀縱隊長!”隻見賀國中頭部中彈,已倒在血泊之中。李聚奎立即命令兩個戰士把縱隊長抬下去搶救。等他率領中隊打退敵人進攻跑去看賀國中時,賀縱隊長已經犧牲了。李聚奎把心中的悲痛化作對敵的仇恨。這次攻打安福,軍參謀長劉之誌、縱隊長賀國中陣亡,李燦負重傷,共傷亡200餘人。

部隊開到永新根據地整頓。李聚奎調任8大隊大隊長。

不久,部隊回到了離別多年的湘鄂贛邊區,與一直在這裏堅持遊擊戰爭的黃公略部相會。彭德懷等與黃公略久別重逢,備感親切。黃公略向彭德懷等人介紹了他們堅持遊擊戰爭中的生動感人的事跡。

由於環境太艱苦,工作太勞累,生活太差,8月間,李聚奎病倒了,高燒不退,痛苦難言。部隊要轉移,彭德懷來看望他並給他做工作,動員他留下來隱蔽在老鄉家休養。李聚奎聽後,臉色煞白,虛汗淋漓。從內心講,他是不願留下的,他說:“我死也要跟著部隊死。”可是,實在身不由己,他被留在一位可靠的老鄉家裏養病,還留了一名勤務兵照顧他。

老鄉請了一名很有經驗的老中醫給他治病。經過一個多月治療,李聚奎的病治好了,歸隊後,被派去跟黃公略一起到永新建立紅6軍的工作。

紅6軍成立後,李聚奎在4大隊任大隊長。不久,被派去“解決”王佐在井岡山餘部的工作。由於王佐部隊跟群眾的關係不錯,老百姓對紅軍的行動不理解,甚至反感,李聚奎隻好應付了兩個月,回隊後改任9支隊支隊長。

1930年6月,紅4軍、紅6軍(7月份改稱紅3軍)、紅12軍組成紅1軍團,軍團長朱德,政治委員毛澤東。李聚奎在紅3軍任支隊長,有更多的機會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作戰了。之後,李聚奎隨紅1軍團參加了攻打南昌和長沙的作戰行動。

10月間,部隊到了吉安一帶進行整編,將縱隊、支隊,相應改為師、團及團以下連、排編製。李聚奎所在的紅3軍3縱隊改為紅3軍第9師,徐彥剛任師長,朱良才任師政委,原來的第9支隊改為9師第27團,李聚奎任團長,賀水永任團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