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洲可談》reference_book_ids\":[729895550834442552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蘇振華(1912~1979),原名蘇七生,湖南省平江縣人。1928年參加平江農民暴動。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排長、連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參加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大隊長,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政治委員,教導第3旅兼魯西軍區政治委員,八路軍第2縱隊兼冀魯豫軍區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與冀南軍區合並)副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貴州軍區政治委員,貴州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貴州省委書記,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海軍政治委員,海軍副司令員,海軍第一政治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1955年被授予海軍上將軍銜。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舉國上下,意氣風發,神州大地,激蕩著擺脫落後,力爭上遊的熱情。被任命為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後擔任海軍政委的蘇振華,時時有一種衝動,有一種重任在肩的曆史使命感。
回顧曆史,古代中國是一個舉世公認的海洋強國。“見窾木浮而知浮舟。”“刳木為舟,剡木為楫”。古代中國人和古腓尼基人、埃及人一樣早地利用舟楫“以利不通”。
早在春秋時,吳、楚等國就建立了“舟師”。秦、漢時,農業、醫藥、天文、曆算等科學技術進步,促成了中國造船的第一個高峰。漢武帝時,即有千人巨舶航行於“海上絲瓷之路”之上。中國人最早使用帆,而且懂得利用多帆,充分發揮風力作用。三國時成書的《南洲異物誌》載:有一種船“其四帆不正向前,皆使邪依相聚,以取風吹……故行不避迅風激波,所以能疾”。中國人最早使用櫓和舵:“一櫓三槳”,櫓的搖動,不間歇地產生推動力,比槳更具優越性;舵的使用,使得巨舶能夠順利航行,這是了不起的科學技術進步。
祖衝之曾經造“千裏船”,可“日行百餘裏”。特別有意義的是東晉(拾遺記》中就曾大膽設想一種“沉行海底,而水不浸”的“滄波舟”。這可能是人類最早提出的水下潛航的設想。
在封建盛世的唐朝、五代和宋朝,中國海船著稱於世。阿拉伯人蘇萊曼在公元851年所著《印度——中國遊記》裏寫道:“中國唐代的海船特別巨大,抗風的能力強,能夠在波斯海裏暢行無阻。”在宋代,指南針普遍用於航海。公元1119年,北宋《萍洲可談》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唐代建造了“車輪舟”,“挾二輪踏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這是機械推動船舶的第一步。
元、明時,中國造船業達到極盛。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900艘戰船、四萬人東征日本,第二次派3500艘戰船、10萬人東征日本,可見水師的強大。明代舉世無雙的鄭和寶船艦隊,揚威海上,結好亞洲、非洲。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水師使用“水老鴉”作戰,“藏藥及火於炮,水中發之……以啄鑽船,而機發之,以自運轉,轉透船沉”。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魚雷。這時還出現了“火龍出水”多級火箭,能在水麵飛行二三裏,攻擊敵船。
古代中國有過建造戰船的輝煌時期,隻是隨著封建王朝的沒落、腐敗,外國帝國主義入侵,中國落後了。今天,要迎頭趕上,我們一定要建設強大的海軍。
1950年8月,年輕的中國海軍尚在初建時期,海軍黨委會議研究建軍方針,提出“從長期建設著眼,由當前情況出發,建設一支現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輕型的海上戰鬥力量。首先組織利用和發揮現有力量,在現有力量的基礎上,發展魚雷快艇、潛水艇和海空軍等新的力量,以逐步建設一支堅強的國家海軍”。這一戰略構想,也即重點發展“空、潛、快”的思想,符合中國實際情況,適應世界各國海軍發展潮流,是一個正確的指導方針。蘇振華代表海軍黨委作工作報告,肯定了這一方針。他強調:“我們海軍建設,必須建立在我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沒有國家工業的發展,海軍的發展是不可能的。”他以生動的事例說明:“我國工業建設已經為海軍建設展示了一個遠大的前途,在211個新建的項目中,專為海軍設置的製造廠就有17個,在國家主要工廠中為海軍生產裝備器材的製造廠在 50個以上。”進而強調:“在海軍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國家建設的方針;在海軍建設與整個國防建設的關係上,必須服從以發展空軍和防空軍為重點並相應地發展海軍的方針;在海軍建設內部關係上,必須服從以發展空、潛、快為主並相應發展其他兵種的方針。進一步解決人與技術的矛盾,依然是今後海軍建設的基本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集中力量培養各種專業幹部。”同時強調,應當按照國家《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和“以任務帶學科”的方針,加快步伐,有重點地加強海軍技術裝備建設。
為了加強海軍裝備建設,主管裝備工作的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和海軍艦船修造部部長林真、副部長薛宗華組織擬訂了《海軍科學技術和裝備建設發展規劃》,提出要立足國內,提高艦艇戰鬥性能,研製新型動力裝置,加強水魚雷、導航、水聲等新課題的研究。海軍黨委討論通過了這一規劃。蘇振華更提出:必須立即著手建立有關海軍科學研究基礎和比較完整的造船工業體係,把軍事科學研究、工業生產和訓練使用三者構成有機整體,互相促進。
蘇振華明確指出:“大力開展科學研究設計工作,是建立造船工業的基礎和突破尖端技術、自力更生的極重要的先行環節。”經海軍黨委討論決定,著重抓緊導彈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的設計製造。並按黨中央的要求,選派方強、趙啟民、邊疆等海軍高級幹部到有關工業部門擔任領導工作。
蘇振華深知,軍隊的基礎在士兵。為避免將來“有了裝備拿不起來”,必須進一步解決人與技術的矛盾。他力主在海軍部隊開展培養“海軍技術能手”的運動,掀起學習技術的高潮,切實有效地提高了訓練水平,加強了戰鬥力。海軍司令部、政治部製訂和頒布了獎勵技術能手、先進工作者、優秀學員的辦法和規定,推動運動持續開展。
1956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召開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海軍副政治委員、海軍黨委副書記蘇振華代表黨委向大會作工作報告,總結了海軍組建7年來的經驗。這次大會標誌著海軍由初創時期向成長發展時期轉變,海軍建設迎來了曆史性的轉折。
6月17日深夜,蘇振華還在準備第二天大會結束時的講話稿。他寫累了,來到住房外麵的走廊透透空氣。這是一座解放前修建在土阜高坡上的兩層樓房,從走廊上可以俯看整個海軍領導機關駐地。
海軍首腦機關所在位置原是北京西郊一片墓地,荒涼空闊,有一些零星的樹木,散落著幾處有錢人家的墳塚。當年看墳人的房屋,如今做了蘇振華等領導人的住屋。在廢棄的墳地上,修建了一座六層的辦公樓,有中國式的大屋頂,環抱有粗大的廊簷柱,室內則采取了實用的西式格局,很符合“民族的形式、科學的內容”這一要求。還有四棟與之相配套的軍官宿舍樓,都是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設計的很具中國特色的建築,外表看去,似廟宇,似殿堂。在當時的西郊,可稱得是巍峨聳立,高屋建瓴,氣勢恢宏。老百姓戲謔地稱這裏是“龍王廟”。
龍王,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是保衛國家海宴河清的神!撫今思夕,蘇振華深感人民對海軍的重托和期望。
1956年6月11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海軍首屆黨代會的代表。
毛澤東在與代表們合影前,意味深長地向大家問道:“你們學了十條方針沒有?”
毛主席說的十條方針就是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的《論十大關係》的講話,論述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十大關係,其中一條專講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指原子彈等)。怎麼辦呢?可靠的辦法就是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隻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有更大的進步。”
蘇振華回答毛澤東說:“學了。這次黨代表大會就是以十條方針為中心指導思想召開的。”
毛澤東又問:“你們都讚成嗎?”
同誌們齊聲回答說:“我們都讚成。”
毛澤東卻笑笑說:“不一定。你們軍隊有些同誌對十條中九條讚成,其中一條不讚成。你們說是哪一條?”
蘇振華理解毛澤東的擔心,回答說:“假如有的話,就是第三條,關於國防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問題。”
毛澤東說:“就是這一條,軍隊的同誌恐怕不容易通。”
許多人又一齊說:“會通的。”
毛澤東說:“能通就好。陸海空三軍中,你們海軍能通就很好。”
毛澤東接著語重心長地說:“目前,國際形勢有利於和平,有利於我們爭取時間進行經濟建設。現在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被杜勒斯那樣的人的戰爭叫囂所嚇住。帝國主義想要我們把錢都花在國防上,讓我們的國家工業化搞不成,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把寶貴的時間都耽擱了。一旦帝國主義真的動手了,我們卻處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我們要下決心精簡,集中人力、物力來搞經濟建設。”
毛澤東還詼諧地對代表們說:“我想,我們海軍恐怕沒有人不同意搞先進的魚雷,沒有人不同意用導彈來代替過時的海岸炮吧?如果真想要這些東西,不是假想,而且是想得很,你們現在就減少一些軍費。這樣辦,到第二個五年計劃之後,我們軍隊就能用現代化武器裝備起來了。”
最後,毛澤東特別叮囑蘇振華和蕭勁光司令員:“世界各國海軍裝備和技術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你們要早抓,抓緊。我們這些人懂得科學技術太少,又缺乏經驗,容易犯錯誤。我們要兢兢業業地學習和工作,不要驕傲,不要停步,以免犯錯誤。”
聽了這些話,蘇振華在心裏感慨:毛主席洞察國際風雲。他的講話,見常人之所未見,想常人之所未想,高屋建瓴,為海軍指明了新的航向!海軍同誌要很好領會毛主席的教誨,海軍不要辜負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和要求!海軍要按毛主席的要求,趕緊抓科學技術和裝備的研究和發展,而且一定要抓緊、抓好。
1957年2月25日,海軍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毛主席聽了彙報,欣然同意接見全體代表。3月6日下午,在中南海懷仁堂前的草坪,來自四海的海軍積極分子列隊等候。毛澤東由賀龍等人陪同走過來,揮動手臂向大家致意,全場歡聲雷動。蘇振華不由得想起毛澤東在1953年春節同水兵們一起航行時發出的號召:“為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毛澤東更叮囑大家要“愛艦、愛島、愛海洋”。他和同誌們一起熱烈鼓掌,表示對毛主席號召的擁護。
3月9日,蘇振華在大會總結報告中,要求代表們把毛澤東、黨中央對群眾運動的支持和大會精神傳到四海,帶動全體同誌積極投入學習技術、苦練精兵的熱潮。海軍領導機關又進一步完善了獎勵標準和辦法,推動運動深入、廣泛、健康地發展。
在這以前,蘇振華已經被任命為海軍政委,他以中共八大製定的路線和毛澤東的號召為指針,研究了中國海防的曆史和現狀,注意到各國海軍裝備日新月異的發展,主張中國海軍建設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原則,借鑒和消化外國先進技術,設計、製造自己的新型艦艇,建設海上戰鬥力量。他親自過問選調優秀幹部,主持組建造船、水中兵器、水聲、航海、工程等5個科學技術研究所。
1958年5月27日到7月22日,中央軍委召開擴大會議。全軍有千餘名高級幹部參加。會議總結建國8年多來的工作,針對當時形勢,討論國防建設問題。海軍蕭勁光司令員在會上講了加強海軍建設的意見。海軍副司令員劉道生在會上發言,主張經過10~15年時間,建設一支能在海上阻止敵人,把敵人消滅在海岸、島嶼附近的強大海軍;平時用海軍保障和支持國家和平利用海洋,將來還要到南極去。
劉道生是我軍年輕的將領,紅軍時期就是很有作為的指揮員,參加了人民海軍的初建,在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畢業,回國被任命為海軍副司令員。他的發言既從實際可能出發,又考慮到未來發展的需要,反映了海軍廣大指戰員的心聲,令人鼓舞。但是,有些同誌持不同意見,有的甚至說這是“大海軍主義”。
6月21日,毛澤東在會議上就這一問題說:“我是始終主張建立一支強大海軍的,但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劉道生的發言可能急了點,但要保護他的積極性,他主張的數字並不大嘛。打個比方,蔣介石的海軍像個蚊子,風一吹就吹跑了。我們要建設強大海軍。”
毛澤東還指示說:“我們除了繼續加強陸軍和空軍的建設外,必須大搞造船工業,大力造船,建立‘海上鐵路’,以便在今後若幹年內建立強大的海上戰鬥力量。”
蘇振華和所有出席會議的海軍同誌大受鼓舞。
6月22日下午,蘇振華參加了毛澤東主持召集的軍委擴大會小組組長會議。毛澤東和大家一起討論,在同誌們彙報時頻頻插話,十分活潑而生動。蘇振華聯想到戰爭年代同毛澤東的接觸,知道毛澤東說出的話無不經過深思熟慮,有感而發,有著極強的針對性。毛澤東談及海軍建設時,蘇振華更加聚精會神,一字一句地仔細記錄。
毛澤東麵帶笑容說:“海軍提出保衛海防,不讓敵人上岸。中國海岸線一萬幾千公裏,都不讓上岸,是不是能夠辦到?可不可以考慮一下,一萬公裏不讓上,有幾千公裏讓他上;上來後好捉活的,不讓跑掉。完全不讓上,我看靠不住。就是有些地方準備好了讓他上來,把他困住,消滅掉。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打法呢?”
蘇振華感到毛澤東講的是一個重大的方針問題,就是從實際出發,積極防禦,而不是分兵把口。晚清末年,西方帝國主義從海上入侵,中國海防一觸即潰,政治腐敗是根本原因,而分兵把口的防禦方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毛澤東又接著說:“幾年以後,形勢會有改變,將來鋼生產出來了,工廠搞起來了,要造什麼樣的飛機,什麼樣的軍艦呀?”毛澤東舉目問道:“海軍需要多少鋼?”
蘇振華慎重答道:“造150條潛艇,大約要30多萬噸鋼。”
毛澤東搖頭說:“太少了。還可以多搞些。”
彭德懷插話說:“可以再多搞些潛艇。”
黃克誠也興奮地說:“還可以搞航空母艦。”
蘇振華也接著說:“我們現在如果要出國訪問,連一條像樣的軍艦也沒有。將來自己可以造軍艦了,太平洋的局勢就要改觀。”
許多元帥和將軍們都興致勃勃地表示,支持建設強大的海軍。
毛澤東等大家議論了一陣後,說道:“軍隊,特別是海軍、空軍,現在要趕快抓技術,抓設計,抓科學研究。現在不搞,將來就來不及,趕不上了。五年,十年以後,還可設想一些新問題。”
蘇振華趁勢說道:“海軍劉道生副司令員寫了個關於海軍建設的材料,其中有一些新的提法。”
毛澤東很感興趣:“材料在哪裏?我要看一看。”
蘇振華回答:“我這裏有一份。”
毛澤東伸出手來,蘇振華把劉道生寫的關於海軍發展設想的材料遞了過去。毛澤東進行了仔細審閱。
核潛艇是一個國家戰略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51年8月,美國就開工建造第一艘核動力試驗潛艇“舡魚”號,1954年1月下水,1955年5月,開始從新倫敦到聖胡安水下航行試驗。另一艘核動力試驗潛艇也在建造。美國人認為隻有迅速發展核潛艇,才能對付蘇聯強大的潛艇艦隊,加快了導彈核潛艇的研製。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地球人造衛星。1958年,蘇聯在“列寧”號破冰船上使用了核動力裝置,並開始建造核潛艇。英國、法國也都在致力於核潛艇的研製。
潛艇核動力裝置,使潛艇成為真正能夠長時間潛伏海底的戰鬥力。核反應堆裏的鈾原子通過裂變產生巨大能量,推動艦艇航行。它沒有內燃過程,無需像常規潛艇那樣定期浮出水麵。而且,熱能經過冷卻後又返回核反應堆,循環往複,不停地工作,可以使核潛艇無需補充燃料也能航行到地球的任何一處海洋。
毛澤東三番五次地強調海軍要趕快抓技術,抓科研,抓設計。蘇振華感到重任在肩,搞核潛艇刻不容緩。
1958年5月14日,蘇振華和蕭勁光、羅舜初聯名向中央軍委報告:在現代條件下,我國海軍也應該以火箭、導彈為主要武器。海軍新建立的研究所提出了發展軍用核動力裝置和研製導彈核潛艇的建議。
蘇振華是一個勤於學習的人,長征後進保安紅軍大學第一期學習,曾被毛澤東稱讚為工農分子知識化的典型。今天,麵對世界各國海軍科技發展,他越發迫切地感到需要學習,需要迎頭趕上。他想起清人魏源在《海運全策》裏說的話:“海道未通,海氛未靖,海商船舶未備,雖欲藉海,用海無舟。”“非海難人,而人難海”。沒有船,沒有軍艦,何談利用海洋?不從世界造船最新發展起步,何談趕上先進?
發展和加強海軍建設,正麵臨一個曆史機遇。
6月24日,蘇振華和海軍副司令員羅舜初邀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五院院長錢學森和一機部、二機部的領導同誌開會,向他們通報了海軍向黨中央建議研製核潛艇的報告,說道:“你們都是專家,請你們來審查,看是不是可行?如果可行,我們代表海軍幾十萬指戰員請求你們支持,支持中國人民實現百年來的心願,建設起強大的海軍,使中華民族再也不受外人的欺負。”
蘇振華的誠意,蘇振華的熱切希望,使這些原本就對海軍建設情有獨鍾的同誌們也熱血沸騰。他們以科學家的嚴謹,更以科學家的膽識支持海軍的建議,主張著手獨立研製核潛艇。
在蘇振華的指導下,海軍向聶榮臻副總理作了報告,聶榮臻再次召集有關同誌聽取海軍的詳細彙報。聶總十分高興,肯定了這一主張,指示海軍綜合各方麵的意見,重新修訂請示報告,把需要和可能、成功的把握和預期的困難,客觀地、如實地向黨中央報告。聶總反複仔細地審核海軍重新修訂的報告,於6月27日由他署名向黨中央報告:我國原子能反應堆已開始運轉,這就提出了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原子能動力用於國防的問題……為此,曾邀集有關同誌進行了研究,根據現有力量,考慮國防需要,本著自力更生的方針,首先自行設計和試製能夠發射導彈的原子潛艇。
周恩來總理一直關注著這一工程。他接到報告後第二天,6月28日便批示:請小平同誌審閱後提請中央常委批準。
6月29日,鄧小平就在報告上批示:擬同意,並特別加注“好事”二字。
報告送到毛澤東的案頭,他看了很高興。海軍同誌有此雄心,應予支持。他欣然在報告上圈閱,表示讚同並批準了這個報告。
中國核潛艇工程啟動了。
1958年11月,為加強對科研工作的領導和協調,蘇振華又力主成立海軍科學技術研究部,選調老大學生於笑虹擔任部長,瞄準世界各國海軍新技術的發展,著手追趕。我軍曆史上從來沒有設過這樣的機構,當時,也惟有海軍設立了這一部門,得到了中央軍委的支持、批準。
蘇振華深知建造核潛艇的艱難,他不恥下問,向專家請教,請有關部門收集資料。他注意到世界各國都把製造核潛艇的技術作為最高機密嚴加保守,尤其對中國實行封鎖,這就格外增加了我們研製核潛艇的困難。
1939年德國人奧托·哈恩、弗裏茨·斯特拉斯曼成功地分裂了鈾原子核以後,美國海軍科學家認為有可能把核動力用於艦艇。1946年8月,美國總統杜魯門批準進行研究。1948年任命海軍四星上將裏科弗為海軍研究部核動力處處長,開始了發展核動力裝置的工作。他們走到這一步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後又用6年時間,到1954年1月,才有“舡魚”號試驗核潛艇下水;同年12月啟堆進行係泊試驗;1955年開始航行試驗,耗資10億美元以上。以美國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的科學技術,猶如此費力、費時,可見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