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振華從親身經曆和工作實踐中,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民隻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知難而進,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1959年6月15日,海軍黨委的同誌們聚集在大連,舉行海軍黨委六次全會,研究海軍裝備建設方針。蘇振華特意邀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令希等到會講授導彈、力學等現代科學知識,分析核動力和導彈武器出現後海上作戰前景。經過會議研究,海軍黨委向中央軍委報告:導彈武器和原子動力在世界海軍技術裝備上引起重大變化,我國海軍建設有必要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有必要對空、潛、快為主建設海上輕型兵力的方針加以補充和發展。今後10年應以發展原子動力和導彈武器為主與改進常規武器相結合,加強海軍技術裝備建設。
1958年夏,正當蘇振華牽頭啟動中國核潛艇工程的關鍵時刻,蘇聯要求在中國建立長波發信台、遠程收信台以及在中國建立潛艇基地和“聯合艦隊”,這是涉及維護中國主權和尊嚴的嚴重問題。
4月18日,蘇聯國防部長馬利諾夫斯基致函我國國防部長彭德懷,提出由中蘇兩國在中國華南地區合建大功率的長波電台。6月間,蘇聯政府送交中國政府一份由他們草擬的協議(草案),公然提出,為了“蘇聯國防部的需要”,在中國境內,兩國共同建設長波電台,所需費用,蘇方負擔70%(技術設備和材料),中方投資30% (土建)。建成後長波台的使用按“投資比例劃分”。而且,急切要求 6月上旬便派蘇方人員前來勘察建台地址。
海軍分析,蘇方的要求如此緊迫,可能是已經組成了能夠攜帶導彈的潛艇艦隊,將在印度洋,以及通往美國海岸的太平洋區域活動,很想在中國有利地區建立長波台,以便溝通與艦隊的聯係。
海軍把對蘇聯意圖的分析和草擬的談判意見,向中央軍委報告,由彭德懷轉報黨中央、毛澤東。
毛澤東仔細審閱了所有材料,於6月7日在彭德懷所擬的談判稿中加寫了一段,對其中的一些話特別加了著重點:這個無線電中心的投資應當由中國方麵負擔,中國責無旁貸。建成後可以共同使用,應當由兩國政府簽訂正式協定。
7月21日,蘇聯駐中國大使尤金求見毛澤東,轉達了蘇聯方麵的要求:共同建設和共同使用長波電台,在中國建立潛艇基地;中蘇建立“共同艦隊”。尤金說:蘇聯的黑海“容易被敵人封鎖”,北方的海麵“更不寬闊”,東麵的海上“不能算安全”,支支吾吾,不敢吐露真實意圖。
毛澤東嚴正要求尤金講清楚,尤金無言以對。毛澤東說:“你講不清楚,請赫魯曉夫同誌來講。”
尤金向莫斯科作了緊急報告,奉命再次求見毛澤東,又一次提出建立“共同艦隊”的要求,說是為了對付美國第7艦隊。
於是,赫魯曉夫在7月31日秘密訪問中國。毛澤東仍然禮節性地到南苑機場迎接赫魯曉夫,然後各自乘車直駛中南海頤年堂,立即進行會談。互致問候,各自坐下後,毛澤東開門見山說:“尤金向我談了你們那麼個意思,但沒有說你們究竟出於什麼考慮。你自己來了,這很好。我們一起談談好。”
赫魯曉夫打著手勢,以恩賜和索取報償的態度打他的如願算盤,要求在中國得到潛艇基地,共建長波電台。他越講越興奮,越講越得意,一如他後來回憶錄中所說:“我們已經答應了毛的要求願意幫助他建造潛艇。我記得我們已經把設計圖紙交給了中國人,還派出專家幫助他們選擇建造潛艇的地點。因此,當我們提出要在他們領土上建立無線電台的時候,我們蠻以為中國人是會給予合作的。”
毛澤東打斷他的話,說道:“你講了很長時間,還沒說到正題。”赫魯曉夫十分尷尬。毛澤東直戳要害質問道:“請你告訴我,什麼叫做‘共同艦隊’?”
赫魯曉夫十分圓滑,支吾其詞,喋喋不休地重複建立潛艇基地、長波電台的必要性。毛澤東動怒了,憤然起身,指著赫魯曉夫說:“我問你,什麼叫‘聯合艦隊’!”
赫魯曉夫仍然一味搪塞,說道:“我們不過是同你們共同商量商量……”
毛澤東憤怒地說:“什麼共同商量,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了?”
陪同赫魯曉夫的費德林是一位漢學專家,他用俄語提醒赫魯曉夫:“毛澤東可真動火了。”
赫魯曉夫仍然不死心,說道:“毛澤東同誌,我們能不能達成某種協議,讓我們的潛艇在你們國家有個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留?”
毛澤東斷然說:“不行!我不想再聽到這件事。”毛澤東始終堅持中國獨立出資建設長波台,斷然拒絕赫魯曉夫建立潛艇基地和建立“共同艦隊”的要求。
1958年8月3日,中國、蘇聯政府正式簽訂關於中國大功率長波無線電發信台和遠距離無線電收信中心的協定。協定規定由中國自建,蘇方提供技術援助,所需費用全部由中方負擔。建成後中蘇雙方共同使用,使用方法另行商定。
由於中國方麵的堅決反對,赫魯曉夫要與中國搞“共同艦隊”的企圖沒有得逞。
赫魯曉夫離開北京後,毛澤東即去南方視察。9月19日晚7時,他在蒙蒙細雨中從裕溪口渡過長江,來到安徽蕪湖造船廠,夜宿在造船廠的招待所裏。第二天,9月20日下午,他和張治中、羅瑞卿等視察正在建造的魚雷快艇。工廠的同誌知道毛澤東來了,早早地在工廠道路和造船用的橫移滑道旁等候。
毛澤東來了,人們熱烈鼓掌歡迎。天還下著雨,而且雨滴很大,安徽省的領導同誌對毛澤東說:“天下雨,請主席去看車間吧。”
毛澤東看著道路兩旁,防波牆上,直至樹上都是人群,他笑笑說:“我先到那邊去一下,再去看車間。”
毛澤東走到人群麵前,人們爭相伸出手來同他握手,有人情不自禁地喊道:“毛主席萬歲!”“中國共產黨萬歲!”毛澤東舉手答禮。
毛澤東在車間看到許多大馬力鼓風機,驚喜地問道:“你們能製造大型煉鋼設備嗎?”
十分急切,殷殷期待。
毛澤東視察了船台上正在建造的“02”型魚雷快艇,又在車間看到四艘已經裝配好的快艇,問道:“這是什麼艇?”
駐廠海軍軍代表王玉璋回答說:“遠航魚雷快艇。”
毛澤東問:“是鐵的嗎?”
“木製的,主要是紅鬆、柏木和落葉鬆木料。”
毛澤東又問:“不用鐵嗎?”
“用得很少。”
毛澤東看到塗成深色的快艇尾部,問道:“那也不是鐵嗎?”
“那是銅的。”
毛澤東“哦”了一聲,問道:“這艇多重?”
“標準排水量62噸。”
毛澤東仍然沒有忘記鋼鐵,再次問道:“你們能不能製造大型煉鋼設備?可不可以製造潛艇?”
造船廠的同誌回答:“能夠製造。”
毛澤東看了看他,說:“那很好。”
王玉璋大膽地提出請求:“主席,我們想請您乘坐我們製造的魚雷快艇。”
毛澤東高興地說:“好哇。”又謙虛地問道:“可以讓我們坐嗎?”
王玉璋說:“特意請您坐!”
14點50分,毛澤東登上227號魚雷快艇指揮台。中隊長操縱魚雷快艇離開碼頭,向大小梁山方向的寬闊江麵駛去。快艇以20節的速度飛馳,艇首翹起,江水迎麵奔湧而來。毛澤東轉頭問操縱快艇的中隊長:“能再快些嗎?”
“能。”
魚雷快艇增速到30節。風聲、水聲在耳邊呼嘯。毛澤東又問:“還能不能再快?”魚雷快艇加大時速到35節,快艇似乎要在水麵上飛起來了。
江麵上三四級風浪,魚雷艇高速航行,乘風破浪,衝刺疾進,盡管不時在浪上跳躍,艇身劇烈顛簸,毛澤東卻顯得十分愜意,說道:“這艇很好,跟坐在小汽車裏差不多嘛,很穩當。”
魚雷快艇返航,輕盈地靠上碼頭。毛澤東從駕駛台下來,走向每個戰位。他來到魚雷發射管旁邊,對魚雷班長劉述記說:“魚雷是怎樣發射出去的?”劉述記作了簡要說明,把魚雷發射管後蓋打開請毛澤東看。毛澤東俯下身子,仔細察看發射管內部。
從魚雷艇下來,毛澤東又走到碼頭上兩條操雷旁邊,興猶未盡地仔細端詳,對魚雷班長說:“請你給我講講,魚雷是怎樣在水中航行的?”
魚雷班長作了回答。
毛澤東又問:“一條魚雷裝多少炸藥?怎麼爆炸?”
毛澤東專注地聽著魚雷班長的介紹,非常滿意,用雙手比劃著,風趣地問道:“魚雷打中了,能把敵人軍艦炸一個大洞嗎?”
“能,能炸一個很大的洞。”魚雷班長和水兵們搶著回答。
毛澤東笑了,說:“好,那好得很啊!”
蘇振華深深感激毛澤東對海軍建設的關心。在他的記憶裏,毛澤東已不止一次視察海軍造船工程了。1956年1月,毛澤東在陳毅元帥陪同下,視察了上海江南造船廠正在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潛艇。從毛澤東的問話中,特別是他一再提到鋼鐵生產,蘇振華深深體會到毛澤東要盡快建設強大海軍的心情。想到毛澤東去南方前同赫魯曉夫的會麵,他那堅定的態度,犀利的目光,使赫魯曉夫不得不放棄在中國建立潛艇基地的打算,但也一定使毛澤東深感中國需要鋼鐵,中國需要自己製造軍艦,中國需要強大!
蘇振華要求把毛澤東視察快艇建造的情況通報海軍各單位,激勵人們牢固樹立起自力更生,加強海軍裝備建設的思想和信心。
為了加快中國海軍建設,力爭蘇聯技術援助,黨中央決定派以蘇振華為團長,由海軍、有關工業部門和科研單位負責人方強、張連奎、劉傑、劉秉彥、王士光、林真等組成中國政府代表團,去蘇聯商談海軍技術協定。
行前,周恩來總理、彭德懷國防部長和黃克誠總參謀長指示,談判一方麵要適可而止,一方麵要爭取盡可能擴大商談成果,誌在必得新式裝備及全部技術資料和轉讓製造權利。蘇振華考慮到談判將是困難的,出國前必須做好充分準備。經過反複斟酌,決定選調一批有實際才能,有相當技術基礎的中青年科技人員參加代表團,通過訪問、參觀、談判,得到鍛煉,並盡可能多而深入地了解科技發展情況和相關信息。
從1958年11月到1959年2月,經過三個多月艱苦談判,雙方達成協議:蘇聯賣給中國常規導彈潛艇、中型魚雷潛艇、導彈快艇、水翼魚雷艇和潛對地彈道導彈、艦對艦飛航式導彈及製造特許權。這有助於提高我國造船工業水平,幫助我們縮短海軍裝備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但是,關於核動力裝備的技術,蘇聯方麵稱,目前還沒有準備好提供這方麵的裝備和技術援助,導彈驅逐艦方麵也不可能給予援助。我方“拋磚引玉”地提出谘詢,蘇方也避而不答。
蘇振華向國內彙報了談判情況,鄧小平當即明確指示:不要再提了。代表團決定按照原定方針,適可而止。
1959年1月29日,毛澤東審閱了協定草案,圈閱同意。於是,蘇振華代表中國政府在2月4日同蘇方簽訂了《關於蘇聯對中國海軍艦艇製造方麵提供技術援助的協定》。中國以有限的經費,爭取到蘇聯以比較優惠的條件賣給五種型號的艦艇、導彈技術資料以及樣品和轉讓製造權。
代表團回國了,參加訪問、談判的中青年技術人員,後來都成了中國造船工業的骨幹。
在此以前,1953年6月4日,由羅舜初等經過長時間艱苦談判,曾與蘇聯政府簽訂一項海軍協定,協議三年內中國向蘇聯購買一些海軍武器裝備。這在西方嚴密封鎖的情況下,對中國海軍建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1959年6月,蘇聯單方麵廢除了1957年開始生效的中蘇關於原子能合作的協議。後來,赫魯曉夫在他的回憶錄《最後的遺言》中,作了這樣的描述:
我們的專家建議我們給中國人一枚原子彈樣品。他們把樣品組裝起來並裝了箱,隨時可以送往中國……我們專門開了一次會,決定該怎麼辦。我們知道,如果我們不給中國送去原子彈,中國人一定會指責我們違背協議,撕毀條約,等等。另一方麵,他們已經開展誹謗我們的運動,並且還開始提出各種各樣令人難以置信的領土要求。
我們不希望獲得這樣的印象,好像我們是他們馴服的奴隸,他們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而不管他們如何侮辱我們。最後,我們決定推遲給他們送去樣品的時間。
從中可以看出,赫魯曉夫把兩黨分歧擴大到兩國關係,撕毀了已經達成的協議,向中國施加壓力。
1959年9月30日,赫魯曉夫飛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慶典。他正因訪問美國與艾森豪威爾會談,推出了所謂“戴維營精神”而洋洋自得,對中國的事情,橫加指責,出言不遜,引起陳毅等激烈駁斥。第二天,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赫魯曉夫突然向毛澤東冷冷地說:“關於這個生產原子彈,我們是不是把他們撤回去?”
撤走專家,廢除技術援助協議,本是意料中事,而赫魯曉夫竟選擇這樣的場合和時機提出來,令人憤慨。但毛澤東平靜地,也冷冷地回答說:“我們需要是需要,不過撤回去也沒什麼大關係。如果技術上能幫助一下更好,不能幫助就是你們考慮決定的事情了。我們可以自己試試,這對我們也是一個鍛煉。”
針對外國封鎖,毛澤東斷然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周恩來指定蘇振華擔任核潛艇研製領導小組組長。
蘇振華立即著手組建工作機構,動員全國力量投入這一工程,組織核動力開發研究。毛澤東指示:“自力更生,大力協作,辦好這件事。”
毛澤東的召喚,激勵人們積極投入核潛艇研製工程,努力實現百年願望,丟掉落後帽子,重振海洋大國雄風。蘇振華鼓勵同誌們為中國人民爭氣,努力建造出“爭氣艇”。
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舉行了世界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預備會,中國代表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會後,蘇聯在7月10日突然照會中國,單方麵決定撤走所有專家,1959年2月4日協定中規定供應的艦艇與導彈的資料和部件也不再供應,使正在建造的艦艇陷於困難境地,有半途而廢的危險。我們不得不集中國內技術力量,優先解決這項生產中的技術難點。
中國人不信邪,有誌氣,中國核潛艇研製工作仍然繼續進行。1960年6月,由彭士祿主持,北京原子動力所提出了《潛艇核動力方案設計(草案)》。
遵照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和指示,蘇振華力主把分散的科研力量集中起來,形成拳頭,加強組織領導,充實科研隊伍,加快科研設施建設,逐步形成較完整的造船科學研究體係,為自行研製新型艦艇打下基礎。經中央軍委批準,於1961年組建艦艇研究院,調得力幹部劉華清、於笑虹和戴潤生擔任領導。
1962年,由於巨大的天災,加上工作失誤,國民經濟十分困難。赫魯曉夫施加壓力,更是火上加油。中國許多建設項目被迫下馬,核潛艇研製工作也麵臨難以繼續的困難。一方麵是人力、財力困難;另一方麵,通過幾年實踐,對於製造核潛艇的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有了進一步的深刻認識。一般西方國家都是在第一次核爆炸後,經過大約10至12年才研究、設計成功動力堆。我們原來設想在幾年內很快走完這一過程是不現實的。核潛艇工程勢將暫時停止。
蘇振華心不甘,十分焦慮。他找來許多同誌和專家探討,究竟如何辦好?一種意見認為製造常規潛艇尚且困難,何必搞核潛艇;另一種意見堅持進行研製,但要調整計劃,推遲原定完成時間。經過反複研究,海軍黨委於7月20日向聶榮臻報告,請求適當保留必要的骨幹,不中斷對一些技術項目的研究,為將來重新上馬創造條件。
中國的元帥們對此極為關切。
聶榮臻接到報告後,反複考慮了20多天,終於在8月13日批示:擬同意。請瑞卿同誌審閱後報軍委常委並報中央。
10月間,羅榮桓、賀龍元帥圈閱,同意聶帥的意見。
劉伯承元帥批示:素無研究,隻覺得集中力量先解決關鍵問題,如解決核爆炸之類是對的,但為保留核動力研究成果深鑽,似應保留少而精的骨幹以發展成果。
葉劍英元帥批示:請考慮:既然先要核爆炸過關以後,何不先集中力量搞核爆炸?
徐向前元帥批示:如不妨礙集中力量搞一般的情況下,還要保留一部分人力繼續研究一些必要的項目,因為科學研究是個長時間的問題,不然將來一旦需要,再搞就來不及了。
陳毅元帥熱情激蕩地寫道:我不讚成這方麵的縮減,而讚成繼續進行鑽研,不管要8年、10年或20年才能成功,都應加緊進行。朱德元帥批示:酌留一些人研究。
10位元帥,除彭德懷因受到錯誤批判不再有權過問,林彪不知何故沒有表示態度,其他8位元帥都表示了堅持研製核潛艇的意見和願望。
黨中央總書記鄧小平圈閱同意。
毛澤東最後圈閱同意。
1963年3月,周恩來主持會議,部署留下少量的技術人員繼續研究,由海軍具體組織實施。蘇振華堅決貫徹執行,盡可能多地保留必要的骨幹。
在渤海邊,一個叫望海寺的地方有幾排平房,大風起時,海灘上的石頭被刮得滿地亂滾。留下來繼續研製核潛艇的人們在這裏安營紮寨,一個人擔起了幾個人的擔子。雖然沒有規定完成任務的期限,但人人都在搶時間加緊工作。
天寒地凍,沒有煤火取暖;糧食奇缺,定量供應的口糧不能支持一個人正常的需要。人們忍饑挨凍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
人們喝一碗開水,壓下空腹的咕咕鳴叫,繼續埋頭工作。他們堅信,核潛艇一定會開航!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部浩瀚的沙漠上空,升起了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驅散了籠罩中國三年的“晦氣”。蘇振華日夜不能忘懷的核潛艇研製工程,這時又提到了他思考的重要位置。
1965年6月8日,蘇振華重病住院,經軍委批準,將進行剖腹探查。這是一個大手術,術前要求安靜休息和認真準備。這時候,錢學森主動提出要來海軍談導彈發展方向問題。蘇振華聽了十分高興。多年來,蘇振華同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核動力專家、導彈專家、電子專家有著深厚的友誼。他特別尊重知識分子,從他們那裏得到教益和幫助,並力主讓許多老大學生,如林真、於笑虹、羅鈺如等擔負海軍科技部門的主要領導工作。蘇振華還和其他海軍領導同誌親自到全國一些高等院校登門求教,請求支援,請他們開設專業課程,幫助培育海軍建設亟須的人才。這次錢學森一定有十分重要、十分迫切的建議,蘇振華在病榻上寫信給蕭勁光,建議蕭司令員能盡快請錢學森來海軍,及時聽取他的意見。6月10日,蘇振華抱病同海軍其他領導同誌一起,認真聽取了錢學森的建議。他誠懇地感謝錢學森和所有科學家對海軍建設的支持。
1965年8月19日,中央專門委員會批準核潛艇研製重新上馬,核潛艇研製再度開航!
海軍副司令員方強被任命擔任代號為“09”核潛艇研製工程領導小組組長,他來到望海寺向同誌們說:“09”任務和兩彈同樣重要,是黨中央、毛主席交給我們的重要的政治任務。中央軍委確定指導思想是:
一、抓大力協作,國防科委、國防工辦、中國科學院、一機部、二機部、四機部、六機部、七機部、冶金部、化工部、高教部、海軍和許多省市、高等學校都參加這一工程。
二、立足國內,從現實出發,先研製反潛魚雷核動力潛艇,縮短戰線,爭取時間。
三、既是試驗艇,也是戰鬥艇,二者結合,多快好省。
人們激動得流下了熱淚。從那個叫人傷心落淚的時刻,人們整整盼望了近900個日日夜夜,終於盼到了重新上馬這一天。
在這荒僻的海灘,連續召開了研製核潛艇的專業會議。人們像過節一樣興奮,要把耽誤了的時間搶回來,盡早把核潛艇送下水。
1965年10月,在蘇聯撤走專家,不再按照協議提供技術資料和裝備的情況下,我國郵電部、三機部、廣播事業局的專家們和海軍通力合作攻關,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大功率長波發信台和遠程收信台,而且,又開工建造了第二座長波無線電台。這將保證中國艦隊和潛艇,無論行駛在地球上哪一處海洋上,都可以通過無線電波同祖國緊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