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勇善戰的虎將:張宗遜(3 / 3)

不久,聶榮臻司令員指示,讓邊區政府專門派人到358旅慰問指戰員。地方群眾和部隊還組織了聯歡慶捷大會。

“延安參觀團”的王誌濤,以及《大公報》的記者和“聯合國賑災委員會”的於璞等人,也專門到358旅慰問傷員,撥給100元大洋的慰問費。

當358旅返回晉西北國民黨騎兵1軍防區時,該軍軍長趙承綬還組織他的部隊,參觀358旅的戰利品,並將該軍的家屬基地靜樂縣婁煩鎮讓出給358旅駐紮。

晉察冀邊區反日軍25路大“圍攻”,於11月7日勝利結束。日軍“北圍五台”的計劃破滅了,不得不狼狽地逃出了邊區。

1939年1月,出色的伏擊戰指揮員張宗遜,以自己親身經曆所取得的經驗,撰寫出《根據晉西北經驗談敵後的遊擊戰爭》一文,發表在《八路軍軍政雜誌》第1卷第4期上。他在文章中指出:“隻要我們把握住戰爭發展的規律,認清敵我之優缺點,發揚我之長,擊敵之短,以我之長造成敵人錯覺,而在戰鬥指揮上發生錯誤,則不論在任何困難環境下,都能夠戰勝敵人,爭取勝利。”

從上述簡短的幾句話中,不僅展示了張宗遜的戰鬥風采,而且道出了他在戰鬥中屢屢獲勝的原因。

無論是對日軍,還是對偽軍作戰,張宗遜均能靈活運用“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的戰略戰術和指揮藝術。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將主要兵力轉向華北,妄圖消滅堅持抗戰的八路軍,摧毀抗日根據地。

敵變我也變。賀龍、關向應率師主力開赴冀中,執行鞏固冀中、幫助3縱隊、壯大自己等任務。為了統一指揮,於5月下旬發布整編令,組建張縱隊,由張宗遜任司令員,張平化任政委,下轄由715團和冀中軍區獨立第4支隊的1、2、3團編成的第1旅;由716團和冀中軍區獨立第5支隊的4、5團編成的第2旅。

6月,張宗遜率張縱隊開至滄石路兩側,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由於張宗遜在新區堅決貫徹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始終紮根在群眾中,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所到之處,青年踴躍參軍,部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這時,國民黨河北民軍司令,反動頑固分子張蔭梧賊心不死,率2000多人,由冀南向冀中軍區進攻,於6月18日侵占深縣以南的黃龍、陳莊地區,20日又繼續占了張騫寺、北馬莊、魏家莊地區,氣焰囂張。

張宗遜奉命於22日率部反擊,在猛烈的炮火打擊下,張蔭梧部大部繳械投降,少數亡命之徒當場被擊斃。戰鬥中,生俘反共頑軍旅長以下2000餘人,擊斃500多人,有力地打擊了張蔭梧反共的囂張氣焰。

9月10日,第120師又進行了整編,撤銷張縱隊,由獨2旅整編為358旅,由張宗遜任旅長,張平化任政委,下轄第4團和716團。在晉察冀第二次黨代會期間,聶榮臻和關向應寫信給張宗遜和張平化,要他倆密切注意日軍的頻繁調動,警惕日軍發動突然“掃蕩”的可能,囑咐部隊做好戰鬥準備。

果然不出首長所料,8月22日,駐石家莊及正太線沿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團的第31大隊,以及靈壽縣等四個縣的偽警備隊,共1500餘人,由靈壽出動,占領慈峪鎮,企圖采取“牛刀子戰術”襲擊陳莊,尋殲八路軍主力,妄圖摧毀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後方設施。

晉察冀軍區獲悉日軍上述行動情報後,於27日拂曉電告張宗遜、張平化。

張宗遜、張平化等人分析:日軍主力正沿著魯柏山小路向陳莊輕裝疾進,慈峪鎮肯定隻留下少數人堅守,於是立即做了兵力部署:津南自衛軍以一個營的兵力繞道追擊敵人,餘部仍控製白頭山,北譚莊以南地區的陣地,嚴密監視慈峪鎮的敵人;716團、2團、獨立1支隊等部立即順大路向陳莊前進。

27日上午,敵人在陳莊撲了個空。下午,張宗遜指揮部隊趕到陳莊外圍,待敵出陳莊以殲滅。

28日晨6時,敵人在陳莊搶掠一空,用火焚燒陳莊後向東撤退,遭到第1支隊節節阻擊。上午10時許,敵人進至馬溝裏、破門口地區時,又遭到2團特務連和716團的猛烈阻擊。到了下午2時,358旅經過急速行軍已經完成了對日軍的四麵包圍。

黃昏來臨時,賀龍師長趕到指揮所,同張宗遜、張平化等分析研究了敵情,決定立即向敵人發起總攻擊,

頓時,魯柏山槍炮聲齊鳴,殺聲震天。戰至30日下午,殲敵1100餘人,俘虜日軍16人,繳獲山炮3門,機槍23挺,步手槍530多支,擲彈筒9個,無線電台1部。

從此,敵人再也不敢輕易以一個大隊以下的兵力深入邊區腹地了。

在這次戰鬥中,358旅參戰部隊也付出了比較大的代價,共傷亡584人。

陳莊戰鬥結束後,賀龍命令張宗遜指揮358旅4團、715團和雁北支隊,分別向上下礬、下關、站上地區的頑軍發起攻擊,打死打傷頑軍100餘人,俘虜650多人,繳槍100多支,使晉東北頑軍遭受嚴重打擊。

1940年2月,八路軍120師主力由晉察冀邊區返回晉西北根據地。

6月,日軍出動了兩萬多人,從南、北、東三麵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實行空前“大掃蕩”,要尋找120師主力決戰。

張宗遜根據賀龍師長的部署,率358旅並指揮獨立2支隊,以靈活機動的戰術,同擁有重兵的日軍周旋,並派出偵察員尋找戰機。

16日,偵察小分隊獲悉一股700餘人的日軍進入了米峪鎮,並有向靜樂方向撤退跡象。

張宗遜發現了戰機,總是不放過的。他決定利用米峪鎮附近的有利地形殲滅這支日軍,便命令部隊於當日下午進至米峪鎮以北大夫莊附近設伏。可是日軍不出來,張宗遜又使用主力向米峪鎮開進,準備以遭遇戰消滅敵人。17日早7時,4團果然在曹家掌與日軍遭遇,4團搶占了有利地形拖住敵人,到了9時許,716團趕到投入戰鬥,戰至中午,日軍傷亡慘重,妄圖突圍逃走。張宗遜指揮部隊迅速將敵人包圍,並發起攻擊,殲敵大部,餘敵仍負隅頑抗。張宗遜命令4團圍困敵人。4團圍困敵至19日,又殲滅殘敵大部。

8月20日,八路軍總部指揮部隊向華北敵占交通線和據點發動了“百團大戰”。張宗遜率358旅積極參加這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與兄弟部隊進行大小戰鬥19次,擊斃擊傷日軍220餘人,俘虜日軍10人,攻克敵據點1個,破壞鐵路10公裏、公路7公裏、橋梁兩座,勝利地完成了師部交給的任務,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

為了便於統一指揮作戰,加強根據地人民武裝的領導,中央軍委於1940年10月30日批準組成晉西北軍區,張宗遜任第3軍分區司令員,李井泉任政委,下轄358旅。

12月中旬,日軍又調集兩萬餘人的重兵,對晉西北實行全麵的大“掃蕩”。日軍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致使根據地許多村莊被燒光,許多家庭被殺絕,許多婦女被強奸後殺害,根據地人民遭到空前的浩劫。

張宗遜領導第3分區軍民,同仇敵愾,奮起反擊日軍,在37天內,作戰64次,給了日軍強有力的打擊。

在晉西北各部隊的反擊下,“掃蕩”的日軍在疲憊不堪和終日慌恐不定的情況下,收兵退回原來的據點。

1941年8月,日軍再一次集中7萬多兵力,在空軍配合下,又發動對晉察冀邊區大“掃蕩”。張宗遜等率358旅配合晉察冀軍區部隊進行反“掃蕩”作戰,以各種形式給了日軍沉重打擊,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支援作戰任務。

1943年5月,張宗遜赴延安參加整風學習。在學習中他受到了毛澤東同誌的接見。12月,張宗遜同延安自然科學院大學班學生杜芳結婚,從此,他有了美滿幸福的家庭。

1943年3月,張宗遜從延安返回部隊,仍任358旅旅長,領導該旅出色地完成了作戰、訓練和大生產任務。

解放戰爭開始後,張宗遜任西北野戰軍副司令員,協助彭德懷指揮宜川、隴東、扶眉、蘭州等戰役,率部馳騁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

沙家店戰役之後,西北野戰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張宗遜率部轉戰西北地區,取得了輝煌戰績。戰後,西北野戰軍召開旅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親自趕來參加,向指戰員祝賀勝利。

1947年底,為了提高全軍指戰員的政治覺悟,整頓部隊紀律,適應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西北野戰軍結合當時解放區進行的土地改革,在全軍開展冬季整訓。這次整訓以訴苦和三查為主要內容,即在訴苦的基礎上,開展查階級、查思想、查鬥誌的運動。

戰士們控訴舊社會、反動派給自己帶來的苦難,湧現出一個又一個血淚控訴的典型。714團第6連第2班班長劉四虎,是來自解放區綏遠豐鎮的子弟兵。在全連的訴苦大會上,劉四虎一手摘下帽子,一手指著頭上的傷疤嗚咽著說:“這就是老板給我的工錢!”停了一會兒,他又說:“在舊社會反動統治下,我們窮人沒有法子活,拚命幹也吃不飽,處處受氣,有理也無處說呀!”劉四虎在台上痛哭流涕,在台下引起一片啜泣聲。

經過兩個多月的以訴苦、三查和練兵為主要內容的冬季整軍,部隊麵貌一新,鬥誌高昂,1948年春,開始了外線的戰略進攻作戰。

春節前,西北野戰軍在米脂縣呂家溝野司駐地召開了作戰會議。張宗遜出席這次會議。

在會上,彭總對打出去的幾種方案作了充分的分析研究,最後根據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確定西北野戰軍南下陝中,進軍黃龍山區,配合中原的陳賡兵團打擊胡宗南主力。發動宜川戰役,作為打出去的第一步。采用“圍城打援”,以一部兵力包圍宜川城,誘使敵劉戡率部增援,我主力設伏,殲敵於運動中。劉戡是胡宗南整編第29軍軍長,進攻陝甘寧邊區的敵主力之一。在陝北作戰中,他因連吃敗仗,膽小怯戰,受到胡宗南的訓斥,現他的部隊駐守延安、洛川、宜君、黃陵、宜川等地。

“我們圍攻宜川,劉戡主力會不會出動增援呢?”一些人擔心誘不出敵人。

“這一點大家不必擔心。我看劉戡沒有多少自由,他的命運操縱在胡宗南手裏。上次增援榆林,劉戡已經因畏縮不前受到撤職留任的處分,胡宗南給他記下了一筆賬。我軍隻要把宜川打得緊,胡宗南就會下死命令叫劉戡增援,他就不敢不來,一定會乖乖地鑽進我軍布下的圈套。”彭德懷十分有把握地說。

張宗遜為了打好整軍後的第一仗,會議結束後,他深入部隊,進行深入細致的思想動員,要求各級指揮員不僅自己在戰鬥中起先鋒模範作用,而且要充分發揮廣大指戰員的戰鬥積極性。通過動員學習,廣大指戰員紛紛表示一定要打好圍城打援的戰鬥。

在戰鬥發起前,張宗遜深入前沿陣地,了解戰士的準備情況,回答幹部戰士的疑難問題。

1948年2月,以訴苦三查為中心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剛剛結束,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西北野戰軍展開春季攻勢,轉入外線作戰,發起了宜川、瓦子街戰役。

宜川、瓦子街戰役是一次圍城打援的戰役。彭德懷分析,我軍圍攻宜川,敵人必將派兵增援,其行軍路線很可能是經過瓦子街。於是,彭德懷命令第3、第6縱隊完成了對宜川守敵整編第24旅的包圍。

2月25日,張宗遜在司令員彭德懷的帶領下,會同參謀長張文舟等人,先後到宜川北原高地和瓦子街以北地區察看地形。瓦子街是洛宜公路的咽喉,往東經任家灣到鐵籠灣,山勢險峻,森林茂密,荊棘叢生,兩山之間形成一條長約15公裏的狹穀,便於伏擊援敵。

這次宜川的敵人被圍困後,戰局完全按照彭總預料的情況發展。

張初漢率領的國民黨軍整編第24旅被圍困在宜川城動彈不得,急得他在報話機裏向劉戡連連哭著求援。胡宗南終於下了死命令,逼著劉戡率部出動,增援的敵人乖乖向瓦子街開來了,進入彭總設下的埋伏圈。

358旅旅長黃新廷、政委餘秋裏堅決執行命令,派出714團及715團一個營先敵進入了埋伏圈,做好殲敵的一切準備。

714團在不久前的訴苦和三查運動中搞得最好,在這次瓦子街戰鬥中也打得最頑強。在團長任世鴻的率領下,全團英勇奮戰,連續奪取了南山數個陣地,堵住了敵人的逃路。

敵29軍和90師指揮部被714團包圍,敵人不惜血本,向714團陣地發起一次次衝擊,戰鬥打得十分殘酷。團長任世鴻和參謀長武治安犧牲在陣地上。政委徐文禮、副團長薛常義也都負了傷。2營教導員夏偉在營長不在位、副營長陳占彪犧牲的情況下,沉著地指揮全營作戰,身負重傷,堅持不下火線。

上麵提到的714團2營6連,140多人打得最後隻剩十幾個人了,仍堅持頑強戰鬥,就像一塊啃不動、砸不爛的硬骨頭守在陣地上。2班班長劉四虎是訴苦、三查中湧現出來的子弟兵典型,他用一把刺刀與十幾個敵人展開白刃格鬥,連刺死七 個敵人,威震敵膽。他被敵人捅了11刀,昏倒在陣地上,後被增援的戰友及時救出。6連這種“硬骨頭”精神,後來名揚全軍,並被上級命名為“硬骨頭六連”。

在瓦子街將敵援兵全部殲滅。敵29軍中將軍長劉戡在陣地聽到四處都抓俘虜的叫喊聲,喪魂落魄,自感絕望,最後他用手榴彈自斃。敵90師師長嚴明在逃跑中被擊斃。敵27師師長王應尊被活捉,後混在俘虜中乘隙逃跑了。

不久,圍攻宜川的部隊也取得了全勝,殲敵一個旅,活捉敵旅長張漢初。

瓦子街、宜川戰役殲敵一個軍部、兩個師部,五個旅,近三萬人,取得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利。

彭德懷、張宗遜等野戰軍首長給1縱隊發了一個嘉勉電:“賀(炳炎)司令、廖(漢生)政委轉1縱全體指戰員同誌:你們為完成任務,殲滅敵人,不顧嚴寒大雪,按時迂回敵後,與敵人反複肉搏,此種不怕犧牲、不怕饑餓、不怕寒冷,堅決勇敢頑強的戰鬥精神,表現了你們為人民事業的高度覺悟,是值得全軍學習的。希望你們虛心學習,繼續奮鬥,消滅蔣胡匪軍,解放大西北!祝賀你們的勝利!”

不久,毛澤東主席也簽發了黨中央的賀電。1948年3月7日,毛澤東又以解放軍總部發言人名義發表了《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文中稱讚:這次勝利改變了西北的形勢,並將影響到中原的形勢。這次勝利證明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於天下。

宜、瓦大捷後,張宗遜又率部進行了西府、隴東戰役,粉碎了胡宗南的“機動防禦”作戰,解放了大西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第一野戰軍和西北軍區合並,彭德懷任司令員,習仲勳任政治委員,張宗遜任第一副司令員,合並後,張宗遜率領部隊在執行剿匪、肅特和守衛邊防的任務中做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