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謀善斷參謀官:賴傳珠(2 / 3)

12月1日上午,李聚奎和賴傳珠指揮全師反擊,奪回了一些被敵人攻占的陣地。這時,敵人出動飛機狂轟濫炸,隨之出動大批兵力向紅1師3團猛撲過來。頓時,炮聲隆隆,殺聲震天,陣地上,火光四起,硝煙彌漫。3團戰士們英勇出擊,在陣地上,在坑溝旁,在樹林間與敵人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廝殺,打退了敵人五六次進攻,終於保住了陣地。

敵人攻不動3團,便轉向攻擊紅1、紅2師的接合部,從紅軍兵力薄弱處突進了二三裏,並迂回到紅3團的背後,包圍了3團的兩個營。賴傳珠發現這一敵情後,立即命令部隊堅決反擊。3團從團長、政委到每一個戰士,都與敵人在鬆林裏拚上了刺刀,進行浴血奮戰和苦戰,終於擊退了敵人的進攻。

戰鬥到中午,傳來了中央縱隊已渡過湘江,越過了公路,正向前開進的消息。李聚奎和賴傳珠研究了一下,認為已完成阻擊敵人的任務,便下令3團收攏部隊向西突圍。剛布置完任務,正好接到軍團司令部關於紅1師與紅2師交替,邊打邊撤的命令。

李聚奎和賴傳珠指揮部隊邊打邊撤,快速前進,一直衝過了梅子山隘口,完全脫離敵人後,部隊才得以休息。隨後,紅1師隨一軍團從廣西資源縣向大瑤山開進。賴傳珠不斷與李聚奎交換意見,都為部隊存亡憂慮。

12月中旬,部隊抵達湖南通道,稍事休整後,繼續向貴州開進。月底,部隊到了烏江南岸,尋機開進。

1935年1月1日,擔任紅一軍團紅1師政委的賴傳珠與師長李聚奎率1師抵達回龍場渡口,部隊積極做渡江的準備工作。

敵人早已在沿江各渡口構築了江防工事,妄圖憑借烏江天險,阻止紅軍於烏江南岸進行圍殲。國民黨軍吳奇偉、周輝元兩個縱隊已尾隨紅軍至黃平、三穗、鎮遠一帶。

賴傳珠和李聚奎到達烏江江邊時,正是春寒料峭的時節,寒風凜冽,雨雪交加。從偵察得來的情報得知,烏江對岸有當地軍閥侯之擔的一個團防守,敵人企圖憑借烏江天險堵住紅軍的去路,以便國民黨中央軍到來,對紅軍形成合圍之勢。侯之擔的部隊戰鬥力不強,但地形對他們十分有利,加上他們又是以逸待勞,紅軍要想突破敵人這條防線,確非輕而易舉之事。

突破烏江,對於紅軍來說意義極為重大,不僅可以直取貴州的第二大城遵義,還可以把追敵甩得遠遠的。當時,被紅軍甩掉的敵主力部隊數10萬人已經緊追上來了。中央紅軍的領導機關和所有的部隊都集結在烏江西岸,而擔任突破烏江任務的隻有紅4團和紅1團。中央領導同誌和全軍的戰友們都在等待著紅1團突破烏江的消息。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

軍情緊急,李聚奎和賴傳珠商量後,決定紅1團為渡江先鋒團。

要渡江,首要的問題是解決渡江的器材。紅1團團長楊得誌和紅1團政委黎林一起,來到烏江邊附近的村莊尋找渡江器材,發現敵人早就有準備,他們逃跑前對村莊進行了嚴重破壞,別說渡船,就連一支木槳,甚至一塊像樣的木板也難找到。船渡顯然是不可能的了。架橋呢?不要說沒有材料,就是有,水流急,敵人居高臨下,也是不行。遊水過去?湍急、洶湧的波濤將毫不費力地把你吞沒。當地的老鄉介紹說,渡烏江一定要有三個條件:大木船,大晴天,加上熟悉水性、了解烏江特點的好船夫。可是眼下,紅軍一個條件也不具備,而且對岸還有守敵在阻擊。

紅1團團長楊得誌站在烏江邊,聽著風和浪呼呼地嚎叫著,分不清哪是風聲哪是浪響;看著雨雪一股勁地下著,也看不清哪是雪哪是雨,隻是覺得雨雪好像越下越大。眼望著翻騰咆哮的江水,注視著對岸的敵人,眺望著滾動的濃雲,楊得誌在苦苦地思索著對策。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已是下午了,還是沒有想出什麼良思妙策來。楊得誌拿著望遠鏡一遍遍地看著對岸山頂上敵人的動向,忽然發現江中漂著一樣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節很粗的竹竿。它漂在江心,隨著風浪的衝擊起伏著,旋轉著。盡管一個一個浪頭淹沒了它,浪頭一過,它卻又頑強地浮出了水麵。看著這一起一落的竹竿,楊得誌興奮地拉了拉身旁的黎林政委,指著江麵說:“你看!”

黎林順著楊得誌所指的方向一看,飛快地說:“有辦法了,紮竹排!”

楊得誌一聲令下,同誌們七手八腳地忙了起來,幹的、濕的、粗的、細的、長的、短的,隻要是竹竿,統統找來;沒有麻繩用草繩,沒有草繩剝竹皮,最後連綁腿帶也解下來用上了。一個一丈多寬,兩丈多長的竹排就紮成了。戰士們爭先恐後地報名,要劃第一隻竹排衝過烏江。

2日天剛拂曉,賴傳珠和李聚奎命令團長楊得誌、政委黎林帶領1團,按事先選擇好的、水勢較緩的一個地段,一麵用炮火壓製對岸的敵人,一麵組織人員搶渡。

根據同誌們水性的強弱,紅1團挑選了8位勇士組成第一梯隊。竹排緩緩地離開了淺灘。江邊所有的人都緊緊盯著他們。竹排和8位戰士帶著全師同誌的希望,也帶走了全師同誌的心。同時,賴傳珠、李聚奎以及紅1團的領導,都拿著望遠鏡觀察著對岸敵人的動靜。指揮員從望遠鏡裏看到,盡管激浪此起彼伏,漩渦一個接著一個,但那一葉竹排,那係著全師指戰員心願的竹排,依然在繼續艱難地前進著。竹排同激浪搏鬥著。楊得誌同竹排上的8位勇士一樣緊張,每一個浪頭,每一次顛簸,都像衝擊在他的心上。

時間好像過得很慢,很慢……

突然,有人“啊呀”地大叫了一聲。岸上的人從望遠鏡裏隱隱約約地看到,竹排在江心好像斜立起來了,它披著白色的浪條,上麵卻不見一個人影。洶湧的江水刹那間把竹排推倒,迅速地衝向了下遊。8位英雄的紅軍戰士再也沒有漂浮出水麵,洶湧的江麵上再也看不到8位勇士的身影。

楊得誌心如刀絞,焦急中夾雜著難言的悲痛。“一定要渡過去!”他把繼續渡江的任務交給了一營營長孫繼先。孫繼先挑選了十幾個戰士迅速跳上了竹排。

渡江行動又開始了。孫營長激動地說:“同誌們,一定要渡過去,就是一個人,也要渡過去!全團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

竹排緩緩地離開淺灘向對岸劃去……

時間不等人。如果這隻竹排再出問題,天亮了,一切都暴露在敵人的眼下,楊得誌感到肩上像壓著千斤重擔似的,十分焦急。

“乓!乓!”兩聲槍響把楊得誌從沉思中警醒。原來是我們的同誌向敵人發起了攻擊。

“開船!”楊得誌興奮地繼續望著對岸的山頭,果斷地向孫營長下達命令。早已整裝待發的另一隻竹排又飛速向對岸駛去。同時,楊得誌指揮機槍、步槍和小炮一齊開火,竹排在密集的炮火掩護下破浪前進,天險烏江終於被楊得誌率領的紅1團突破了。楊得誌立即組織部隊攻山,以猛烈的火力、快速地動作占領了全部陣地。

戰鬥結束後,楊得誌命令一營派專人沿江而下,尋找第一隻竹排上的8位同誌,一連三天都毫無結果。多年以後,楊得誌每當想起烏江,眼前便出現8位勇士的英姿。在楊得誌的心裏,他們同奔騰咆哮、力劈山崖的烏江一樣,將永存於世。

3日上午,紅1師已全部渡過烏江,取得了突破烏江戰鬥的徹底勝利。

突破烏江後,紅1師繼續為紅一方麵軍開路,經猿猴場向旺龍場方向急進。途中與兄弟部隊配合,打退了四川前來堵截的敵軍。這時,賴傳珠接到命令,他被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

中央紅軍離開蘇區長征時,賴傳珠任紅一軍團1師政治委員。遵義會議後到紮西,部隊因減員整編,賴傳珠回到紅一軍團2師5團任政委。長征途中,他率領紅5團來到滇西黃泥河。尾追紅軍的國民黨軍薛嶽縱隊突然出現在紅軍側翼,給正在向金沙江前進的中央縱隊造成嚴重威脅,情況十分危急。當時,紅5團團長正患重病,賴傳珠不等上級命令,當機立斷,立即指揮部隊搶占山頭,堅決擋住敵人前進。

在黃泥河戰鬥中,賴傳珠迅速對部隊進行了戰鬥動員,提出了打好這一仗,保衛黨中央的戰鬥口號,要求指戰員發揚模範團的戰鬥作風,保持模範團的光榮。這些口號提出後,極大地鼓舞了指戰員的戰鬥情緒。他在兵力上作了重點部署,將四挺機槍配置在最有利的位置上。

戰鬥打響後,賴傳珠密切觀察戰鬥進展情況,嚴密注意敵人動向。當敵人發起猛烈進攻時,賴傳珠立即命令尚未暴露的四 挺機槍猛烈開火,打得敵人死傷一片,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戰鬥的槍聲暫時停息,他立即命令機槍轉移位置,做好準備迎接敵人更大的進攻。當敵人再一次在一級級軍官督戰下,向紅5團主陣地發起攻擊時,賴傳珠將敵人放至最近地段,四挺機槍又出乎意料地發出狂吼,這時,賴傳珠命令3營上了刺刀,準備拚肉搏。在機槍一陣狂掃以後,戰士們衝上去同敵人展開了肉搏。

賴傳珠與戰士們一齊衝向敵陣地時,被敵人子彈擊中,子彈從他的胸部穿進,他頓時倒在地上,幸虧被警衛員及時背下陣地。衛生員給他包紮後,他仍然帶傷指揮戰鬥。在他的指揮和精神鼓舞下,戰士們同敵人展開激烈拚殺,向敵人進行多次衝鋒,一直抗擊敵人至黃昏,掩護中央縱隊安全通過後才奉命轉移。

這次阻擊敵人,為紅軍大部隊通過爭取了時間,受到了紅一軍團軍團部的表揚。

部隊下一步是搶渡金沙江,任務緊急,而且非常艱巨。賴傳珠負重傷,組織想照顧他,要他就地疏散,留下來治傷。他不願意離開部隊,堅決隨軍行動。他以堅強的毅力,忍著劇烈的傷痛,隨軍渡過了金沙江。

因傷勢嚴重,賴傳珠被送到軍團衛生隊治療休養。部隊天天行軍打仗,隨軍行動的衛生隊醫療條件極差,賴傳珠傷口感染,高燒不退,多次昏迷過去,後經多方搶救才轉危為安。1935年7月6日,他的傷勢稍有好轉尚未痊愈,又回到紅5團挑起政治委員的重擔,領導全團爬雪山、過草地,勝利到達陝北,與紅四方麵軍會師。

紅軍到達陝北後,賴傳珠擔任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軍事部副部長、代部長,並兼任河水工作委員會主任,參加過負責接待美國著名記者斯諾訪問的工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賴傳珠從抗日軍政大學調到新四軍工作,任新四軍參謀處處長,協助參謀長張雲逸、副參謀長周子昆主持軍部參謀處工作。具體負責幹部的學習和訓練,給他們講授遊擊戰爭。為了擴大幹部隊伍,還帶領幹部到長沙、平江、嘉義、玉山等地招收知識青年和各種有特長的人才到新四軍工作。

1938年11月,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在皖中無為縣開成橋地區成立。1939年11月,皖中廬江、無為的一部分遊擊大隊與人民自衛軍武裝統一編成江北遊擊縱隊。張雲逸兼任指揮,徐海東任副指揮,賴傳珠任參謀長,鄧子恢兼政治部主任。部隊向東作戰,向北發展,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新四軍與八路軍協同行動,發展華中,開辟蘇北,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發展與壯大抗日隊伍,在這些工作中,賴傳珠善於發揮參謀官的作用。

1940年11月17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簡稱華中總指揮部)在蘇北海安成立,葉挺任總指揮,陳毅任副總指揮(葉挺抵達蘇北前,陳毅代理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賴傳珠任參謀長,統一指揮華中地區的新四軍、八路軍部隊作戰行動。不久,華中總指揮部由海安遷到鹽城。

11月20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五分院在鹽城成立,陳毅兼任校長,賴傳珠兼任政治委員,馮定任副校長。

194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原局由劉少奇、饒漱石、曾山、陳毅四人組成,軍分會由劉少奇、陳毅、鄧子恢、賴傳珠、饒漱石五人組成。賴傳珠還兼任江北指揮部參謀長。

從1941年3月起至1945年,賴傳珠一直擔任新四軍參謀長,充分發揮了善做參謀官的作用,給人以信賴。

賴傳珠在擔任上述職務期間,訥言敏行,盡職盡責,重要工作,事必躬親,對司令部的工作,對於部屬如臂使指。

賴傳珠隨時準確地掌握敵情,製定出具體作戰計劃,碰到情況能及時拿出對策。一天,國民黨頑軍要襲擊我第10團,賴傳珠獲悉這一情報後,連夜深入該團部署反頑的戰鬥,給了敵人以重創。

由於國民黨的封鎖,部隊供應十分困難,賴傳珠帶領機關工作人員深入地方,發動群眾積極開展工作,建立鄉、區、縣人民政權,組織農、青、婦、學抗日團體,籌集糧款,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工作紮紮實實地進行,使部隊渡過了難關。

他當黨代表,任政治委員,做參謀長,總是給人以信賴,給人以方向和力量。

當敵軍韓德勤部8個團的兵力圍攻半塔集地區時,賴傳珠帶領司令部作戰人員,率領第5支隊,利用有利地形和靈活機動戰術,同10倍於自己的敵人奮戰8晝夜,最後抓住機會全線出擊,殲敵7000餘人。這是華中部隊首次取得反擊頑軍進攻的重大勝利,為建立皖東敵後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半塔集戰鬥過了近三個月,敵蘇北李長江率其第13兵團,於6月28日向正在郭村休整的江北指揮部挺進縱隊發起進攻。賴傳珠率部配合挺進縱隊向敵進行反擊,殲敵三個團。

1940年11月底,作為江北指揮部參謀長的賴傳珠,協助張雲逸、徐海東、羅炳輝指揮部隊發起全殲興化、曹甸地區敵人的戰役。曹甸戰役,曆時18天,殲敵8000餘人,有力地打擊了華中地區的頑固勢力。

“皖南事變”後,中共中央軍委同國民黨針鋒相對,於1941年1月20日,先後發布命令和發言人談話,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並強烈譴責了中國親日派的倒行逆施。

新四軍重新組建後,進行了反投降、反“掃蕩”鬥爭。蘇中新四軍部隊連續作戰半個月,攻克敵偽據點6處。淮南地區居民經過20多次戰鬥,粉碎了敵偽的“掃蕩”。

賴傳珠作為新四軍司令部領導,協助軍領導指揮作戰,領導司令部各部門有效工作。他幾次負傷,身體不好卻硬挺著。他在指揮蘇北、蘇中軍民秋季反“掃蕩”鬥爭中,胼手胼足,備嚐艱苦。

1942年上半年,司令部作為指揮機關領導部隊一麵作戰,一麵建設,幫助地方政權開展減租減息和整風運動,鞏固根據地,提高部隊戰鬥力。賴傳珠一會兒在部隊,一會兒到地方,東奔西走,異常忙碌。進入冬季後,在淮北根據地進行了長達33天的反“掃蕩”,幾乎一天一次戰鬥。在朱家崗的一次戰鬥中,擊斃擊傷日軍280餘人,收複了青陽等一些重要城鎮。僅淮海戰區就粉碎日偽軍5000多人的進攻;淮南津浦路軍民也粉碎了日偽軍2000餘人的“掃蕩”。

賴傳珠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苦心孤詣,精心製定每一次戰鬥計劃,分析敵情我情,為軍首長提供可靠的依據。1943年春,協助軍首長部署華中根據地軍民反“掃蕩”鬥爭,僅2月至4月間,就粉碎日偽軍兩萬多人對鹽城地區的進攻,斃傷俘日偽軍1800餘人。與此同時,蘇南、皖南、蘇中根據地的反“掃蕩”鬥爭也取得了勝利。特別是進入夏季後,戰鬥打得更加好,全殲了向淮北進犯的韓德勤部。這次戰鬥全勝,對敵人是一次很大的打擊,對自己也是一個很大的鼓舞!

經過長期戰爭消耗的日本侵略軍已是強弩之末,為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利用他們一切能利用的勢力做垂死掙紮。中國抗日戰場從1944年起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

賴傳珠及時把住戰機,積極協助軍首長組織指揮了一係列攻勢作戰,奪取了車橋地區攻堅、打援的勝利,促成了淮海、鹽城兩個分區連成了一片。率領淮北軍民,通過四個月的奮戰,解放了泗縣、靈璧、睢寧等地區。蘇中和蘇北居民在夏、秋季攻勢中以及蘇南軍民在秋、冬季攻勢中,均取得勝利,呈現出革命軍民在紛紛進攻,日偽軍處處遭打擊的大好形勢。

華中新四軍在1945年繼續趁機向敵人主攻出擊。賴傳珠領導軍司令部協助軍首長指揮部隊發動了阜寧、睢寧戰役,進行了淮陰、高郵、隴海路東段等戰役,均連連獲勝。賴傳珠卓有成效的謀劃工作保障了戰鬥的勝利。

1949年1月15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改稱為第四野戰軍,下轄第12、13、14、15兵團、特種兵司令部、兩廣縱隊等。

賴傳珠任第15兵團政治委員,兵團司令員是鄧華。他和鄧華、第一副司令員洪學智等縱隊領導,率領所屬的三個軍南下作戰。縱隊為左路軍,經江西向廣東挺進。

祖國大陸解放後,盤踞在祖國第二大島海南島以及由大陸潰逃到這個島的國民黨軍大約10萬人,在瓊崖保安司令兼防衛總司令薛嶽率領下,妄圖固守海南頑抗,中共中央為了適時解放海南島,任命葉劍英、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組成解放海南島作戰指揮部,統一指揮參加解放海南島的作戰部隊。

遵照毛澤東主席關於要在春夏之交解決海南島問題的指示精神,鄧華、賴傳珠、洪學智、韓先楚對於渡海訓練、政治思想教育、渡海器材準備做了反複研究和部署。最後確定了先以偷渡、分批小渡登陸後與瓊崖縱隊積極做好接應準備,最後以主力強渡與島上接應相結合的作戰方針。

兩廣戰役一結束,第四野戰軍決定,第12兵團的40軍、第15兵團的43軍組成渡海作戰兵團,由15兵團統一指揮,賴傳珠作為15兵團政委,是主要指揮員之一,準備攻瓊作戰,解放海南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