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夜(1 / 1)

時逢亂世,大戰將起。情形之混亂,恰似無數野馬日夜不停奔走於宅間、走卒成群不舍晝夜緊追於其後一般。與之相反,屋宅之中卻是一片冷寂。

年少母親和其幼子躲在家中。孩子不過三歲,其父卻不知所蹤。猶記得,父親離去的那夜月黑風高,他盤膝坐於床上穿起草履,披上黑色頭巾走出後門。那時,母親手持一盞雪洞行燈(紙糊的行燈),行燈之中燃起熒熒燭火,燭火搖曳拖出一線燈光,燈光如錐刺破幽暗夜色,夜色消散現出籬前古樹。

那夜之後,父親成了不歸之人。每一日,母親都會問孩子:“父親去哪兒了?”初時,孩子無言以對,而幾日後便會回答了。孩子總是答道:“那邊。”母親又問:“何時回來?”孩子還是答道:“那邊。”每當此時,母親都會笑著,一遍遍告訴孩子:“(父親)不久就回來了。”但孩子尚且年幼,隻能記住“不久”二字。有時母親“父親去哪兒了”這句話剛出口,孩子就會搶答道:“不久。”

這一晚,夜色降臨,萬籟俱靜。母親將束帶緊係在腰間,蛟鞘匕首插入其中,將孩子用背帶綁在身後,躡手躡腳鑽出門洞。母親腳上一直穿著草鞋,孩子時常聽著這草鞋的聲音酣然入睡。

母親向西行去,穿過土牆連綿的街道,踱下悠長平緩的坡路,走近枝葉參天的銀杏。以銀杏為標,右轉走上百尺,便可見到石質的鳥居。鳥居一側是農圃田園,另一側則白竹連綿。竹林綿延,溯至鳥居之前。穿行而過,踏入幽林之間,再沿石板路複行二十間,行至石階之下,抬首望去,莊嚴古殿浮現眼前。殿前供箱在風吹日曬之下,顯出蒙蒙灰色。箱上粗繩自屋簷間垂下,懸掛碩碩金鈴。白日來此,則可看到金鈴旁有一匾額,上書“八幡宮”三字。其中“八”之一字,筆體最是生動,恰如二鴿對望,令人望而生趣。此外的諸多匾額,多記載所奪之桂冠,為紀念各家主君奪魁之物。偶爾還可見到幾個獻刀之匾。

走過鳥居之時,總有夜梟立於梢間啼鳴不已,又有草鞋摩擦之聲夾雜其間,回響良久。母親行至大殿之前,搖響金鈴後,躬身拍掌。似被鈴聲所懾,連那夜梟亦止住啼鳴,母親得以一心一意虔誠祈禱。她的想法簡單至極,弓神八幡當會庇佑身為武士的父親,如此虔誠祈禱之下,八幡大神怎會不顯靈。

此時孩子被鈴聲吵醒,睜眼四下望去,眼前卻隻有漆黑一片。恐懼之下,他便在母親背上大哭了起來。母親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邊後背輕輕晃動,企圖哄兒入睡。可惜事與願違,孩子的哭聲反而大了起來。母親並未起身,無論如何,她都不會放棄祈禱。

為丈夫的平安祈禱一陣後,母親解下了身上的長帶,將孩子放下,抱在胸前。“好孩子,再等等”,一邊說著,一邊用臉頰蹭著孩子的小臉。隨後,她放開束帶,一端係於孩子身上,一端拴在殿角欄杆上。做完這些,她又走下石階,於三十間的石板小路上往複來回,參拜整整百回。

孩子被束帶所限,隻能在黑暗大殿中來回爬行。母親雖是輕鬆許多,但每當孩子啼哭聲入耳,一顆心便不由得懸起,腳步逐漸加快,她累得氣喘籲籲。有時迫不得已,她隻得停下參拜,走上大殿將孩子哄好,再回去重新來過。

母親牽掛著父親,不知多少夜晚夜不能寐。然而,父親卻早已死在了武士手中。

這段悲傷往事,是母親在夢中告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