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之友——指南針 司南的發明及運用
古人把磁石比喻為“慈母”,後人則稱它為“吸鐵石”或“磁鐵”。磁鐵的用途很廣,早在戰國時,就已被人用來做一種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了。
司南是用天然磁鐵礦石琢成一個勺形的東西,放在一個光滑的盤上,盤上刻著方位,利用磁鐵指南的作用,可以辨別方向,是現在所用指南針的始祖。
相傳在4000多年前,在北方中原地區,黃帝和蚩尤發生“涿鹿之戰”,戰鬥持續了半年沒有分出勝負。
應該說,黃帝在這場戰鬥中能夠取勝,因為他的部落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而且他代表著正義。
但是,每當戰鬥即將勝利之時,總是有大霧迷漫四周山野,讓人辨不出方向,所以總是前功盡棄。黃帝決定派人探個究竟,這霧到底是怎麼引起的。
於是派一個重要將領隨自己上山,偵察蚩尤部落的動靜。
黃帝等人到了山上後,各處山穀裏晚霞即將落山,霧悄然彌漫山頭,好像一個惡靈,尋找安息之處,緩緩飄來。隻見浪潮起伏,互相追逐,猶如險惡的海麵上的波濤,慢慢封閉了所有景物。
就在黃帝準備命令返營時,身邊的大將突然發現了一個奇跡。
黃帝隨著大將手指的方向望去,隻見在蚩尤的大營中,蚩尤正坐在祭壇上,徐徐作霧,霧從他的口中吐出,飛出營外,縈繞著山川原野。
黃帝這才想起這不是自然界之霧,如想破掉霧,必須造出一樣東西,使人能夠辨別方向,然後才可一舉破之。
黃帝回營後,立即吩咐能工巧匠造指南車,讓指南車認出方向。
在指南車造好後的一個黃昏,黃帝率領部落,大舉進攻蚩尤。
這時蚩尤再作霧已不靈了,黃帝部落在指南車的指引下,在迷霧中大敗蚩尤,結果蚩尤殘敗,黃帝大勝。
在這個傳說中,指南車之說是否確切,還有待考證。然而,利用磁鐵的特性製造指南針,卻是我國人最早發明的。指南針的發明可以追溯至周代,距今已有2500年至3000年的曆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就已經發現了磁石和它的吸鐵性。《韓非子·有度篇》記載:
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這裏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針,“端朝夕”是正四方的意思,是指指南針的用途。
春秋時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在他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有這樣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慈石”就是磁石,“銅金”就是一種鐵礦。可見至少在2600年前的管仲時期,就已經知道磁石的存在,並已掌握了磁石能夠吸鐵這一性能了。
磁石有兩個特性,一是吸鐵性;二是指極性。也就是說磁石有兩極,能夠指示南北。磁石的吸鐵特性戰國時代的先民都已發現,而發現磁石的指極性歐洲則比我國晚得多。
磁石能指示南北的特性,不太容易被發現。因為一般情況下磁力小、摩擦力大,磁石兩極不能自由旋轉到南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