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丹術與火藥的誕生(2 / 2)

上述史載都說明,包括硝石在的原料,由於其強氧化性使火法反應進行激烈,在當時還沒有很好地馴服它,掌握它。

由東漢煉丹理論家魏伯陽到東晉著名煉丹家葛洪開始,煉丹術方興未艾,煉丹著作由《周易參同契》中的“火記六百篇”至《抱樸子·內篇·金丹》中的“披涉篇卷,以千計矣”。這一段時間內,有許多煉丹家在進行試驗。

硝石煉雄黃,應該得到氧化砷。葛洪記載的三物煉雄黃的成功例子,是引入了鬆脂、豬大腸等有機物,可使氧化砷還原為砷單質。但仍然要控製溫度,超過一定溫度,就會起火爆炸。

古代沒有溫度計,必定有超過的時候,也就是製煉單質砷有成功,也有失敗的時候,後一情況正是火藥產生的萌芽。後來的火藥成分,也是積極利用這一實驗現象的結果。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藥,因此火藥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煉丹家對於硫黃、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藥,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

“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工序稱為“伏火”。

唐代初期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黃法”中記載:硫黃、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裏。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裏和地平,四麵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裏,把硫黃和硝石起燒焰火。

等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炭消去1/3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代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藥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裏內,煙漸起。”

他用馬兜鈴代替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炭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黃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黃。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藥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炭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采取措施控製反應速度,但是因藥物伏火而引起煉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炭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藥,這種藥被稱為“著火的藥”,即火藥。

由於火藥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藥的過程中,在火藥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藥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藥沒有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但煉丹家對火藥原料的研究,最終促成了火藥的誕生。

[旁注]

容成子 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是指導黃帝學習養生術的老師之一。曾經棲自太姥山煉藥,後隱居崆峒山,年200歲。其聲名事跡記載於《黃帝內經·素問》、《神仙傳》、《列仙傳》、《軒轅本紀》等書中。

《神農本草經》 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於東漢時期,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收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我國中草藥的第一次係統總結。

計然 (公元前550年~公元前494年)又稱計倪、計硯、計研,號稱漁父,春秋時蔡丘濮上人,即現在的河南滑縣。博學無所不通,尤善計算。對治理國家的策略極有研究,善於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談論治國方略。常遊於海澤,越大夫範蠡尊之為師,授範蠡七計。

魏伯陽 (151年~?)東漢時期著名煉丹家。為高門望族之子,世襲簪纓,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其事跡最早見於晉葛洪《神仙傳》。

清虛子 唐代中期煉丹師。在“伏火礬法”中提出新的伏火方子,其中有一種原料是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清虛子的伏火方法是古代煉丹技術的一個創新,同時也是一個進步。

[閱讀鏈接]

宋代人編寫過一部大型類書《太平廣記》。類書是輯錄各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並依內容或字、韻分門別類編排供尋檢、征引的工具書。其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隋代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裏。這天夜裏,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

原來,他和煉丹老人在配置易燃藥物時疏忽,因而引起了火災,造成很大損失。《太平廣記》一書告誡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