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傳向東南亞國家(3 / 3)

菲律賓是南洋群島中距離我國最近的國家,北隔巴士海峽與我國台灣省相望,距離僅60海裏,帆船往來福建和呂宋,遇季風期3日就可到達,因此成為我國海外華僑華人移居或活動的便利地區,自然也成為我國海上武裝力量優先考慮的地方。

1574年,潮州海盜首領林鳳,為福建總兵胡守仁擊敗,退至台灣澎湖。雖然林鳳的行動最後失敗,但是林鳳軍中攜帶大量的火藥火器,對火藥火器的傳播會起到一定作用的。

我國與印度尼西亞之間的交往曆史悠久,宋代史中的“釺婆”就是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南宋滅亡前後有許多宋代的遺民渡海來到印度尼西亞,將先進的生產和科學技術傳入,對印度尼西亞的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從南宋以後,定居在印度尼西亞的華僑華人就將中國在新年燃放煙花爆竹的風俗帶到那裏,1443年時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的煙花已經處於興盛階段。

17世紀法國旅行家塔弗尼耶1676年著有《印度遊記》,談到爪哇燃放煙花,並且記載:“有五六名船長圍坐在屋內,觀看一些中國人帶來的煙花,有手雷、引線和其他能在水麵上跑的東西。中國人在這方麵超過世界上一切民族。”

元代的初期,因為印度尼西亞爪哇當局將元代的使節孟琪處以鯨麵之刑,1292年忽必烈派遣船千艘、軍隊20000人征討爪哇,占領爪哇一年之久,因此,在13世紀時我國的火藥和火器技術已經傳入當地。

明代初期的鄭和七下西洋,每一次都要經過印度尼西亞並且登陸進行經濟政治活動,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科技文化包括火藥在內的傳播。

[旁注]

互市 我國曆史上中央王朝與外國或異族之間貿易的通稱。漢代初期曾同南越和匈奴通商。隨著西域道路的通暢,得到不斷發展。海上貿易也開始出現。 隋唐時期以後,各王朝都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宋明時期同邊疆各族進行的茶馬互市也很頻繁。

神機營 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代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清代沿明製,神機營常守衛於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扈從。1410年征交趾,即今越南時,朱棣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

汪直 (?~1559年)明代海上貿易商人,著名海盜,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係人物而有較大曆史知名度。明代朝廷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後被兵部尚書胡宗憲消滅。

《真臘風土記》 是一部介紹位於柬埔寨地區的古國真臘曆史、文化的我國古籍。《真臘風土記》由元代人周達觀所著。它對當代及現代研究真臘及吳哥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存與真臘同時代者對該國的唯一記錄。

林道乾 是明代澄海蘇灣都南灣村人,即現在的灣頭鎮。青年時代曾當府小吏,有計謀,善機智。及後從事海上反海禁活動達30餘年。足跡遍及台灣、安南、呂宋、暹羅、柬埔寨等地區和國家。成為明代拓殖南洋的著名人物。

林鳳 (?~1575年)明代海盜與海上商旅,盤踞在南澳群島,即現在的廣東汕頭地級市南澳縣。萬曆年間與明代官軍戚繼光、胡守仁部多次交戰,轉以澎湖列島和台灣嘉義、雲林海口地區為根據地。後被明代總兵胡守仁擊潰。

胡守仁 (1544年~1599年)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麾下重要將領之一。後浙江杭嘉湖參將的胡守仁被任命為薊州東路副總兵。曾經奉命率重兵回福建追剿倭寇,兩年內成功地追擊殲滅林鳳、李忠海盜集團。

[閱讀鏈接]

古代火藥製造技術最關鍵的步驟,是在於從土中提煉硝石,即焰硝煮取術。朝鮮從我國引入煮硝方法後,焰硝提取術主要經曆了4次技術上的變革。

前兩次在技術上的具體改進方式由現有的文獻無法得知,後兩次變革主要是通過多次重結晶、吸附法或者加入與堿土中的鈣鹽鎂鹽形成沉澱的物質等方法除去雜質,進而來提高硝酸鉀的純度和產量,由此必然會帶來火藥爆炸性能的提高。這些變革是在我國煮硝技術上進行的,可見我國古代科技的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