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2 重慶火鍋食材的選擇及加工方法(1 / 3)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大抵一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火鍋同樣如此,雖有味道上乘的湯汁,但入燙食材如質量不好,同樣達不到讓食客得到享受的目的。火鍋食材的選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樣一種入燙食材就有新鮮與陳腐、質老與質嫩、吸水量多少等區別。下麵分別介紹部分火鍋食材的選擇及加工方法。

1)魷魚(墨魚)幹

魷魚是著名的海味食材,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魷魚幹以體形平展均勻、肉厚白亮、質地幹燥、無雜質者為佳。市場上出售的魷魚幹還需要經過漲發加工才能成為火鍋食材。

魷魚(墨魚)幹的發製方法以堿發為主。發製前將魷魚幹用水浸泡3~5小時(冬天用溫水,夏天用涼水),回軟後撕下頭須,去除明骨及背麵的膜,從中間切開,再切成3.3厘米見方的塊,放入搪瓷或陶器盆內。加堿麵(500克魷魚∶50克堿麵的比例)和適量清水,上壓一盤子,使魷魚全部浸入堿水內,浸6小時左右,衝入開水,用筷子和勻,並保持堿水溫度在80 ℃。燜發約1小時後,魷魚將初步漲發。此時倒去堿水約1\/3,複衝入同量的開水,水溫保持在80 ℃,再燜發約1小時。以魷魚逐漸軟透為度。凡魚體顏色已呈均勻的黃色且鮮潤透明的,即為發足。將發足的食材(未發足的繼續浸泡漲發)撈出,放入清水中反複浸漂,除去堿味。漂至魚體厚大,呈鮮豔的肉紅色,按之有彈性時,即可浸在清水中,隨時取用。

鮮魷魚的特點是肉色潔白,質地柔韌,口感鮮美。加工方法是將其清洗幹淨後,撕下頭須,去除明骨及背麵的膜,從中間切開,用剞刀法切成花刀改塊即成。

2)海參

海參為海參綱動物的通稱,共同特征是身體為長筒形,有前、後、背、腹之分,口在前端,肛門在後端。海參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每100克海參幹品中約含蛋白質76.5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13.2克,無機鹽4.2克,還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鈣、鐵、磷等物質。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血管硬化、冠心病、肝炎等患者,常食海參皆有良效。年老、體虛、病後需補的人,經常食用海參可以增強體質。近年來,還發現海參有抗癌和抗菌作用。

海參品種較多,不同的品種具有不同的漲發特點。海參主要兩種類型,即皮薄肉嫩型,如烏參、烏條、花瓶參等;皮堅肉厚型,如大烏、岩參、灰參等。皮薄肉嫩型應少煮多泡,皮堅肉厚型需先用火烤,再采用少煮多燜的方法。其漲發流程如下:

(1)皮薄肉嫩型

海參先用清水浸泡2小時,撈到鍋中用沸水燜約3小時取出。從腹部剖開取出韌帶,洗去泥沙,不能碰破腹膜,放入鍋中換清水燒沸。燜約1.5小時後,撈出用清水略洗,再投入鍋中換清水燜1小時。燜時注意海參的狀態,當夾到手上時其兩頭下垂、手感軟嫩,即已發好。發好後撕去腹膜,刮去海參表麵的黑皮,清洗幹淨,放入清水中待用。

(2)皮堅肉厚型

用火鉗夾住海參,放在火上燒至外皮呈焦黃色。用刀刮去焦皮,以見到深褐色的肉質為止。放入清水中浸泡2小時,取出放鍋中,加入清水燒沸,燜約3小時取出。從腹部剖開摘出韌帶,洗去腹中泥沙,不要碰破腹膜。洗淨後放鍋中,加滿清水燒沸後燜約2小時撈出。換清水在鍋中再燒沸後燜到充分漲發,兩頭垂下、質地軟嫩時取出,隨好隨取,直到全部發完。撕去腹膜,刮去表麵黑衣,清洗幹淨後置於冷水中浸泡待用。海參發好後,應飽滿、滑嫩、兩端完整、內壁光滑、無異味。

漲發海參注意事項:

①發前和發好後不能碰到酸、堿、鹽。

②去內髒時不能撕破腹膜。

③漲發時要注意勤換水,以去掉異味。

④在漲發時要隨好隨提,不能一刀切,否則有的硬,有的正好,或有的爛,有的正好,不均勻。

⑤漲發時少煮多燜,不能大沸。

海參發好之後,參肉厚實者可用刀工處理片成厚0.5厘米、長10厘米的片,個小體薄者隻需對剖就行。

3)蝦

用作火鍋食材的蝦主要是大蝦和基圍蝦。俗話說“蝦要吃跳”,活蝦要選那種殼色光亮、活動力強的。大蝦皮薄肉多,色白肉嫩,滋味鮮美,營養價值高。大蝦宰殺、整理應講究技巧,要從頭部剪下蝦槍,從頭部挑出食袋,再從背部剪開,挑出蝦線不用。若需要保持蝦體完整,可以把蝦體彎曲,頭尾相接,從蝦殼縫隙中用牙簽挑出蝦線,洗淨整齊擺入盤中,即可上桌。

基圍蝦體長而肉多,肉爽嫩結實、肥而鮮美,但略有腥味。基圍蝦買回後需用淨水養一下,以去其泥腥氣。上桌前撈入一盛具內,上用一潔淨濕帕蓋住防止其亂蹦,吃時下鍋燙約2分鍾即可食用。

蝦作為火鍋食材,既可用於清湯也可用於紅湯,如煮燙時火候適宜,其味鮮美、其肉脆爽回甜。

4)魚肚

魚肚是大中型魚類的鰾的幹製品。魚肚富含膠質,故又稱為魚膠,自古便屬於海珍之一。根據加工的魚種不同,可分為鰵肚、黃魚肚、鱔肚、魚肚、毛鱨肚、 魚肚、鱘魚肚等多種。魚肚一般以片大紋直、肉體厚實、色澤明亮、體形完整的為上品;體小肉薄、色澤灰暗、體形不完整的為次品;色澤發黑的,說明已經變質不能食用。

魚肚可采用水發和油發兩種方法漲發。一般說來,質厚的魚肚,各種漲發方法均可使用,但質薄的魚肚必須使用油發。分述如下:

(1)油發

黃魚肚體小質薄,先用溫水洗過晾幹,然後放入低溫油鍋內慢慢加熱,並用漏勺將魚肚壓住,防止其受熱卷曲。魚肚發泡後,取出漏勺,用鍋鏟不停地翻動,使其受熱均勻,不致外焦而內不透。當炸油不翻花、無響聲時,撈出,放入熱水內回軟。此時,用手指捏一捏,感覺不發黏、有彈性、像海綿一樣,即已發好。將黃魚肚放入冷水內浸泡數小時,再倒入鍋內加熱燒開,去盡油膩,即可使用。對於體大質厚的廣肚、毛常肚等,油發時應先將魚肚放入大油鍋中,用小火低溫油燜1~2小時後,見魚肚已發軟時,再改用旺火(不宜過旺),並用漏勺不斷翻動,直至漲大發透為止。然後,用熱堿水除去油膩,再用冷水漂洗成海綿狀即成。

油發魚肚的注意事項:

①油發前檢查有無蟲蛀、灰塵、雜質,以免汙染油質。

②視魚肚的厚薄調整燜油的時間,一定要燜到全部半透明時方可。

③複炸時油溫低了發不開,高了易炸焦。

④剛發好的魚肚要等冷卻下來後再入清水中浸泡,否則會泡爛。

(2)水發

魚肚、毛常肚等也可用水發。其方法是:先用清水浸數小時,將魚肚清洗幹淨。然後放入燜罐裏加冷水燒開,再轉用小火煨2小時,換水再煨,水的溫度要保持在60~70 ℃,最好多換幾次水。煨煮後要將魚肚用布擦一遍。在每次換水時,都要將魚肚用冷水洗一次再煮。最後,用冷水浸至肚內滲透水分,發脹無黏性,內外發軟即成。

油發的魚肚色白、柔軟、鬆泡,易於入味灌汁,水發的魚肚軟嫩滑爽,它們都是火鍋中上等的烹飪食材。

5)海蟹

常用於火鍋食材的海蟹有廣東的肉蟹(青蟹)、浙江的三疣梭子蟹等。選購活蟹時主要看鰓門,蟹若吐白沫、鰓門打開即將死之象。鮮活的蟹體表色澤鮮豔,背殼紋理清晰而有光澤。腹部甲殼和中央溝部位的色澤潔白且有光澤,臍上部無胃印。鰓絲清晰,白色或稍帶微褐色。肢體連接緊密,提起蟹體時,不鬆弛也不下垂。活蟹反應機敏,動作快速有力。蟹肉質肥嫩,味鮮美,營養豐富。蟹的肥瘦可看後腿殼邊與後腿胸蓋的接縫處的裂縫大小,縫大則肥,縫小則瘦。經冰凍包裝的蟹主要看個體是否肥大,蟹足是否粗壯,殼色是否新鮮。

海蟹加工方法:用剪刀戳進臍上胃部殺死,或是用刀從殼縫中將殼撬開再摘去鰓,將蟹鬥中部黑色小沙包小心去掉(因裏麵含雜物和細菌),再摘去臍內中央的一條黑線和蟹胰,放水衝洗一下瀝水待用。一隻蟹身改成4~6塊,蟹螯以刀輕輕拍破,然後在盤中拚擺成原形,即可上桌。

6)凍海魚

海魚有很多種,如帶魚、海鯧魚、剝皮魚等。凍海魚需要先解凍,再根據魚的種類來加工處理。

凍帶魚:體側扁,呈帶形;尾細長,呈鞭狀,長可達1米多;口大,具銳牙;背鰭很長,胸鰭小,無腹鰭,臀鰭鰭條退化呈短棘狀;鱗片退化成為體表的銀白色膜。帶魚為高脂魚類,肉質肥嫩而鮮香。加工方法:先將帶魚身上的粉鱗用小刀或草結輕輕刮去,切去頭,去鰓剖腹去盡內髒,洗淨,瀝水,切成5厘米大小的塊即成。

剝皮魚:體兩側壓扁,呈長橢圓形,一般長12~21厘米;體表藍黑色,體側具不規則暗色斑塊;第二背鰭、臀鰭、尾鰭和胸鰭綠色,兩個腹鰭退化成短棘,不能活動;吻長,口小,端位。由於剝皮魚為低脂魚類,肉質堅實而細嫩,味鮮美。加工方法:先剝去魚表麵上一層韌性較強的皮,然後切去頭部,剖腹去內髒,洗淨,瀝水。大者可剁成5厘米的塊,小者整魚入鍋。

鯧魚:為名貴食用經濟魚類,我國沿海均產。體側扁而高,呈卵圓形,長可達40厘米,銀灰色,頭小,吻圓,口小,牙細,成魚腹鰭消失。鯧魚肉質細嫩鮮美,脂肪含量高,刺少而且多為軟刺。加工方法:切去頭部,剖腹去內髒,洗淨,瀝水。大者可剁成2~3塊,小者整魚入鍋。

7)海帶

海帶古稱昆布,一般在夏季采收。藻體扁平呈帶狀,褐色,長2~4米,基部有叉狀分枝的固著器,其上為一圓柱狀短柄。幹製品表麵有白色粉末,為析出的甘露醇,碘含量也以表層為多,故食前不宜用大量水久浸,以免損失營養成分,且不易煮爛。海帶先用5倍量的清水浸泡回軟,浸泡時間約10分鍾。洗淨泥沙雜質,然後再放入清水中浸泡,夏季泡3~4小時,冬季泡6~8小時,再洗去海帶上的黏液即可按需改刀。采用鮮品隻要清洗幹淨後,改刀成小的條或者塊就可以了。在火鍋中切成長約7厘米的條或塊。

8)海白菜

海白菜為藻類植物石蓴科的藻體,又名海菠菜、海萵苣、海條、青苔菜等。海白菜藻體碧綠色,性味鹹寒,具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利水降壓、降低膽固醇的作用。采用鮮品隻要清洗幹淨後,改刀成長8~10厘米的塊就可以了。

河鮮泛指江河湖泊、堰塘水庫野生或人工飼養的淡水魚、蝦、蟹及兩棲動物甲魚、牛蛙等。這些食材肉質細嫩、清鮮味美,是烹製火鍋的上好食材。這裏著重介紹重慶火鍋中常用的品種。

燙煮火鍋的魚分為有鱗魚和無鱗魚兩大類。有鱗魚包括鯽魚、烏魚、草魚、鯉魚、鱅魚(花鰱)、白鰱魚、水密子、岩鯉、鱖魚、羅非魚(非洲鯽魚)等;無鱗魚包括黃臘丁、鱔魚、泥鰍、鯰魚、江團等。無論何種魚都以魚鰓鮮紅、魚體光潔發亮、肉有彈性、無黏液、肛門緊閉為好。

無鱗魚中的江團、鯰魚、河鰻的加工方法一般都是去鰓、剖腹取內髒,然後用75~85 ℃的熱水浸燙1~2分鍾,用刮洗法去掉魚身上的黏液和附著的泥沙。再次清洗幹淨後,改刀成4~8厘米的條或塊即可成為火鍋食材。這些無鱗魚肉質細密柔嫩、刺少、味腴而鮮美,是江河中的上等名貴魚類。

1)鱔魚

鱔魚又稱為黃鱔、長魚等,夏季肉質最佳。身體呈蛇形,最長可達50厘米,黃褐色,具暗色斑點,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低平,與尾鰭相連,頭大,口大,眼小。肉厚刺少,鮮味獨特。因為死後的黃鱔體內含較多的組胺而具有毒性,所以不宜食用。

鱔魚的加工方法:找一塊長木板,用鐵釘在其一端釘穿,釘尖朝上放置。將其擊昏,把頭摁牢在釘尖上,用小刀將鱔魚頭與背連接處一直往下剖開,剔去骨及內髒,剁去頭、尾,將魚身剁成長6~9厘米的段即可。燙製前可用少許的食鹽拌勻,再用清水衝洗幹淨,即可除去附著的血絲。

2)泥鰍

泥鰍又稱鰻尾泥鰍,魚綱鰍科動物,5—6月為最佳食用期。身體呈亞圓筒形,長可達十餘厘米,黃褐色,具不規則黑色斑點,尾鰭呈圓形,口小,有須五對,鱗細小且埋於皮下,肉質細嫩、刺少、味鮮美。加工前將泥鰍放入清水盆中,加少許菜籽油,喂養1~2天後,多次換水,讓其體內的汙泥腥味排盡,撈起用剪刀剪去頭,剖腹去內髒(注意剖腹時不要弄破苦膽)。然後將剖殺的魚鰍略為衝洗,瀝去血絲餘水即可。也可像鱔魚的殺法一樣做成泥鰍片。

3)河鰻

河鰻又稱青鱔、白鱔等,肉質細嫩、味極鮮美,且肥腴滋潤,既是滋補身體的佳品,又是火鍋食材中的名貴魚種。河鰻體多黏液,捉時很滑手,因此宰殺時最好手持一布帕攥住河鰻,猛向地上摔打頭部,使其昏死後去鰓、剖腹去掉內髒,也可用刀在鰻魚肛門正中開一橫刀,割斷魚腸,再用竹筷子或鐵絲從河鰻鰓部插入絞出魚腹中的腸、肝內髒,並用85 ℃的熱水淋燙魚身,刮去多餘的黏液黑膜,再用刀切成2厘米的節即可。如果要烹製以河鰻為主的滋補名貴火鍋,則需要在鰻魚背上切成1.5厘米的“算盤子”,即脊骨切斷但腹部相連的環形節。

4)黃臘丁

黃臘丁又稱黃鰭魚、嘎魚、黃骨魚等,身體延長,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長十餘厘米;青黃色,大多具不規則褐色斑紋;背鰭和胸鰭各具一硬刺,脂鰭低平,尾鰭分叉;口寬,下位,具四對須;無鱗,是重慶火鍋的傳統食材之一。黃臘丁肉質細膩滑嫩,刺少,脂肪含量高,味鮮美,蛋白質含量高,其中鈣、磷含量居江河魚類之冠,常吃能益體強身。它的加工方法較簡單,隻需剖腹去內髒後,以食用竹筷從嘴至尾穿起即可入鍋燙食。

有鱗魚類的加工要先刮去鱗片、挖去魚鰓、剖腹取下水,清洗時要把魚腹內壁上那層黑色的薄膜刮洗幹淨;改刀時應順著魚刺下刀切成條、塊及片,這樣便於燙食者進食吐掉魚刺。

5)銅魚

重慶地處長江與嘉陵江交彙處,江中出產一種魚,名為“水密子”,民間俗稱“水鼻子”,以其嘴形分為尖頭水密子和圓口水密子兩種。其梭子狀的魚身前段渾圓,魚腹後扁平,一身密實的細鱗光滑淡黃,泛著一層金屬的光澤,因而學名叫銅魚。水密子的肉質細嫩而肥美,它是有鱗魚中唯一加工時不能刮去魚鱗的魚,因為這種魚的鱗一經烹製加熱後,就會變得又軟又糯,既營養又非常好吃。所以,水密子這種魚無須去鱗,加工時隻需去鰓、剖腹去下水,清洗幹淨後即可。

6)鱖魚

鱖魚又稱季花魚、花鯽魚、淡水老鼠斑等,為名貴淡水食用魚類之一,2—3月最為肥美。身體側扁,背部隆起,長可達60厘米,青黃色,具不規則黑色斑塊;背鰭一個,硬刺發達;口大,下頜突出;鱗細小,圓形。近緣種大眼鱖眼睛較大,背部較低。肉質緊實細嫩,刺少,滋味鮮美。加工時先用刀背或木槌將魚擊昏,剖腹去下水、去鰓再剪去背鰭後衝洗幹淨,改成塊或條入鍋燙煮即可。鱖魚有細小的鱗甲,魚皮較厚實,但經烹製煮至熟,其皮軟糯入味,異常可口。

7)鯽魚

鯽魚又稱鯽瓜子、刀子魚等,為我國重要的食用魚類之一,以2—4月、8—12月肉質最為肥美。身體側扁,青黑色或紅色,背鰭和臀鰭具硬刺,最後一刺的後緣具鋸齒,口部無須。鯽魚的品種很多,常分為銀鯽(質量較好,味鮮而肥嫩)、黑鯽(質量較次,稍有土腥味)兩大品係。肉質細嫩,味鮮美,但刺較多。

鯽魚是火鍋食材中質味皆佳的上乘食材,燙食鯽魚都是以鮮活者、長度在10厘米左右的為佳。鯽魚購回後,先用清水喂養,食用時,快速去鱗、去鰓,剖腹去下水、衝洗幹淨;然後,用一竹筷從魚嘴穿至尾部,再將鯽魚放入湯汁中燙食。注意燙時手不要離筷,因活魚突然受熱掙紮會將湯汁濺起,因此入燙時要連魚帶筷一齊放入鍋,用手穩住竹筷,使魚不能跳動,待魚死後方能鬆手。食魚時需連筷帶魚一齊出鍋,注意鍋中必須一魚一筷,防止魚在鍋中煮爛掉刺。

8)鱅魚

鱅魚又稱胖頭魚、鱅頭鰱、大頭魚、花鰱魚等。鱅魚鱗細而密,肉質細嫩,但小刺較多,味鮮美。它的魚頭大,異常肥腴、鮮嫩、美味。加工時將花鰱魚頭去鱗、鰓、下水,清洗幹淨,從中對剖,剁成大塊可做魚頭火鍋,與牛蛙搭配可做美蛙魚頭火鍋等,別有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