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脈穴位詳解(2 / 3)

少關:少,與老相對,陰也。關,關卡也。少關,意指任脈上行的氣血中滯重的水濕之氣被關卡於下不得上行。小關名意與少關同。

橫戶:橫,橫向而行也。戶,戶門也。橫戶,意指任脈的天部水氣在此為橫向上行。本穴物質為氣海穴傳來的天部水氣,至本穴後水氣散熱冷縮而處天之下部,此冷縮之氣隻能橫向下傳神闕穴,故名橫戶。

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風也。小目,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以微弱的風氣向上傳輸。

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腹下皆為丹田,故名。

任脈、衝脈之會:本穴氣血不光有任脈上行的水濕之氣,亦有衝脈外散的水濕之氣,故為任脈、衝脈之會。

神闕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

【解剖】在臍窩正中,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溫陽救逆,利水固脫。

【主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痢,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刺灸法】禁刺;可灸。

穴位詳解

神闕穴就在我們的肚臍眼上,大家知道,這裏是連接臍帶的地方。胎兒在母體的時候,就靠臍帶供給營養,就好像瓜蒂一樣,是吸取營養的唯一途徑。所以也稱為命蒂,就是生命結蒂之處,非常重要。

神是指元神,雖然剪斷了臍帶,失去了和先天聯係的紐帶,但這裏的元氣並沒有完全喪失。神闕穴的內部緊接大小腸。大腸是傳導之官,也就是排出廢物的地方;小腸是受盛之官,也就是吸收營養的地方,這樣一正一反的兩個過程,古人稱之為化,“兩腸俱關於化,即大而化之謂神也。”

那麼神闕,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闕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誌,都是不可小覷的五髒神。我們知道,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

水分

【穴位一找準】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通調水道,理氣止痛。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翻胃,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開也。該穴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質神闕穴傳來的冷降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與該穴同。

下脘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主治】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穀不化,腸鳴,泄瀉,痞塊,虛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在人體的腹部,肚臍上方5寸、4寸、2寸的地方有三個穴,分別叫作上、中、下脘。上、中、下是依據位置的高低來分的,就好像桃園結義排名是按三兄弟的年齡似的。最重要的是這個“脘”字,脘指的是胃,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太倉是什麼呢?太倉是官名,古時候有太倉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糧食的官。

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也將其命名為倉廩之官,也就是人體的後廚房。上、中、下脘,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於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管,是食物進入胃的通道。上脘穴在這個位置,對於人們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對於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現代研究也發現,刺激中脘穴之後,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腸連接的轉彎處。胃雖然是消化器官,但它隻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們榨果汁,先要用刀將水果切成大塊,再放到攪拌機當中。胃就相當於這把刀,隻做一部分簡單的工作,真正的消化過程是在小腸中完成的。下脘穴位於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於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於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症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建裏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利水。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食欲不振,腸中切痛,水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建,建設也。裏,與表相對,此指肚腹內部也。該穴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注入肚腹內部。本穴物質為中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注入體內的經水有降低體內溫壓的作用,故名建裏。

中脘

【穴位一找準】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健脾和胃,通降腑氣。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髒躁,癲癇,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中脘:中,指本穴相對於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該穴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於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上脘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穴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和胃降逆,化痰寧神。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黃疸,泄利,虛勞吐血,咳嗽痰多,癲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該穴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聚集本穴後再循任脈下行,經水由此進入任脈的巨空腔,故名。上管名意與上脘同。

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於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足陽明二經的冷降水液,故為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巨闕

【穴位一找準】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深層有第七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功效】安神寧心,寬胸止痛。

【主治】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脹,驚悸,咳嗽,黃疸,蛔蟲痛,屍厥,健忘,胃痙攣,膈肌痙攣,心絞痛,支氣管炎,癔病,胸膜炎,癲癇。

【刺灸法】直刺0.5~0.6寸,向下斜刺;可灸。

穴位詳解

人體上的巨闕穴所在的胸骨,外形也像一柄寶劍。巨闕穴就在骨頭的頂端,胸骨劍突大凹陷的下麵,裏麵是腹膜,上麵是膈肌。這裏是胸腹交關的地方,前麵說過,胸腔是天,腹腔是地。所以,這裏也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天地之氣交換的關隘。而且,這個地方地勢十分險要,食管和動靜脈都在這裏通行,是人體的君主——心的宮城,是至尊之門,凜然不可冒犯。

巨闕穴最大的作用就是治療口腔潰瘍。在臨床上,口腔潰瘍大多是由於心火旺盛造成的。中醫說舌為心之苗,當心火旺盛時,當然會在口腔內和舌頭上有所反映。這時候巨闕自然會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巨大的使命,每天在巨闕上按摩3~5分鍾,堅持兩三天就可以將這股邪火驅逐出去,還身體安然康泰的局麵。

鳩尾

【穴位一找準】人體鳩尾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為肝髒;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效】安心寧神,寬胸定喘。

【主治】心痛,心悸,心煩,癲癇,驚狂,胸中滿痛,咳嗽氣喘,嘔吐,呃逆,反胃,胃痛。

【刺灸法】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鳩者,鳥之一種,其習性特征與鵑相近,鳩與鵑最大的不同之處即是不自營巢,而是在其他同類鳥巢內下蛋並由他鳥代為孵化。尾者餘也,指鳩鳥餘下之物。鳩尾,意指任脈熱散的天部之氣在此會合。本穴物質為任脈熱散於天部的浮遊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此氣如同鳩鳥之餘物一般,故名鳩尾。

尾翳穴:尾,餘也。翳,羽毛做的華蓋也。尾翳,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浮遊之氣。理同鳩尾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