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日常生活和工作裏的經絡穴位養生(2 / 2)

11.氣街——指經絡之氣通行的路徑。此處之氣街,是指氣衝部,當股動脈搏動處。

12.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部。

13.髀關——髀音俾。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

14.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故名。

15.足跗——即足背。

16.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外間指它的外側趾縫。

譯文: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麵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中脘),絡於脾。

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衝穴)。

胃經的常見症狀

胃的生理功能主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以降為和。胃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受納腐熟功能失常,胃氣上逆。常見的症候有胃脘痛、嘔吐、噯氣,呃逆、反酸等。

胃的症狀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胃陰虛證: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熱病後期陰液未複,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誌不遂,氣鬱化火導致胃陰虧虛所表現的證候。症見胃脘隱痛,饑不欲食,口燥咽幹,大便幹結,或脘痞不舒,或幹嘔呃逆,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益胃,如陰虛型之胃痛,可在中脘、足三裏、三陰交、太溪等穴上按揉,一指禪推。

食滯胃脘證:多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脾胃素弱,運化失健等因素引起胃的受納腐熟失司,食滯不化所表現的證候。症見胃脘脹悶,甚則疼痛,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吐後脹痛得減,或矢氣便溏,瀉下物酸腐臭穢,舌苔厚膩,脈滑。治宜消食導滯,可用中脘、足三裏、建裏、裏內庭、下脘、天樞等穴處按揉,順時針方向摩腹。

胃寒證:多由腹部受涼,過食生冷,或勞倦傷中,複感寒邪所致的陰寒凝滯胃腑所表現的症候。症見胃脘疼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拘急劇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口淡不渴;或伴神疲乏力,或伴胃脘部水聲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脈遲弦。治宜溫中散寒,如用輕柔的揉、按法在中脘、氣海、關元、足三裏等穴處治療。

胃熱證:多因平素嗜食辛辣肥膩,化熱生火,或情誌不遂、氣鬱化人,或熱邪內犯等導致胃中火熱熾盛所表現的證候。症見胃脘的痛,吞酸嘈雜,或喜渴冷飲,消穀善饑,或牙齦腫痛潰爛,口臭。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泄胃熱,可在中脘、內庭、內關、足三裏等穴上用較重的點。按法治療。對於以上胃部症狀,壓胃經是極好的治療措施。在此,我們順便介紹一下壓胃經的方法:

從兩大腿正麵(中心線)根部開始,自上而下慢慢按順序指壓至足麵,再反向壓回大腿根部,如此反複。每天1~2次,每次壓2~3分鍾。指壓時要稍用些力量,操作者可以自己感覺力度足夠並且不會造成傷害即可(如果壓上去很痛,說明胃有問題,要堅持壓)。如果覺得壓著累,也可以用敲。雖然胃經遠不止這麼一段,但僅壓這一段已經足夠,並且容易操作便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