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膀胱經的養生(1 / 1)

第五章膀胱經的養生

膀胱經為人體的總排毒通路,它無時不在為人體排除邪毒,而其他排毒通路皆是局部分段進行,且最後也要並歸膀胱經。所以欲驅體內之毒,膀胱經必須暢通無阻。

足太陽膀胱經,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經脈循行起於目內眥(睛明),上額交會於巔頂(百會,屬督脈);巔頂部支脈:從頭頂到顳頦部;巔頂部直行的脈:從頭頂入裏聯絡於腦,回出分開下行項後,沿著肩胛部內側,挾著脊柱,到達腰部,從脊旁肌肉進入體腔,聯絡腎髒,屬於膀胱;腰部的支脈:向下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後項的支脈:通過肩胛內緣直下,經過臀部(環跳,屬足少陽膽經)下行,沿著大腿後外側,與腰部下來的支脈會合於膕窩中。從此向下,通過腓腸肌,出於外跟的後麵,沿著第五蹠骨粗隆,至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經相接。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髆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1.交巔——“交”者,交會之意;“巔”者,乃指頭頂正中高點,當百會穴處。

2.項——後頸部。

3.肩膀——指肩胛區。

4.挾骨——指挾行脊柱兩旁。

5.膂——指脊兩旁的肌肉。

6.髀樞——當股骨大轉子部,環跳穴所在。

7.外踝——腓骨下端的突出處。

8.京骨——足外側小趾本節後突出的半圓骨。

譯文: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晴明),上行額部(攢竹、眉衝、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於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穀、浮白、頭竅陰、完骨)。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複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著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腧、厥陰腧、心腧、督腧、膈腧),到達腰中(肝腧、膽腧、脾腧、胃腧、三焦腧、腎腧),進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氣海腧、大腸腧、關元腧、小腸腧、膀胱腧、中膂腧、白環腧)。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腧、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誌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郤、委陽),會合於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蹠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穀、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膀胱經的常見症狀

本經腧穴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以及神誌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腧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髒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如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其病理變化主要為膀胱氣化失司,膀胱病常見症狀是尿頻、尿急、尿痛、尿閉,或遺尿,小便不利、小便失禁等。

膀胱的症狀主要是膀胱濕熱證:多因感受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濕熱內生,下注於膀胱,致濕熱蘊結膀胱所表現的症候。症見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液短少黃赤,小腹脹決,或伴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舌紅苔黃膩,脈數。治宜清熱法濕,利尿通淋,可在中極、膀胱腧、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上用輕重的手法按、揉、點、摩,橫擦骶部八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