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膽經的養生(1 / 1)

第七章膽經的養生

膽經即足少陽膽經之簡稱。中醫有“少陽為樞”的說法,足少陽膽經循行於人體頭、身側麵,如同掌管門戶開合的轉軸,為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能夠調節各髒腑功能,為十二經脈係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經常出現唉聲歎氣、口苦等感覺,就需要注意膽經的保健了。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肋脅裏,出氣衝,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1.頭角——當額結節部。

2.下加頰車——指經脈向下覆蓋於頰車穴部。

3.毛際——指恥骨部陰毛處。

4.髀厭——即髀樞,相當於環跳穴部。

5.髀陽——指大腿的外側。

6.外輔骨——指腓骨。

7.絕骨——指腓骨的下段低凹處。

8.大指歧骨——指第一、二蹠骨而言。

9.三毛——足趾背短毛。

譯文:

膽經起於眼外角(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下行至耳後(風池穴),然後由頸部側麵,經肩部,進入鎖骨上窩。直行脈從鎖骨上窩走到腋下,沿胸腹側麵,在髖關節與眼外角支脈會合,然後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經外踝前麵,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側端(竅陰穴)。

膽經有三條分支;一支從耳(風池穴)穿過耳中,經耳前到眼外角;一支從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於目眶下,下經頰車和頸部進入鎖骨上窩,繼續下行胸中,穿過膈肌,絡肝屬膽,沿著脅肋內到恥骨上緣陰毛邊際處(氣衝穴),橫入髖關節(環跳穴);一支從足背(臨泣穴)分出,沿第一、二蹠骨間到大拇指爪甲後(大敦穴),交於足厥陰肝經。

膽經的常見症狀

膽附於肝,主要的生理功能是貯藏排泄膽汁,助消化,並與情誌活動有關。膽病的病理變化多為疏泄失司。常見的症狀如口苦口幹、發黃、少寐易驚,煩躁易怒,胸悶嘔惡等。

膽的症狀有如下情況:

膽虛證:多因素體虛弱,心肝膽怯所致。症見頭暈欲嘔,易驚少寐,視物模糊,苔薄滑,脈弦細。治宜調補肝膽,可配用膽腧。丘墟、肝腧,太衝等穴揉按。

膽實證:目眩耳聾,頭暈胸滿,脅痛口苦,嘔吐苦水,易怒煩躁,少寐夢多;或寒熱往來,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膽泄熱,可在行間、俠溪、太衝、丘墟、陽陵泉等穴上點、揉、按。

敲膽經是要敲兩條腿,但一條腿一條腿敲還是兩條腿一起敲隨便你。敲膽經隻是敲得大腿外側的膽經筋有點熱乎乎,就能刺激膽汁的分泌,並不要求很正確的穴位,當然有的先生女士對針灸穴位比較了解,力求到位,那很好,但對一些對針灸穴位不太了解的人就無需苛求,隻要敲就有作用,既不在乎穴位正確與否,也不在乎是否完全沿著經絡線路,這要基本上是在大腿外側膽經的通道上就一定不會白敲。也不需要敲到小腿上,一是操作不方便,二是小腿上膽經與胃經的位置太近,用敲的方法要完全分開是不是有難度。希望所有願意用這個方法來養生保健的人輕輕鬆鬆就得到健康。

敲膽經不需要很大力,不要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一般力度是敲不出瘀青的,如果分量不重就敲出瘀青來了,那是人體本身的凝血因子不足,需要補充膠汁類的食物,中國人有個補品叫阿膠,就有利於人體的凝血因子,其實阿膠的主要成分是驢皮,如果平時有進食豬皮、雞皮等,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如果瘀青是因為敲得太重而造成的,那就輕一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