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是一個可憐的人,一個本來應該在自己母親的懷抱裏享受天倫之樂的孩子被欲望推到了一個冰冷莫測的深潭裏,如果他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大清朝的話,也許大清朝不會變成這個樣子,可惜的是,他隻是個傀儡而已。這個他並不奢望的皇位留給他的隻是無盡的屈辱而已,無論是慈禧給他的,還是外國列強給他的。這個苦命的天子隻能以一聲歎息結束自己的生命。
光緒帝即位內幕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病逝,同治帝的後妃們也沒有為他生下一兒半女,這個時候,由誰繼承大統成了一個最迫切的問題。當時的同治皇後已經懷孕,馬上就要生產,但慈禧借口國不能一日無君而急於立定新君,而且,她還駁斥要求立皇後將來生的孩子為嗣的主張說皇帝身體不好,又因病去世,皇後生的孩子身體肯定也不好,不適合立為新君,應該選擇其他的宗室子弟為新君。
既然太後發了這個話了,那麼大臣們就開始商討到底選擇誰家的孩子為新君比較好。同治皇帝是載字輩的,按理,他下一代皇帝應該也是他的下一輩的,就是溥字輩的宗室子弟。於是,兩宮太後就和恭親王、醇親王、貝勒載治以及軍機大臣文祥等商討此事。大家其實心裏都知道慈禧肯定已經有了人選了,如果說了不合她意的話,肯定要招來禍患,於是都沉默不語。隻有文祥,倚仗自己是三朝元老,又不是宗室中人,便大膽的出來說:應該立溥字輩的宗室子弟為嗣,其中最為合適的是奕緯的孫子溥倫。奕聽了他的話,馬上表示反對,慈禧也趕緊抓住機會說:溥字輩中沒有合適的人,醇親王的次子載湉現年4歲,既是宗親,年紀又合適,由他來繼承大統最為合適。一聽慈禧的這句話,醇親王如雷轟頂,痛哭流涕,昏倒在地,而諸位大臣們則是麵麵相覷,無言以對。此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其實,慈禧之所以非要選擇載湉為嗣,有她自己的想法。首先,如果立溥字輩的為嗣的話,她就變成了太皇太後,就不能再繼續把持朝政了,這是慈禧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再者,如果立一個載字輩的年紀大的皇帝的話,她也就不方便垂簾聽政了。所以,她想方設法也要立一個與同治同一輩的而且年紀很小的為新君。這樣,光緒帝就由一個親王的兒子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清代怎樣選擇皇後
清朝入主中原後的十位皇帝中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是當了皇帝後舉行大婚,同時冊立皇後的。清代選後用鑲玉如意,選妃用繡花荷包。有很多時候,皇後並不是皇帝選出來的,而是由太後選的,比如順治的皇後,就是孝莊太後的侄女,但順治帝並不喜歡她,卻又不得不聽從母親的話,所以後來才發生了廢後的事情;還有光緒帝選後,也是慈禧決定的,光緒帝喜歡珍妃,想立她為後,可是慈禧卻定了她的弟弟的女兒,就是隆裕太後。所以,皇帝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坐享齊人之福的,他們的婚姻生活有的也並不如意。
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劉銘傳,道光十六年出生於安徽肥西縣劉老圩一個世代耕織務農的農家。早年追隨李鴻章、曾國藩,是鎮壓太平軍和撚軍的主力大將。和李鴻章、曾國藩手下的很多大將一樣,劉銘傳不久也開始在政治上出人頭地,在同治四年,他被授任為直隸總督。一時間很受清廷的重用。
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首先侵略越南北方,後又派海軍艦隊侵入中國東南沿海,進一步企圖占領台灣,迫使清政府屈服。當年的四月,清政府急召劉銘傳入京,授以巡撫銜督辦台灣事務,籌備抗法。劉銘傳領命後,上了一道《海防十策》的奏折,希望能用這個來作為自己籌備台灣抗法的基本策略,光緒帝看後很是認可,於是,他領命赴台。
光緒十年八月初,四艘法艦開始猛烈攻擊基隆,在劉銘傳的正確指揮下,中國軍隊首戰告捷,軍威大振。十月初,法艦分兩路猛攻台灣基隆和淡水。劉銘傳與法軍展開了激烈的陣地戰,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雙方打成了平局,互相僵持不下。光緒十一年三月下旬,法軍在鎮南關、諒山大戰中大敗,中法停戰,不久進退兩難的法軍從台灣退出。劉銘傳領導的抗法保台戰鬥,取得最後勝利。
光緒十一年十月,台灣建省,劉銘傳任台灣巡撫。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了日本。劉銘傳悲憤至極,身心交瘁,臥床不起,於次年的年初病逝。
清朝怎樣選秀女
在紫禁城中,有一群身份特殊的女子,她們就是“秀女”。這些女子都是經過嚴格挑選入宮,以“備內廷主位,或為皇子、皇孫拴婚,或為親郡王及親郡王之子指婚”的後備人選。這些秀女必須在出身、年齡、身體三方麵符合條件才能成為候選的對象。在清朝前期,秀女大多在滿蒙貴族中選,後來被編入八旗的其他民族也被列在入選之列。這些秀女的家庭出身大多是“滿洲、蒙古護軍、領估以上,漢軍筆帖士、驍騎校以上”。應選秀女的年齡規定在14到16歲之間。在以上這些條件都成立的基礎上,應選秀女還應該身體健康。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後,工業化發展十分迅速,但因為國內資源匱乏,就把眼光放到了鄰近的朝鮮和中國身上。
1894年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要求清政府出兵幫助鎮壓,而日本也正好誘惑清政府出兵,好為自己侵略朝鮮製造借口。在日本的這個本意下,無論清政府怎麼做,他們都是不會輕易罷休的。於是,在當年的7月25日,日本在豐島附近對中國運兵船和護航艦發動了突然襲擊。8月1日,清政府正式宣布對日宣戰。
9月15日,平壤之戰爆發,清軍總指揮貪生怕死,下令停止抵抗,清軍全線撤退回國。日軍占領了朝鮮全境。9月17日,爆發了黃海之戰,這是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丁汝昌在護送援軍返航的途中,與日本艦隊遭遇,丁汝昌下令各艦迎戰。戰鬥中,丁汝昌負傷,由定遠號管帶劉步蟾代替督戰。致遠號中炮後船身傾斜,當彈藥用盡時,管帶鄧世昌下令向敵艦吉野號撞去,不幸中魚雷沉沒,全艦官兵死難。經遠號中炮起火,管帶林永升和全艦官兵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與艦同沉。日本取得了黃海海域的製海權。
隨著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向日本乞降的行動。1895年2月11日,清政府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求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以及外務大臣在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簽訂後,國內一片嘩然,全國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鬥爭。但無論國人再怎麼反對,條約還是簽訂了。《馬關條約》是西方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加速了中國向半殖民地邁進的速度。
秀女的出路如何
在清代,被選中的秀女有一部分來充實後宮,這些女子一般會被封為級別最低的答應,以後如果得到恩寵會逐步晉封,如果得不到恩寵的話,就會這樣一輩子孤老終生。如果皇帝即位時年齡幼小,未來的皇後也會在秀女中挑選,由皇太後決定。秀女中的另外一部分人許配給皇子皇孫等,許配給皇子的叫拴婚,許配給皇孫的叫指婚,還有一些秀女許配給近支宗親。
珍妃之死
珍妃是光緒帝的愛妃,十分受光緒帝的寵愛。在八國聯軍打進北京的時候,慈禧命人把她推入了井裏,這個名噪一時的珍妃就這樣香消玉殞了。慈禧為什麼要在西逃前害死珍妃呢?
在光緒帝選後的時候,其實他是比較中意珍妃的,但因為慈禧的一聲令喝,光緒才立了慈禧的侄女為後,而選了珍妃和她的姐姐為妃子。所以,在光緒帝選妃的時候,慈禧就對這個珍妃有了成見。這個珍妃天真活潑、聰明伶俐,很得光緒帝的喜愛。而慈禧的侄女卻其貌不揚,而且沒有什麼才德,是慈禧強塞給光緒的,所以光緒對她很是冷淡,這就更加深了慈禧對珍妃的恨意。
光緒二十四年,光緒帝接受康有為為首的改良派的變法主張,開始推行新政。珍妃積極支持光緒,是光緒變法的最有力的支持者。而光緒的變法主張本來就不對慈禧的心意,慈禧對珍妃自然也是十分不喜歡了。就在這年的九月,慈禧發動政變,捕殺了參與維新的有關人員,同時把光緒皇帝囚禁在瀛台,而珍妃也同時被囚禁在了冷宮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