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帶光緒及皇後等一幹人離開北京到西安避難。在走之前,把珍妃推進了井裏。此時的珍妃剛剛25歲。
珍妃是投井而死的是沒有錯的,但現在有一種說法說珍妃是自己投井死的。當時,慈禧要西逃,不能帶走珍妃,珍妃知道如果自己留在宮裏,八國聯軍打進來後,自己身為皇帝的妃子肯定是要受辱的,那麼這時候,她就隻能一死了,“生是皇家的人,死是皇家的鬼”。珍妃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皇帝大婚是怎樣完成的
皇帝大婚的步驟與形式和民間的有一些類似,主要分如下步驟:首先是納彩禮,皇太後與近支王公選定皇後人選後,皇室要向皇後娘家送訂婚彩禮,這一步驟就叫“納彩”,在這個階段必須同時封後;然後是大征禮,皇室準備大婚禮物,派使臣送到皇後家,就是大征禮;再之後就是冊立奉迎禮,舉行之前的一日,皇帝遣官到天壇、地壇、太廟,告祀天、地、祖宗。當日,宮內布置一新,皇帝去往皇後娘家迎接皇後入宮;最後就是合巹禮,這一個步驟跟民間的新人入洞房一樣。所有的步驟完成後,大婚才告結束。
殺身成仁六君子
在光緒帝時期,發生了一次著名的政變,就是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捕殺了參與變法的六個人。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個人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死,史稱“戊戌六君子”。
譚嗣同,湖南瀏陽人,湖北巡撫譚繼洵的兒子。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譚嗣同認識到隻有變法才能改變中國現在的麵貌,於是便同唐才常等在湖南瀏陽籌建算學館,創辦新學,並撰文提出變法主張。後來,譚嗣同離開了家鄉,到北方去遊學,結交了很多熱心維新的人士,並結識了維新的砥柱梁啟超。1897年,譚嗣同回到家鄉和梁啟超等人一起在湖南長沙籌辦時務學堂,並擔任《湘報》的主編,積極宣傳變法主張。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下詔變法,譚嗣同被人舉薦入京幫助光緒推行新政。
林旭,福建侯官人,“公車上書”後,他多次拜見康有為,希望能夠收自己為弟子。一次,康有為讓他幫忙把福建士子名流組織起來,在北京成立了閩學會,為維新變法奔走呼號,他竟然一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件事。1898年4月,保國會成立,他為倡始人之一,並任董事。
楊銳,四川綿竹人,維新人士,參加強學會、保國會,倡立蜀學會,光緒帝實行維新變法後,楊銳出任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
楊深秀,山西聞喜縣人,維新派代表人物,他積極支持光緒變法,提出:“時勢危迫,不革舊無以圖新,不變法無以圖存。”
劉光第,四川富順縣趙化鎮人。1898年,劉光第、楊銳等人在京創辦“蜀學會”,以“講新學,開風氣,為近今自強之策”為宗旨,定期聚會,縱談國事,鼓吹變法。
康廣仁,廣東南海人。康有為的弟弟,1898年在北京參與新政,幫助康有為擬寫新政奏稿,奔走不遺餘力。
皇宮中的女仆等級
清朝宮中的女仆,按照工作性質的不同,有很多名目,具體有宮女、家下女子、使女、媽媽裏、嬤嬤、姥姥等。宮女是後妃使用的年輕女仆;住在宮中的皇室成員的福晉們的女仆稱家下女子或使女;媽媽裏主要從事一些粗使活計,她們是年齡在40到50歲之間,是沒有牽掛沒有子女的孀婦;嬤嬤是宮中的乳母,她們都是20多歲,身體健康,剛生完孩子的婦女;姥姥是年老資深女仆的稱呼,她們是宮中地位比較高的女仆,主管後妃們的生育諸事。
兩代帝師翁同龢
翁同,清末政治家、書法家、藏書家,江蘇常熟人,鹹豐朝被任命為同治的老師,教了同治帝九年。同治帝病逝後,光緒即位,慈禧又命翁同到毓慶宮當了光緒的老師。這樣,這個大學士就成了兩代帝王的老師。
翁同因為父親的鋪墊,他在官場的發展可謂是一帆風順。狀元及第的第三年,他就被任命為陝西學政。去了陝西後,他因為水土不服,腳趾開始化膿,於是他向鹹豐奏請開缺。而鹹豐帝也念他的父親身邊沒有一個兒子,便恩準翁同和回京。回京後,翁同先後擔任詹事府詹事、中允。到光緒四年,他擔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後又任刑部右侍郎,轟動一時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就是由翁同發現其中的很多疑點,進而兩次向慈禧陳奏後,才使楊乃武、葛畢氏得以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翁同認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了,需要尋找新的方法富強國家,其後,他認識了康有為,遂萌生了變法的念頭。於是,他在給光緒帝授課的時候,便開始給光緒介紹《日本變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變政記》等書。當光緒毅然實施改革時,翁同輔佐光緒草擬變法諭旨,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但是,變法遭到了慈禧的打擊,慈禧迫使光緒下詔貶黜翁同開缺回籍。戊戌政變後,又將其革職,永不敘用。光緒和慈禧都去世溥儀即位後,溥儀的父親為翁同平反,“翁同著加恩開複原官”,後又追諡“文恭”。
清代宮女的待遇
清代宮廷內給入宮的宮女一定的生活待遇,飯食每日有“豬肉一斤,白老米七合五勺,黑鹽三錢,隨時鮮菜十二兩”。穿戴每年每人給雲緞一匹,春綢一匹,宮綢一匹,紗一匹,紡絲一匹,杭細一匹,棉花二斤。還有銀子六兩。除月銀外,還可以經常因工作好或逢年過節得到一些賞銀。對那些年老資深或有特殊貢獻的女仆們,更有額外的恩惠。
義和團運動
義和團運動是1900年發生在中國北方的一次以農民為主體的大規模反帝愛國運動。在晚清時期,自從鴉片戰爭爆發後,各帝國主義知道了中國的軟弱和可欺,紛紛把自己的鐵蹄踏到了中國的土地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及甲午中日戰爭後,又有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事情,麵對國破家亡,很多愛國的中國青年加入了反抗帝國主義的熱潮中。義和團運動就是在這個時候發展起來的。
義和團運動首先是從山東興起的。1899年,義和團的首領朱紅燈率領義和拳在山東西部和西北部進行反洋教鬥爭,深受帝國主義壓迫的附近各縣的窮人們紛紛響應。其後,迅速發展到直隸(今河北)、河南、山西、內蒙古、東三省等地。
義和團的主要參與者都是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是最底層的普通老百姓。最初,他們組合在一起是為了“反清複明”,後來,在嚴重的民族危機麵前,義和團把鬥爭的矛頭直指帝國主義,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
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的部隊從天津向北京進攻。侵略軍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以及愛國官兵的阻擊,於26日敗退回天津“租界”。但是,另一批侵略軍卻在6月17日攻占了大沽炮台,然後大舉向天津進犯。後來天津雖然失陷,但義和團在天津與侵略者進行的英勇戰鬥也給了侵略者沉重的打擊。
就在義和團奮勇和帝國主義的軍隊戰鬥的時候,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卻在想著怎麼打壓他們,清政府采取假宣戰,真投降的欺騙手法,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義和團運動,一時間,義和團陷入了內外夾攻的境地。
1901年9月,慈禧為了維持清政府的統治,命令奕、李鴻章不惜一切代價求和。是年,清政府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十一國的代表,簽訂了屈辱的《辛醜條約》,讓中國徹底淪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而堅持“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則在國內外敵人的夾擊下遭到了失敗。
典禮中王公大臣的拜位是怎樣排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