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宮中的典禮多之又多,在這些典禮中,王公大臣們的拜位是很有講究的。具體的位置是:王公在丹陛(即太和殿的三層月台)上,以親王為一班,郡王為一班,貝勒貝子為一班,入八分公為一班。分左右兩翼,左翼在東,右翼在西,麵北而立。文武百官的拜位在丹墀(即月台下禦路兩旁)內,八旗官員,各按旗屬分為東西兩班,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在東,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在西,各以品級為序。部院官,也分東西兩班。
光緒帝的抑鬱人生
光緒帝是慈禧的妹妹的兒子,也是醇親王的次子,本來他是不可能繼承皇位的,但因為同治帝無後,而慈禧又一心想要把持朝政,所以就把這個怎麼也輪不到他頭上的光緒扶上了寶座。但是,這個幸運的孩子在當上了皇帝後卻又變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光緒帝在登上皇位的時候,是慈禧一手把他扶上寶座的,所以,這個傀儡皇帝一生都要受製於這個跋扈的皇太後。在4歲的時候,可憐的小光緒就成了慈禧用來滿足自己私欲的工具,離開了自己的母親來到了這個冰冷的、他並不熟悉的皇宮。他雖然叫慈禧親爸爸,但慈禧卻並沒有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看待,而是事事處處對他轄製。
按照清朝的祖製,皇帝大婚後就要親政了,眼看著光緒的年齡越來越大,慈禧也不得不考慮他大婚的事情了,但是,慈禧又不願意把政權交出來,那怎麼辦呢?慈禧想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自己弟弟的女兒葉赫那拉氏許給光緒為皇後,這樣自己還可以繼續把持朝政。就這樣,慈禧強迫光緒娶了自己的外甥女為皇後,而不允許光緒選擇自己喜歡的珍妃為皇後。可憐的光緒連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以後他隻能守著那個容貌醜陋的葉赫那拉氏了。
光緒比較喜歡珍妃,可是他的珍妃卻不得老佛爺的歡心,慈禧千方百計破壞光緒和珍妃的感情,更是不允許他們兩個人見麵。後來,慈禧還把珍妃賜死了。這讓光緒帝痛不欲生,他連自己喜歡的女人都保護不了,他怎麼還能稱得上是個皇帝呢?
光緒帝大婚後,慈禧表麵上表示歸政於光緒,實際上則是派人監視光緒,導致光緒什麼事情都不能放開手腳去幹。光緒二十四年,在珍妃的支持下,光緒宣布要變法,這當然不得老佛爺的喜歡,慈禧在百天後就把參與變法的六君子處死了,同時也把這個親政跟沒親政沒什麼區別的傀儡皇帝囚禁到瀛台去了。此後,光緒再也沒能從這裏走出去,直到去世。
神秘的紫禁城警衛
紫禁城裏戒備非常森嚴,但宮禁機構到底有哪些,知道的人恐怕很少。紫禁城的警衛主要有郎衛、兵衛等。“郎衛”,即皇帝的近身警衛,主要是滿、蒙八旗中選拔的精銳人員。充當領侍衛內大臣或禦前大臣的都是皇帝親自選拔的。禦前侍衛是皇帝的貼身警衛,共有官兵約六百人。另外還有藍翎侍衛、宗室侍衛數百人,以及從滿、蒙上三旗中挑選出來的侍衛親軍一千四百餘人。“兵衛”是皇帝的衛戍部隊,包括護軍營、前鋒營、驍騎營、步軍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等,負責皇帝的宿衛、清蹕以及宮禁的傳籌和禁門的啟閉等事。
光緒死因疑案
1908年,時間已經翻到了20世紀,國際上的局勢日新月異,而我們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還處在封建的帝王時代。就在這一年,支撐大清朝的兩個重要人物相繼去世了,光緒帝在前一天,慈禧在後一天,關於這兩個人的死。對於這個巧合,直到現在,人們也是眾說紛紜。那麼,光緒帝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關於光緒帝的死,曆來就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慈禧太後病重,她為了不讓光緒在自己死後重掌朝政,便派人去看光緒的情況,發現光緒帝神色正常,便派人下毒毒死了光緒帝,而且一定要光緒死在自己的前麵。這種說法在徐珂的《清稗類鈔》有記錄。而慈禧身邊的女官德齡則認為慈禧派的人就是李蓮英,在她的著名紀實作品《瀛台泣血記》中,她就記錄了這件事:萬惡的李蓮英眼看太後命不久矣,心想自己的靠山馬上就要倒了,便暗自著急起來,而自己一向和光緒帝關係不好,如果慈禧死後光緒帝掌政,那還能有自己的好嗎?於是,他就一不做二不休,下毒毒死了光緒。
第二種說法是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記載的,說光緒是被袁世凱下藥毒死的。袁世凱知道慈禧來日無多,他在戊戌變法時出賣了光緒,他怕如果慈禧死了,光緒掌政的話對自己不利,於是先下手為強,毒死了光緒。
第三種說法是說光緒帝是正常病死的。在光緒脈案中記載,光緒是患多種疾病,消耗體力,最後體力不支而最終去世的。
這三種說法中,最後一個是最為可信的。從光緒的脈案中可以看出,光緒帝從小身體就比較弱,經常得病,而且他有遺精的毛病,長達二十年的病史。當然,他的身體之所以這麼差,跟他的鬱鬱不得誌也分不開吧。
光緒帝的後妃們
光緒皇帝隻有一後兩妃,皇後就是慈禧親弟弟的女兒葉赫那拉氏,是慈禧硬塞給光緒的,光緒很不喜歡她。兩位妃子是姐妹倆,就是珍妃和瑾妃姐妹。珍妃是光緒帝比較寵愛的妃子,是真正能和光緒心心相印的人,而瑾妃隻是一個犧牲品而已,但她活得卻比這些人都長,在宣統朝,她被溥儀尊為瑾貴妃,1928年她才去世,終年51歲。
成也葉赫敗也葉赫的傳說
在清朝的野史上,一直流傳有“成也葉赫敗也葉赫”的說法,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裏也講過這個故事,說的是努爾哈赤修堂子挖出一個碑,上頭有幾個字:“滅建州者葉赫”,大家也都信以為真,再加上清朝後來果然就滅在葉赫手裏頭,慈禧太後是葉赫那拉氏,那個隆裕皇後也是葉赫那拉氏。這種種的巧合就讓大家對這個事更加相信了。其實,我們從正史中是看不到這件事的記載的,無論是滿文、漢文還是朝鮮文的記載都沒有這件事情。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修堂子並沒有挖出刻有字的石碑,而後來慈禧太後是葉赫那拉氏,光緒的皇後也是葉赫那拉氏,隻是一種曆史的巧合。
雖然說並沒有葉赫滅愛新覺羅一說,但是,葉赫族和愛新覺羅族的仇恨卻是確實存在的。早在元末明初的時候,葉赫部族就曾和來犯的愛新覺羅族進行了一場戰爭。戰爭的結果是葉赫部族大敗愛新覺羅族,自此後,葉赫那拉氏成為當時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但是,到了明末,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之間再度爆發了大戰,這次大戰就是努爾哈赤領導的。在這次的大戰中,葉赫那拉族不敵努爾哈赤的強兵銳將,敗給了愛新覺羅的建州女真,從此草原上的形勢驟變,草原的主人不再是葉赫族人了,就連日後入主中原的天子都變成了愛新覺羅氏。從此建州女真與葉赫結下不共戴天之仇。
但是這種仇恨並沒有演化到我們所認知的那種地步,現在我們知道慈禧太後和隆裕皇後都是葉赫族人,而且太祖努爾哈赤也曾娶過葉赫的皇後。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是葉赫部貝勒揚佳努的愛女,稱孟古格格,14歲的時候嫁給了努爾哈赤。她是一個非常賢淑聰敏的姑娘,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隻可惜的是,她在29歲的時候就撒手人寰。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所謂成也葉赫敗也葉赫的說法是根本沒有依據的。努爾哈赤是清朝的開國明君,而且他娶葉赫人的時候正是雙方交戰的時候,如果真的有所謂的成也葉赫敗也葉赫的說法的話,努爾哈赤怎麼會輕易地就娶了葉赫族人呢?至於清朝確實毀於慈禧手裏的事實,隻是一個巧合而已。
近親結婚的帝後們
在清代二十七位皇後中,有三位皇後是她們丈夫的表姐妹,也是皇太後的親侄女。這三位皇後分別是順治帝的第一位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她同時還是孝莊太後的親侄女;還有一位是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後佟佳氏,她是康熙生母的弟弟的女兒;最後一位是光緒帝的皇後葉赫那拉氏,她是慈禧太後弟弟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