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性思維

有這樣一個笑話:

一群遊客到一個類人猿遺址參觀,他們向遺址博物館年輕漂亮的女解說員詢問該類人猿的年齡。

她回答:“迄今已高達60萬零1歲。”

遊客很詫異:“你怎麼知道得如此準確?”

她得意地說:“因為我去年剛到這裏工作時,博物館館長對我說,類人猿的年齡是60萬歲。”

這個笑話嘲諷了一種簡單的線性思維模式,也就是思考問題時直來直去,不懂得動腦子。事實上,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複雜的,簡單的線性思維會讓人忽視假象背後的真實。

線性思維經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上。媒體往往根據線性思維的慣性,依據當時事實表象進行簡單化的片麵報道,或強調誇大某個數字,或突出多種變化中的一個,從而誤導讀者。

而某些新聞評論家在對未來變化和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時也往往喜歡把媒體上有關這項發展變化的點點滴滴新聞信息相加在一塊,然後分析評估,從中找出事物變化的趨勢,並作出自己的預測。這種根據新聞事件的累加作出的線性預測,疏忽了不同發展趨勢、變化的相互作用,忽視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因此,這種預測常常會“見木不見林”。比如,沒有一家美國媒體會預見到“9·11”事件;再如,在財經報道中,經濟的運行常常是非線性的發展,對互聯網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測,就讓很多媒體以及專家學者難以定論。

但是,經濟學家和記者們卻常常在報紙和電視上試圖精確預測經濟的未來發展,比如,談話節目、股市分析節目、財經報道欄目等等。媒體作這種精確的預測,是想滿足觀眾的期望,可是事件最終的變化往往否定了評論家們的展望和預測。因此,當我們評論剛剛在報紙或電視上看到的新聞報道時,不妨用混沌理論或複雜性的思維模式。我們要對全球媒體關於政治、軍事和經濟等重大問題的報道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從而鍛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把非線性思維,即多方考慮、運用複雜性理的思維運用到新聞評論中,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新聞事件發展的複雜性,同時有助於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

利用你的逆向思維

成功的契機,往往在於思維的悖逆。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小時候機智過人。有一天他和幾個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小朋友們一時便都慌亂了起來,有的大喊:“來人啊,救命啊!”有的拚命想把落水的小夥伴拉出來,但無奈水缸太深,隻是白費力氣;這時,隻有司馬光急中生智,他拿起一塊石頭,將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們不難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後,大多數孩子是按常規思維救人的,即使人離開水;而司馬光采取的則是逆向思維,即使水離開人。結果順利救出落水的小夥伴。

正是憑著“逆向思維”,司馬光才使險境化為安全,其事跡也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顯然,逆向思維的明顯特點就是不按常規辦事,不循規蹈矩,顯示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善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擁有逆向思維的人,當他們的思維在一個方向受阻時,他們馬上會改換新的方向,借助於他們思維的結果分析統攝,巧妙組合,從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個“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規思維的“死角”。因為常規思維往往表現出一種定勢,墨守成規,按常規辦事。

這顯然是兩種旗幟鮮明的對立,然而,逆向思維往往隻有當它被訴諸語言文字時,才會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且通常是,離開語言文字回到真實的生活中時,便又很快把它給忘了。現實生活就像一台龐大的消化機器,逆向思維一放進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幹二淨。對於逆向思維,常規思維似乎有著極強的同化作用,常規思維有著那麼強大的力量,作為一種“定勢”、一種“常規”,其本身就證實了它的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絕非隻是個體的問題,而往往與整個民族,與整個社會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那些常規定勢,往往正是世代傳統的沉澱,而這也正是其具有強大力量的根源。正因為這強大的社會曆史後盾,使得它的地位堅固得難以輕易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