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天賦”看成“能力”的同義詞,那麼我們如何最大程度地把這種“天賦”發揮出來呢?
第一個建議是盤點一下我們所有的能力。我們有什麼天賦?我們的強項有多少?我們的性格傾向是什麼?通過盤點,我們也許會發現自己有哪項才能,有哪些發展的潛力,從而確保獲得令人滿意的成功。有位母親問自己的孩子:“湯姆,今天下午你是願意跟我去買東西呢。還是願意去看望瑪麗阿姨?”小家夥答道:“要是我能自己做主,那我寧可去遊泳。”如果我們能做主,我們會怎樣對待自己的能力呢?我們會作出什麼選擇呢?我們可以和睿智的朋友、律師、銀行家商量,或者向職業谘詢機構尋求幫助,或者去參加幾個職業技能考試,看看水平如何。這樣的谘詢和分析對我們確定方向,判斷自己的能力會很有幫助。
盤點能力時,應當問問自己:我應該在哪種事業上使用自己的能力?海軍上將理查德·貝理德曾是北極探險隊的一員,他深深愛上了北極,對每次的遠征都念念不忘,時常回憶自己的探險經曆。他想把畢生獻給北極探險,可是因為這種探險的次數少之又少,他的雄心抱負看來不切實際。貝理德無法實現自己的渴望,於是變得鬱鬱寡歡,十分不滿,牢騷滿腹。坦白地說,他把自己變成了人人討厭的人。那麼除了北極探險,就不能想想自己的社區和鄰居有沒有什麼需要,要不要什麼幫助?能不能把那些不諳世事、躁動活躍的少年組織起來,建立少年俱樂部,避免他們亂闖惹禍?或許還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帶領童子軍行軍?他肯定會給這些正在成長的孩子點燃激情的火焰,培養克服困難的素質——勇敢、合作、無私、正直。
如果我們自己也渴望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那也有必要用實踐來檢驗一下。我們的抱負實際嗎?是切實可行嗎?如果不是的話,我們應該明智地將熱情導入其他的渠道,去探尋為我們敞開的其他機會。一開始,也許你會發現有重重障礙,但它們慢慢會變成指引我們的一道道路標。
第二個建議是聚焦我們的能力,使之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成功需要遠見和勤奮,需要思考和關注。細致的準備是我們發揮能力不可或缺的過程。世界上尚未發現的最偉大的資源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麵。發揮自己的能力是我們的責任。
有人獲得了晉升,得到了重要職位,取得了重大發現,甚至還走進了總統辦公室。嫉妒的人會說:“這家夥,真走運,他總是平步青雲,一路直上,命運怎麼就那麼青睞他呢?”可是,現實生活中的幸運、機遇與成功幾乎沒什麼關係。真正的“幸運”,通常在“有所準備”碰上“機遇”的那一刻才會出現。也許會有一段時間,被命運,被機遇“拉”著走的人會占一會兒上風,但最終還是“推”著機遇走的人會代替被機遇“拉”著走的人。成功不依賴於我們出生時星相是否吉祥,而依賴於我們每天紮紮實實地為成功付出了多少汗水。
居裏夫人的女兒為母親寫了一部傳記,描述了居裏夫人在發現鐳的漫長征途中堅持不懈地拚搏。居裏夫人和丈夫都對鐳的存在確信不疑。他們在簡陋的實驗室裏開始了漫長的而艱苦的奮鬥。那是一段充滿困惑和失落的日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提煉出鐳。兩個人以驚人的耐心,麵對成噸成噸的瀝青混合物殘渣,把它們分成一千克一千克的樣本。他們相信一定能從裏麵提煉出鐳。然而,實驗卻一次又一次地以失敗告終。我們在根據這部傳記改編的電影中可以看到,他們的第48次實驗又沒有成功。丈夫居裏先生終於崩潰了,陷入了絕望。他叫喊著:“不行了,沒辦法了!絕對不行了!也許還要再花上100年才能成功,但我們這輩子是看不見鐳了!”可是,居裏夫人更有信心。她回答說:“要是還要花一百年,那真太可惜,不過隻要咱們還活著,就不能稍有鬆懈。”
正是由於這樣的使命感,環繞著鐳的迷霧終於在一個晚上散開了。那天晚上,居裏夫人和生病的孩子在一起呆了一會兒。孩子睡著了,她對丈夫說:“咱們下去,去那兒看看怎麼樣?”她的聲音裏甚至還有一絲乞求—不過這是多餘的,因為,彼埃爾像她一樣著急。兩人穿過街道,走到自己的實驗棚。彼埃爾正要打開門,“別開燈,”居裏夫人對彼埃爾說,然後她又笑了笑,加了一句,“還記得吧,那天你對我說:‘真希望鐳有種美麗的顏色。’”說著,兩人走進大棚,一道無法描述的美麗藍光照亮了黑暗。他們執手相對,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就這麼看著這蒼白、閃爍、神秘的輻射來源—鐳。沒錯,他們的鐳,是對他們堅毅和耐心的獎賞。
可是,又有多少人走來走去,沒有一個使命和目標,隨意漂流,浪費了能力,放棄了實現自我,自然也就失去了與實現自我時的幸福和喜悅。這些人之所以沒能發揮出他們的能力,就是因為他們無法超越自身視野的障礙,總認為自己能力較差,事事淺嚐則止,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