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心甘情願地接受吧!接受現實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漢斯小時候曾和幾個小夥伴在密蘇裏州的老木屋頂上玩,他們爬下屋頂時,在窗沿上歇了一會,然後跳了下來。漢斯的左食指戴著一枚戒指,往下跳時,戒指鉤在釘子上,扯斷了他的手指。
漢斯尖聲大叫,非常驚恐,他想他可能會死掉。但等到手指的傷好後,漢斯就再也沒有為它操過一點心。有什麼用呢?他已經接受了不可改變的生活現實。
後來漢斯幾乎忘了他的左手缺了一根手指。
有一次,漢斯在紐約市中心的一座辦公大樓的電梯裏,遇到一位男士,漢斯注意到他的左臂由腕骨處切除了。漢斯問他這是否會令他煩惱,他說:“噢!我已很少想起它了。我還未婚,所以隻有在穿針引線時覺得不便。”
我們每個人遲早要學會這個道理,那就是我們隻有接受並配合不可改變的現實。“事已如此,別無選擇”,這並非容易的課程。即使貴為一國之君也應該經常提醒自己。英王喬治五世就在白金宮的圖書室裏掛著這句話:“請教導我不要憑空妄想,或作無謂的怨歎。”哲學家叔本華曾表達過相同的想法:“接受現實是人生的必修課程。”
顯然,環境不能決定我們是否快樂,我們對事情的反應反而決定了我們的心情。耶穌曾說:“天堂在你心內,當然地獄也在。”
我們都能度過災難與悲劇,並且戰勝它。也許我們察覺不到,但是我們內心都會有更強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我們都比自己想象的更堅強。
已故的美國小說家塔金頓常說:“我可以忍受一切變故,除了失明,我絕不能忍受失明。”
可是在他60歲的某一天,當他看著地毯時,卻發現地毯的顏色漸漸模糊,他看不出圖案。他去看醫生,得到了殘酷的事實:他即將失明。有一隻眼差不多全瞎了,另一隻也將接近失明,他最恐懼的事終於發生了。
塔金頓對這最大的災難如何反應呢?他是否覺得:“完了,我的人生完了!”完全不是,令他驚訝的是,他還蠻愉快的,他甚至發揮了他的幽默感。這些浮遊的斑點阻擋他的視力,當大斑點晃過他的視野時,他會說:“嗨!又是這個大家夥,不知道他今早要到哪兒去!”完全失明後,塔金頓說:“我現在已接受了這個現實,也可以麵對任何狀況。”
為了恢複視力,塔金頓在一年內得接受12次以上的手術。他放棄了私人病房,而和大家一起住在大眾病房,想辦法讓大家高興一點。當他必須再次接受手術時,他提醒自己是何等幸運:“多奇妙啊,科學已進步到連人眼如此精細的器官都能動手術了。”
平凡人如果必須接受12次以上的眼部手術,並忍受失明之苦,可能早就崩潰了。塔金頓卻說:“我不願用快樂的經驗來替換這次的體會。”他因此學會了接受,並相信人生沒有任何事會超過他的容忍力。
麵對不可避免的現實,我們還應該學著做到詩人惠特曼所說的那樣:
“讓我們學著像樹木一樣順其自然,麵對黑夜、風暴、饑餓、意外與挫折。”
一個有12年養牛經驗的人說過,他從來沒見過一頭母牛因為草原幹旱、下冰雹、寒冷、暴風雨及饑餓,而會有什麼精神崩潰、胃潰瘍的問題,也從不會發瘋。
麵對現實,並不等於被動接受所有的不幸。隻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機會,我們就應該奮鬥。但是,當我們發現情勢已不能挽回了,我們就最好不要再思前想後,拒絕麵對。要接受不可避免的現實,惟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掌握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