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戰亂不斷。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大思想家們紛紛對症下藥,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而墨子更是旗幟鮮明地出具了“平等愛”的藥方。那麼墨子的這個方法,能解決當時的社會狀況嗎?
用提倡兼愛的方法來解決世道的問題,這是一種正當的方法嗎?什麼樣叫正當的方法呢?簡單地說就是可行。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要打開一扇門,正當的方法就是用鑰匙開門。用斧頭把門砸開,就不是正當的方法。如何讓雞蛋變熟?把雞蛋放到水裏麵去煮,是正當的方法,可是如果你說,讓老母雞直接下一個熟雞蛋,這個方法可行嗎?如果我們用一種理性的思維來看墨子的建議,我們可以問一下墨子,讓天下所有的人,包括盜賊,包括互相攻伐的諸侯,都互相相愛,這能做得到嗎?
但是,墨子仍然非常堅持他的觀點。因為他有這樣一種信念,雖然我的主張可能沒有實際效果,但是好的動機總是有價值的。所以有一次,一個叫巫馬期的人對墨子說,我講不愛天下,你講愛天下,好像我們的主張對天下都沒有什麼實際的影響。那麼你為什麼老是批評我不好,說你的是好的呢?從效果上講,大家都是一樣的。
墨子就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他,他說,比如今天有一個地方失火了。有兩個人,一個人趕緊捧著水去救火,還有一個人,不但不去救火,反而在火堆裏增加了很多柴火,讓它燒得更旺。救火的人沒有把火救滅,那些往裏麵添柴的人,實際上也並沒有讓火燒得更旺。我問你,如果有這兩種人,你選擇做哪一種人?巫馬期回答說,我當然選擇捧著水去救火。墨子說,我就是這個救火的人,我現在提倡兼愛就相當於給這個世界的大火灑了水,雖然這個水沒有撲滅火,但我畢竟在做,我的動機比你好。
這是墨子對自己主張的一種堅持,而且從這個說法,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問題:第一,他實際上承認了自己兼愛的主張,並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第二,他並沒有失望,這一點倒是很有一點孔子的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實際上,墨子曾經有一次批評過孔子。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孔子到楚國見到了葉公子高,葉公子高問孔子,好的政治應該是什麼樣?孔子告訴他說,好的政治應該讓“遠者近之,舊者親之”,讓遠方的人都來投奔你,讓身邊的人都親近你。可是墨子對孔子的這個回答,持批評的態度,為什麼呢?他說,葉公子高實際上明白好的政治就是讓身邊的人親近,讓遠方的人來投奔。他要問孔子的,實際上是我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孔子現在隻是告訴他,他已經知道的,而沒有告訴他如何做到這一點,所以孔子的回答是無效的。
如果我們承認墨子對於孔子的批評是有道理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墨子對我們說兼愛的好處,實際上我們也是知道的。我們當然知道天下的人都兼愛,是很好的,但是問題也是一樣,我們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天下所有的人都兼愛。那麼墨子就一定要論證這一點。
在常人看來,墨子所主張的“平等愛”理念,或許有些不切實際。然而墨子卻以執著的努力,為自己的“大愛”思想尋找著解決的出路。那麼墨子的出路究竟在哪裏?
兼愛從道德提倡的角度來說,當然很好,如果天下的人都像墨子一樣,互相相愛,當然非常好,但問題在哪裏?就是天下的人能不能做到兼愛?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所以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有三篇文章《兼愛上》、《兼愛中》、《兼愛下》。在《兼愛中》和《兼愛下》裏,墨子反複論證兼愛是可以實現的,為什麼是可以實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