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宗教飲食文化(1 / 3)

1.《西遊記》中的齋飯

說到《西遊記》的飲食,也許唐僧堅持食用的“齋飯”給讀者的印象最深了。所謂“齋飯”就是佛教徒食用的素食。

《西遊記》提到“齋飯”的次數極多,但細致描寫的隻有兩三次、是在“陷空無底洞”小(收第八十三回),其中寫道:

壘鈿桌上,有異樣珍羞,篾絲盤中,盛稀奇素物:林檎、橄欖、蓮肉、葡萄、榧奈、榡鬆、荔技、龍眼、山栗、風菱、棗兒、柿子、胡桃、銀杏、金橘、香橙,果子隨山有;蔬菜更時新:豆腐、麵筋、木耳、鮮筍、蘑菇、香菇、山藥、黃精。石花菜、黃花菜,青油煎炒;扁豆角、江豆角,熟醬調成。王瓜、瓠子、白果、蔓菁。鏇皮茄子鵪鶉做,剔種冬瓜方旦名。爛煨芋頭糖拌著,白煮蘿卜醋澆烹。椒薑辛辣般般美,鹹淡調和色色平。

另一次是唐僧等返國後,唐太宗於東閣設宴歡迎。宴上希饌與無底洞大同小異,隻是稍稍涉及烹製之法:

爛煮蔓菁,糖澆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死次添來薑辣筍,數番辦上蜜調葵。麵筋椿樹葉,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幹薇。花椒煮萊菔,芥末拌瓜絲。

作者讚美這桌筵席說:“果是中華大國,比尋常不同。”顯然,作者不懂烹飪,並且對肴饌也不太了解。明代素菜已形成體係,一些仿葷素菜做得非常精致,《金瓶梅》中曾寫到“托葷”(即仿葷形素菜西門慶和玉皇廟吳道官素有往來,玉皇廟中“托葷”素菜做得十分精致,以致吃齋的楊姑娘因老眼昏花,錯把吳道官送來的托犖“燒骨朵”當作真的而不敢吃,引起眾人發笑,足見“托葷”巳達到可以亂真的程度。

2.素食——佛徒的飲食

素菜的發展及形成體係,其間佛教徒大有功勞。印度佛教徒本無素食規定,因為僧侶托缽乞食,對食物的葷素並無選擇的餘地。佛教初入中國,佛徒食品也沒有嚴格規定,後來,南朝虔誠的佛教徒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禁止僧侶食肉,認為食肉就是殺生,就是違反佛教戒律,並靠皇權勢力對飲酒食肉的僧侶加以懲處。於是,佛教寺院禁斷了酒肉。僧侶常年食素,也影響了在家的居士,他們有的常年食素,有的初一、十五吃素。吃素人數的增加促進了全素肴饌的發展。

先秦兩漢雖也有素菜肴,但主要是各種菜羹和菹。《齊民要術》辟有“素食”一章,收素菜十一種,如“蔥韭羹”、“瓠羹”、“膏煎紫菜”、“魚(音缶,用缶蒸)菌”之類,南朝寺廟的香積廚(僧廚的別名〉中有的已開始設計係列素食了。梁時建康(今南京)建業寺中有個擅長烹製素菜的和尚,用一種瓜做出十幾種菜,每種萊又調出十幾種味道,可見素菜技術已有所發展。隋唐兩代熱衷於肉食,《兩陽雜俎·酒食》中記載的素菜不多,隻有“麻羹”、“蔓菁籟菹”之類。直到宋代素葉才大放光彩,不僅因宋人、特別是士大夫的飲食觀念有所變化,素菜漸被視為美味,而且在素菜中主要起賦形作用的豆腐、麵筋開始被重視並被引入烹製菜肴。如果沒有豆腐(包括豆製品)與麵筋,素菜恐怕還不會成為體係。豆腐前麵巳談到,這裏著重介紹一下麵筋。

麵筋,又稱麩,《事物紺珠》記載首創於梁武帝,有人認為是從餺飪(音博托,麵片兒)發展而來。《齊民要術》曰:“飪餺;接大如指許,二寸一段,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接使極薄,”再下水鍋煮熟。麵筋係由植物蛋白中的麥膠蛋內與麥麩蛋白組成,不溶於水。但經水後膨脹而富於彈性,可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種形狀,故是製作“托葷”菜所必不可少的;其味道也近於肉。《山家清供》“假煎肉”條說:“瓠(嫩葫盧)與麩薄切,各和以料煎(麩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蔥、椒油、灑共炒。瓠與麩不惟如肉,其味亦無辨者。”宋人重素食,北宋、南宋的首都汴京、臨安都有專賣素食的飲食店。《都城紀勝》說:“素食店賣素簽(一種裹餡食品)、頭羹、麵食、乳繭、河鯤、脯插、元魚。凡麩、筍、乳、蕈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夢粱錄》亦載有“葷素從食店”,賣“麩筍絲”、“假肉饅頭”、“筍絲麩兒”、“山藥元子"、"假羊事件”、“假驢事件”。由此可見“托葷”菜肴巳形成係列。《夢梁錄》記載臨安專賣素食的店鋪經營的素肴撰有三四十種,雞、鴨、魚、肉皆有仿製品,而且還能仿製動物內髒,如“假涼菜腰子”、“假煎白腸”、“假炒肺羊熝”,甚至有“索骨頭麵”。

市井的飲食行業為滿足佛教徒的需要,經營和發展全素肴饌;僧侶聚居的寺廟,特別是僧徒眾多的古寺名刹,有充裕的閑暇和雄厚的經濟力景,也會研究創造出與其個人口腹相關的全素肴饌。例如唐以後佛教中影響最大的宗派是禪宗,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住在“東山寺”(又名“五祖寺”,在湖北黃梅縣東北弘忍一生倡導素食,注重僧侶齋飯,他委派得力僧眾治辦夥食,要求二餐搭配,四季相宜,創造出了有名的“三春一蓮”,即“煎春卷”(餡用豆腐幹、麵筋、野菜;皮用青萊葉或油皮)。“燙春芽”(用“佛香椿”的嫩芽製成)、“燒春菇”(用鬆蘑、荸薺、春筍燒成)、“白蓮湯”(用寺後蓮峰頂蓮池中的白蓮製成)。這是較早的寺廟名肴係列。

清代寺廟的素食烹飪達到高峰,許多大廟都有自己特殊的風味。僧侶不僅滿足自已的口腹之欲,而且借以射利,投人商業經營。《清稗類鈔》說:“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他們憑借自己的特味招徠食客,成為一種特殊的食肆。如迎江寺以當地沙洲所產黃豆為主要原料,製成豆腐、豆腐皮、豆腐幹、千張。以附近所產冬菇、金針、木耳、玉蘭片為輔料,精細加工,烹飪成各種各樣的佳肴美昧,可仿製禽畜菜肴,甚至連豬肉之皮都能摹擬。僧廚將千張用細麻布捆紮,加熱後在千張上留下類似肉皮的細密毛孔,然後用以製素火腿、素醬肘子、素烤鴨等名肴。有的寺廟為賺錢甚至也烹製葷菜,如揚州法海寺有“燜豬頭”(亦名冰糖煨豬頭),不僅與佛教淸規相悻,也破壞了素來體係:一些寺廟的香枳廚則嚴格遵守清規,不僅不烹製肉食,不使用“五葷”(包括大蒜、小蒜、興渠、茗蔥、慈蔥),即便在命名上也不取葷名,如福建的南普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