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3 / 3)

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大者。

伊川先生曰:人安重則學堅固。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張思叔請問,其論或太高,伊川不答,良久曰:“累高必自下。”

明道先生曰:人之為學,忌先立標準。若循循不已,自有所至矣。

尹彥明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

有人說無心,伊川曰:“無心便不是,隻當雲無私心。”

謝顯道見伊川,伊川曰:“近日事何如?”對曰:“天下何思何慮?”伊川曰:“是則是有此理,賢卻發得太早在。”伊川直是會鍛煉得人,說了,又道:“恰好著工夫也。”

謝顯道雲:昔伯淳教誨,隻管著他言語。伯淳曰:“與賢說話,卻似扶醉漢,救得一邊,倒了一邊。”隻怕人執著一邊。

橫渠先生曰:“精義入神”,事豫吾內,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養吾內也;“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至,非思勉之能強。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性,則性天德,命天理。

氣之不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

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止於見聞之狹。

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仲尼絕四,自始學至成德,竭兩端之教也。“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則與天地為不相似矣。

上達反天理,下達徇人欲者歟!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困之進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智者,常存乎疢疾”以此。

言有教,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橫渠先生作《訂頑》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誌。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又作《砭愚》曰: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於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者謂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不固矣。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改過之不吝。

橫渠先生謂範巽之曰:“吾輩不及古人,病源何在?”巽之請問。先生曰:“此非難悟。設此語者,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遊心浸熟,有一日脫然如大寐之得醒耳。”

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所立,惡講治之不精。講治之思,莫非術內,雖勤而何厭?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決江河以利吾往。

遜此誌,務時敏,厥修乃來。故雖仲尼之才之美,然且敏以求之。今持不逮之資,而欲徐徐以聽其自適,非所聞也。

明善為本,固執之乃立,擴充之則大,易視之則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今且隻將尊德性而道問學為心,日自求於問學者有所背否,於德性有所懈否。

此義亦是博文約禮,下學上達。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長?每日須求多少為益。

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性上之益;讀書求義理,編書須理會有所歸著,勿徒寫過,又多識前言往行,此問學上益也。勿使有俄頃閑度,逐日似此,三年,庶幾有進。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載所以使學者先學禮者,隻為學禮,則便除去了世俗一副當習熟纏繞。譬之延蔓之物,解纏繞即上去。苟能除去了一副當世習,便自然脫灑也。又學禮,則可以守得定。

須放心寬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見道。況德性自廣大。《易》曰:“窮神知化,德之盛也。”豈淺心可得?

人多以老成則不肯下問,故終身不知。又為人以道義先覺處之,不可複謂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問。從不肯問,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寧終身不知。

多聞不足以盡天下之故。苟以多聞而待天下之變,則道足以酬其所嚐知。若劫之不測,則遂窮矣。

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

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不知疑者,隻是不便實作。既實作則須有疑,有不行處是疑也。

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

人雖有功,不及於學,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則雖接人事,即是實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則終身由之,隻是俗事。

合內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

既學而先有以功業為意者,於學便相害。既有意,必穿鑿創意作起事端也。

德未成而先以功業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傷手也。

竊嚐病孔、孟既沒,諸儒囂然,不知反約窮源,勇於苟作,持不逮之資,而急知後世。明者一覽,如見肺肝然,多見其不知量也。方且創艾其弊,默養吾誠。

顧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為也。

學未至而好語變者,必知終有患。蓋變不可輕議,若驟然語變,則知操術已不正。

凡事蔽蓋不見底,隻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義所得所至,不得見底,又非於吾言無所不說。

耳目役於外。攬外事者,其實是自墮,不肯自治,隻言短長,不能反躬者也。

學者大不宜誌小氣輕。誌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氣輕則以未知為已知、未學為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