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2 / 2)

又如抱石投河,以其重愈沉,終不道放下石頭,惟嫌重也。

人有語導氣者,問先生曰:“君亦有術乎?”曰:“吾嚐夏葛而冬裘,饑食而渴飲,節嗜欲,定心氣,如斯而已矣。”佛氏不識陰陽、晝夜、死生、古今,安得謂形而上者與聖人同乎?釋氏之說,若欲窮其說而去取之,則其說未能窮,固已化而為佛矣。隻且於跡上考之,其設教如是,則其心果如何?固難為取其心,不取其跡,有是心則有是跡。王通言心跡之判,便是亂說。故不若且於跡上斷定不與聖人合。其言有合處,則吾道固已有;有不合者,固所不取。如是立定,卻省易。

問:“神仙之說有諸?”曰:“若說白日飛升之類,則無;若言居山林間,保形煉氣,以延年益壽,則有之。譬如一爐火,置之風中則易過,置之密室則難過,有此理也。”又問:“楊子言‘聖人不師仙,厥術異也’,聖人能為此等事否?”曰:“此是天地間一賊,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延年?使聖人肯為,周、孔為之矣。”謝顯道曆舉佛說與吾儒同處。問伊川先生,先生曰:“恁地同處雖多,隻是本領不是,一齊差卻。”橫渠先生曰:釋氏妄意天性,而不知範圍之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明不能盡,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蔽其用於一身之小,溺其誌於虛空之大,此所以語大語小,流遁失中。其過於大也,塵芥六合;其蔽於小也,夢幻人世。謂之窮理,可乎?不知窮理而謂之盡性,可乎?謂之無不知,可乎?塵芥六合,謂天地為有窮也;夢幻人世,明不能究其所從也。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浮圖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為妄見,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惑者指遊魂為變為輪回,未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德,知天德,則知聖人、知鬼神。今浮圖劇論要歸,必謂死生流轉,非得道不免,謂之悟道,可乎?(悟則有義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推知晝夜,通陰陽,體之無二。)自其說熾,傳中國,儒者未容窺聖學門牆,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為大道。乃其俗達之天下,致善惡知愚、男女臧獲,人人著信。使英才間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崇尚之言,遂冥然被驅,因謂聖人可不修而至,大道可不學而知。故未識聖人心,已謂不必求其跡;未見君子誌,已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所以忽,德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偽,下無學以稽其弊,自古詖淫邪遁之辭,翕然並興,一出於佛氏之門者千五百年。向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