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出血。出血也是急性白血病常見而重要的並發症,其死亡率僅次於感染,出血與感染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存在並互相影響。出血可發生於病程的各個時期。造成出血的原因是,血小板減少、感染等引起血管通透性改變,以及凝血機製異常等。出血的部位可見於全身各部位,特別是發生腦出血者預後嚴重不良。鼻黏膜出血有時也會導致嚴重後果。因此,家長不可輕視急性白血病患兒的鼻出血,發生後應立即采取護理中介紹的止血措施;如不能止血時,要立即送醫院治療。
③高尿酸血症。有些病兒在化療過程中大量白細胞被急速破壞,使嘌呤分解代謝產物尿酸在血中濃度顯著增加,並在,腎和泌尿道中形成結晶沉澱,引起梗阻、少尿甚至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腰痛是其最早的症狀,有時也可因尿結石出現腎絞痛,對此家長不可忽視。約有10%的病兒出現血尿,對此一經發現,應立即就醫。
血友病
血友病是先天性凝血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出血性疾病,也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本病是通過女性遺傳而使男性發病,而女性本身很少發病。血友病在臨床上可分為A、B、C三種類型,其共同特征是幼年男童輕微損傷後即出血不止,此現象大多持續終生。
1.疾病特點:
(1)病兒常有不明原因的出血,或輕微損傷,或小手術後長時間不能止血,可曆時數日或數周。
(2)嬰兒可因爬行而致四肢伸側及關節突出部位出現青紫,會行走的孩子可見身體易摩擦的部位出現淤斑,而且深部組織有血腫,表現為局部腫痛及對附近器官的壓迫症狀。
(3)關節出血多見於膝、踝、肘、腕、肩等大關節,急性期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反複出血可造成關節畸形。
(4)黏膜出血常見於口腔黏膜出血及鼻出血。內髒也可出血。個別病兒因顱內出血而危及生命。
2.區別要點:
(1)血友病除有出血不止的臨床特點外,還具有親兄弟或母親家族中的男性常有類似的出血,這是幫助識別本病的重要線索。
(2)識別血友病時應與下列疾病進行區別。
①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本病可出現皮膚、黏膜及內髒出血,有時很難與血友病進行區別,但化驗血小板有助於診斷。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以血小板減少為其特征,而血友病則血小板不減少。
②急性化膿性關節炎。須與血友病所致的關節出血相區別。前者常並發呼吸道、消化道或臍部感染,表現為發熱、脈搏加快、關節腫痛;而血友病的關節腫大起病迅速,無感染史,不發熱,常有出血史和外傷史,反複多次關節內出血後,有肌肉萎縮現象。
③纖維蛋白原缺乏症。也表現為皮膚血腫和外傷出血不止,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極差,出血時間正常或稍延長,但凝血酶凝結時間過長,纖維蛋白原定量減低。
3.家庭治療:
目前對本病沒有根治的辦法,治療重點是止血。
(1)局部止血。皮膚表麵的切割傷,如果傷口不大,局部可用紗布塊按壓止血,待出血被止住一般不會再出血。如果傷口大而深或為複雜的傷口,如咬傷、撕裂傷或砸傷等,即使傷口小也會出血不止。對此可用紗布或棉球蘸正常人鮮血或血漿敷於傷口上,然後蓋上紗布塊加壓包紮。對於關節內出血,可采用局部冷敷,臥床休息減少患部活動。對軟組織血腫,可采用加壓包紮。如血腫壓迫了神經血管或重要髒器,或發生了內髒出血以及外傷出血不止時,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2)藥物治療。近年來應用花生米外衣(血寧片)口服可使出血減輕,但應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隻適用於腎髒出血和關節出血,可減輕關節炎症,促進積血吸收,減少腎髒出血;對羧基苄胺和止血環酸等能抑製血漿素原活化素的作用,從而保護已形成的纖維蛋白不被溶解,達到止血的作用,但腎出血者忌用。
4.家庭護理:
主要的護理措施是保護病兒不受外傷,不做劇烈的或有危險的遊戲;家中不養貓、狗等動物,教育孩子遠離這些動物,以免被抓、咬傷;為防止發生外傷出血,家中應準備紗布塊、繃帶、棉球以及雲南白藥等止血藥,以便及時止血。血友病的預後是發病年齡越小,預後越差,重症病兒多於5歲內死亡。年齡越大,逐漸知道保護自己,受外傷的機會減少,可使病情轉輕。因此,平日家長要注意觀察病情,如病兒出現內出血、外傷出血不止時,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5.預防方法:
本病為先天性遺傳缺陷,目前尚無法預防其發生。隻能預防其出血。因為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意外損傷,其次為手術後失血。器官內出血和顱內出血也非常危險。因此家長、教師、病兒本人都應掌握預防外傷出血的知識。
(1)病兒從小就應格外受到照顧,減少劇烈活動,防止碰撞,避免外傷,尤其是咬傷、撕裂傷或鈍器傷都可引起嚴重的出血。
(2)對病兒忌肌肉注射,必要的預防接種可用小針頭作皮下或皮內注射。盡量避免手術,必須手術時,術前應輸血。
(3)家長、老師和病兒都應了解出血的原因和預防出血的重要性。從小應培養,病兒安靜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習慣,成人後選擇適當的職業。
過敏性紫癜
過敏性紫癜是一種以毛細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疾患,一般認為是因過敏反應引起的,但致敏原常不容易找出。有的可能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有的可能是某種藥物所引起,也有的可能因吸入花粉、昆蟲叮咬或注射某種疫苗而引起。本病多見於3~7歲的兒童。
1.疾病特點:
(1)大多數小兒在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發病較急,一般表現為發熱、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
(3)皮膚紫癜常為發病的最先表現。紫癜大小不等,高出皮膚表麵,呈紫紅色,壓之不退色,可融合成片,嚴重者偶可發生潰瘍和壞死。紫癜多見於四肢伸側和臀部,以下肢和踝、膝等關節處為明顯,常呈對稱性分布,並多為分批出現,容易反複發作。
(4)約有2/3的病兒有腹痛,多為陣發性絞痛,有的為鈍痛,以肚臍周圍或下腹部為明顯,用手按壓時病兒可感到疼痛。可伴有腹瀉和輕重不等的便血,大便呈柏油樣或為紅色。嚴重者還可出現嘔吐。凡以腹痛、便血為主要表現的過敏性紫癜,被稱為腹型。如果腹痛發生在皮疹之前,容易誤診為急性闌尾炎、腸套疊等。
(5)約有1/3的病兒出現關節腫痛,活動受限,多累及大關節,如膝、踝、腕、肘等。可以一個關節受累,也可以多個關節同時受累,並有時表現為遊走性。此種關節受累,症狀消失後不留後遺症。凡以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常被稱為關節型。
(6)大約有1/3~1/2的病兒在皮疹出現1~8周後發生腎髒受累,出現血尿或微量蛋白尿,嚴重的有大量蛋白尿、血尿、浮腫、高血壓、低蛋白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症等。
(7)有時可發生鼻出血、牙齦出血、肌肉出血,嚴重的還可出現腦出血,此時病兒表現為驚厥、失語、暫時性癱瘓等。
2.區別要點:
除根據上述臨床表現特點識別過敏性紫癜外,還應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
(1)過敏性紫癜和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均可出現皮疹、便血及血尿,但在查血時可見過敏性紫癜血小板計數是正常的,而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明顯減少,急性期常少於2萬/微升,而且出血時間延長。
(2)當陣發性腹痛的發生先於皮膚紫癜時,應注意與急腹症相區別。急腹症常有固定的壓痛點、腹肌強直,腹部拒按。而過敏性紫癜所致的腹痛多無固定的壓痛點及腹肌緊張強直。
(3)有便血時,需與腸炎、菌痢相區別。腸炎、菌痢一般便血量較少,而且糞便中常含有黏液和膿液,並伴有腹瀉和裏急後重感。
(4)以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為突出表現的過敏性紫癜,應注意與風濕熱相區別。風濕熱除關節有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外,常有發熱及心肌炎表現,有的還可出現皮下結節或舞蹈症。
(5)以血尿、蛋白尿、腎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的過敏性紫癜,應與腎小球腎炎相區別。腎小球腎炎不會出現皮疹、關節腫痛等。
3.家庭治療:
(1)抗過敏治療。可酌情選用以下藥:
①苯海拉明,每日每千克體重3毫克,分3~4次口服。
②撲爾敏,每日每千克體重0.35毫克,分3~4次口服。
③潑尼鬆,每日每千克體重1~2毫克,分3次口服。症狀緩解後逐漸減量至停藥,一般可應用1~2周。但須注意,該藥對腹型、關節型療效較好,對腎型療效不佳,對單純型皮膚紫癜無效。
(2)對症治療。
①鼻出血時,可用1∶1000腎上腺素浸潤棉球填塞。
②牙齦出血時,可用4%碘甘油塗於牙齦處或用明膠海綿壓迫止血。
③便血量多時,應禁食,並及時送醫院補液。
④在整個治療期間,可用維生素C,每次0.05~0.1克,日服3次。
(3)中醫中藥。
①紫草15克,銀花、赤芍、白芍各9克,生地15克,白茅根、生黃芪各15克,茜草10克,三七粉1.5克(衝服)。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②水牛角粉10克,銀花15克,連翹、紫草、丹皮各10克,白茅根、生地各15克,丹參6克,赤小豆30克。每日1劑,水煎,分2~3次服。
4.家庭護理:
過敏性紫癜屬兒科較重的疾病,一經發現最好是住院治療。如醫生根據病情決定在家治療時,家長應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1)飲食。病兒宜吃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不吃魚、蝦等可能射超過敏的飲食。對於懷疑導致發病的食物,應避免再食用。對於有消化道出血的病兒,要給予流食並限製食量,對於便血明顯者,應禁食並送醫院補液。
(2)休息。病兒在發作期應臥床休息,控製活動量減少發生外傷,以防引起或加重出血。
(3)注意觀察病情。在治療過程中家長應仔細觀察病情變化,發理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①原有腹痛及黑便通過治療已消失,又再次出現明顯血便者。
②在治療過程中發生鼻出血或牙齦出血,經用上述止血方法無效者。
③經治療其他症狀已好轉,又出現腰痛和血尿者。
④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煩躁不安、頭痛、嘔吐,甚至發生抽風、昏迷者。
5.預防方法:
預防本病再發生的根本辦法是,積極尋找引起過敏的因素,避免再接觸。
佝僂病
佝僂病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慢性營養不良性疾病,主要是因為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維生素D是保證孩子骨骼正常發育的重要物質,缺乏時,體內的鈣、磷代謝就會發生失調,鈣就不能正常地沉著在骨骼的生長部位,致使骨骼發生病變。引起維生素D缺乏的原因有五方麵。
(1)從飲食中攝取的維生素D量不足,尤其是人工喂養的小孩,容易缺乏維生素D。
(2)接受日光照射不足。由於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D,除由食物供給一小部分外,其餘部分是由人體皮膚內所含7—脫氫膽固醇,經日光中紫外線照射後轉變而成。這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因此孩子缺少室外活動,長時間不接受日光照射,或在寒冷地區不能開窗曬日光的小兒,很容易患佝僂病。
(3)孩子生長過快,所需維生素D量增多,以致供不應求。
(4)患慢性呼吸道感染、胃腸道疾病等也會影響維生素D和鈣的吸收與利用。
(5)食物中鈣、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適宜,也是導致佝僂病的原因之一。
1.疾病特點:
(1)孩子多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煩躁不安、不活潑、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睡眠不安、夜間啼哭、多汗。仔細觀察時,孩子多汗與室溫、穿蓋及氣溫無關。由於汗液刺激頭皮和搖頭擦枕,致使後頭部的半圈頭發脫掉,形成環形脫發,醫學上常稱其為“枕禿”。這個過程常可持續數周或數月。
(2)病情繼續發展,由於骨骼缺鈣可造成顱骨軟化,骨板變薄,用手指按壓頭頂或枕部中央,能使其稍微凹陷,猶如按壓乒乓球一樣。5~9個月以上的病兒的顱骨外形變成近似方形,頭顱外觀顯得又方又大,常被稱為“方顱”。病兒長到2歲時前囟門也未能閉合,出牙也晚,有的在10個月以上還未出牙,有的出牙順序顛倒,牙麵有橫紋,易患齲齒。病兒雙側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呈鈍圓形隆起,用手觸摸時會感到像一串珠子,有的可以用眼看到。有的病兒胸骨凸起好似雞胸,或脊柱後突或側彎。下肢可出現畸形,形成“O”形腿或“X”形腿。病兒的頭頸軟弱無力,坐、立、行走都比正常孩子晚。
2.區別要點:
(1)佝僂病多見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下的嬰兒更為多見。根據病兒的年齡、喂養史、生活環境及上述表現特點,一般可作出診斷。
(2)在診斷佝僂病時,還應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
①臨床上有兩種比較少見的佝僂病類型,即先天性佝僂病也稱為胎兒型佝僂病和晚期佝僂病。前者是母親在妊娠期間營養不良,嚴重缺乏維生素D,母親本身已發生重度骨軟化病,以致影響了胎兒的發育,所以孩子出生後就有佝僂病的表現。後者在5~12歲開始發病,特點是骨骼生長緩慢,四肢彎曲顯著,腰椎明顯前凸,骨盆狹窄,膝及背部常感酸痛無力,若病情繼續發展,可形成侏儒樣畸形,而且成熟延遲。
②呆小病。特點是嬰幼兒生長發育遲緩,出牙晚,囟門閉合也晚,體型矮小,智力低下,皮膚幹燥,舌大唇厚,聲音粗,體溫低於正常。
③腦積水。特點是囟門及頭顱增大,而且骨縫裂開,眼球呈“落陽狀”,囟門飽滿等。
3.家庭治療:
用藥物治療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以防用藥過量與不足而影響療效和招致藥物不良反應。
(1)西藥:
①沒有發生骨骼改變的病兒,可口服濃縮魚肝油或單維生素D製劑和鈣劑。維生素D,每日5000~10000單位,口服,連用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同時口服葡萄糖酸鈣,每日1~3克。
②發生骨骼改變的病兒,可用單純維生素D製劑,每日15000~40000單位,口服,1個月後改為預防量。同時口服葡萄糖酸鈣,每日1~3克。注意每日應用大劑量維生素D時,不可再同時用魚肝油,以免孩子發生維生素A中毒。
③應用肌肉注射維生素D時,病兒如無骨骼變化,則用維生素D2,每次40萬單位,或用維生素D3,每次30萬單位,一次肌注即可;如病兒已出現骨骼發育異常,則用維生素D3,每次60萬單位肌注,每1~2周注射1次,連用2~3次,總量120萬~150萬單位。肌注2~3個月後,改為預防量口服。在注射維生素D時,要同時口服鈣劑。
(2)驗方。在治療佝僂病時,在上述正規治療的基礎上還可酌情選用以下驗方。
①雞蛋殼數個,焙幹研成細粉,每次服6克,日服2次,米湯送服。
②烏賊骨、龜版各10克,茜草根6克。每日1劑,水煎,加紅糖適量,分2次服。
4.家庭護理:
(1)飲食。應給病兒選擇含鈣和維生素D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蛋黃、豬肝、海貝、排骨湯等。
(2)充分利用自然條件,使病兒多接受日光照射。冬季寒冷時,在不使病兒受涼的情況下,中午應抱出室外曬日光;對於大點的孩子,可多作室外活動。
(3)病兒的衣服要寬鬆、幹淨,由於病兒出汗多,應勤洗澡勤換洗衣服,以保持皮膚清潔。
(4)家長應注意不宜讓病兒過早、過多的站立,一般可於9~10個月左右扶起站立,到12~15個月時學會獨立行走。否則下肢承受不了身體的重量,容易導致下肢畸形。在搬動病兒時,動作要輕巧,不要壓肋骨,換尿布時不可用力牽拉病兒的腿以防損傷骨骼。
(5)注意觀察病情:
①由於佝僂病患兒身體抵抗力弱,夏、秋季節易患腹瀉及消化道疾病,冬、春季節易患呼吸道疾病及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所以家長平日要仔細觀察,發現病兒出現以上疾病的征兆,要盡快找醫生診治。為防止急性傳染病的發生,應按規定到當地防疫部門進行預防接種。
②注意早期發現維生素D中毒。當孩子接受維生素D製劑,如魚肝魚、維丁膠性鈣、維生素D2、維生素D2,(膽維丁)等藥物治療時,如果出現食欲減退、煩躁、哭鬧、精神不振、發低熱,有的還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逐漸出現煩渴、尿頻、夜尿多,年齡大的兒童可述頭痛等,這很可能是發生了維生素D中毒。出現這些情況應立即給病兒停藥,並及時去醫院診治,否則會招致嚴重損害。急性維生素D中毒的小兒,有的可出現腎功能衰竭、酸中毒。長期慢性中毒可使骨骼、腎、血管、皮膚出現相應的鈣化,影響孩子的身體和智力發育,嚴重的還可導致死亡。
5.預防方法:
(1)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要注意保健,包括合理的飲食,多曬日光,在冬季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口服預防量的維生素D。
(2)孩子應多曬日光。家長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在防止受涼的前提下讓孩子進行室外活動,多接受日光照射。在溫暖的季節,生後1~2個月即可抱到室外曬太陽,接受日光照射時間可隨孩子的年齡增長而延長。夏季曬太陽時,應選擇在樹蔭下,防止日光直射曬壞皮膚。
(3)合理喂養。盡量采用母乳喂養,因為母乳含的鈣、磷比例適當,容易吸收。牛奶中雖然鈣、磷含量較多,但比例不適當,不利於吸收。要及時添加蛋黃、蔬菜、水果、肉末等輔食,以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人工喂養的孩子更要注意及時添加輔食。
(4)在冬季或多煙塵、雲霧的地區,因日光照射時間短,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維生素D製劑和魚肝油進行預防。小兒出生後2~3周開始給予維生素D,每日400單位,對早產、多胎及體弱兒,生後1周即可用藥,劑量可增加到每日2000~3000單位,以後逐漸減至每日枷單位。北方地區寒冷,每年10月至第2年4月可考慮給予維生素D製劑,一般為每日400單位。對不能堅持每日服藥者,可采用間斷較大劑量給藥,每月1次,每次口服骨化醇糖丸2~5萬單位。
(5)對於食物中含鈣量不足或早產、體弱的孩子,可每日給鈣0.5~1克。
肥胖症
肥胖是指皮下脂肪積聚過多,通常以超過同年齡同性別健康孩子平均體重20%者稱為肥胖症。肥胖症可分為單純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兩類。單純性肥胖症主要是因為飲食過量,活動量小,營養過剩所致。病理性肥胖症常因腦部疾患、內分泌紊亂引起。臨床上以單純性肥胖為多見。近年來小兒肥胖症呈增多趨勢,其中部分肥胖的孩子可延續發展為成人肥胖症。而且在他們當中以後發生高血壓、冠心病和糖尿病者甚多,說明小兒肥胖症是一種潛在的有害因素,對此家長應引起重視。
1.疾病特點:
(1)單純性肥胖症的特點:
①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皮下脂肪呈全身性均勻分布,以腹壁、肩部為顯著。
②孩子食欲極佳,食量大大超過普通孩子,喜歡吃肉、甜食、零食及油炸食品,不喜歡吃清淡食品。
③智力發育及性發育正常。
④孩子愛睡覺,常因肥胖動作不靈活而懶於活動。
(2)病理性肥胖的特點:
①因其身體脂肪分布特殊,所以體型奇特,有的呈向心性肥胖,即以軀幹肥胖為主,而四肢不胖;有的以麵、頸部肥胖為顯著,伴有黏液水腫。
②此類病兒有的生長發育遲緩,有的生殖器早熟。
2.區別要點:
(1)根據病兒飲食量大,身體肥胖但脂肪分布均勻,智力及性發育正常等,可對單純性肥胖作出診斷。
(2)在診斷單純性肥胖時,應注意與下列病理性肥胖相區別:
①腦性肥胖(肥胖性生殖無能症)。是由腦部疾病引起的肥胖。表現為頸、刻下、乳部、髖部及大腿上部肥胖,四肢遠端尖細,常伴有生殖腺發育遲緩及顱內病變的症狀。
②皮質醇增多症(柯興氏綜合征)。本病是由腎上腺皮質增生或長腫瘤引起的。表現為向心性肥胖,即麵部肥胖如滿月形,常被稱為“滿月臉”,後頸及肩背部脂肪堆積,稱為“水牛背”。病兒麵部紅潤、多毛,腹部兩側和大腿內側有紫紋,常伴有血壓增高和生殖器早熟現象。
3.家庭治療:
(1)對肥胖症的病兒,應去醫院進行全麵體檢,查明導致肥胖的原因,如屬病理性肥胖,應及時進行病因治療;如屬單純性肥胖,可采取以下療法:
①飲食療法。在不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前提下,應逐步控製進食量,並注意選食含脂肪和糖少的食物。主食可以米飯和麵食為主。副食應選擇含粗纖維豐富的食物,如海帶、木耳、黃花、香菇和各種青菜,並適當輔以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如豆腐、牛肉、蛋類、魚等。以保證大便通暢,減少能量吸收,進而降低體重。
②運動療法。要解除肥胖孩子的思想顧慮,改變孩子的孤獨、怕羞的心理,鼓勵他們多參加體育鍛煉,最好是選擇孩子喜歡的體育項目,如遊泳、各種球類、武術、跑步等,以加大體內的熱能消耗,減輕體重。
(2)中醫中藥:
①黃芪、黨參、防己、白術各10克,山楂、何首烏、茵陳、水牛角、仙靈脾各15克,澤瀉30克,大黃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邊用20日。
②茉莉花、玫瑰花、荷葉、草決明、枳殼各5克,澤蘭、澤瀉各6克,桑椹、補骨脂、何首烏各9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適用於單純肥胖症。若便秘,加生大黃2克;若乏力,加黨參、生黃芪9克,連服30克。
(3)驗方:
①綠豆、海帶各20克,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熟後食用,每日1劑。經常食用有減肥的效果。
②受粉前的玉米須適量,洗淨、陰幹存放。平日可用開水衝泡代茶飲。
③生薏米、赤小豆各50克,山楂肉10克,大棗5克,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粥食用,每晚1次,可長期食用。
(4)耳針減肥:
①選穴。雙耳饑點、口、肺、脾、內分泌、腎、直腸下段。
②方法。用王不留行籽按壓在以上各穴2~3分鍾後,再用膠布固定.。每周換藥1次,5次為1療程,休息1個月後,再做第2療程治療。
4.預防方法:
(1)適當控製進食量,選擇含粗纖維豐富的食品。在不影響生長發育的基礎上,孩子應少吃含脂肪和糖豐富的食物,適當多吃各種青菜,適量吃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腐、魚、蛋類等。
(2)家長要鼓勵孩子多作體育運動。根據孩子的愛好,可選擇跑步、體操、遊泳、球類等,以消耗體內熱能。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主要是由於攝入營養不足、消化吸收不良或消耗過甚,使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補充,造成消瘦狀態。本病與喂養不當、生活環境不良及某些疾病的影響有密切關係,尤其是患慢性腹瀉、慢性痢疾、遷延不愈的腸炎、肺結核以及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更易引起本病。長期營養不良可使發育停滯,身體多係統功能紊亂,抵抗力下降,容易合並其他疾病。
1.疾病特點:
(1)病兒體重不增或減輕,皮下脂肪變薄,身體消瘦。
(2)皮下脂肪大量減少時則表現為皮膚幹燥、蒼白、鬆弛和失去彈性。
(3)肌肉發育不良,肌張力多低下。病兒表現無力,以致原來能站立或行走的嬰幼兒變的不能站立和行走,哭聲無力。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肢體消瘦,甚至變成皮包骨樣。
(4)病兒智力發育落後,體溫一般偏低,病初往往多哭、煩躁,隨著病情發展變為呆鈍,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
(5)食欲低下或消失,進食後可發生嘔吐、腹瀉,易並發感染。重度營養不良者還可引起心、肺、肝、腎等重要髒器的明顯損害。
2.區別要點:
(1)注意區別消瘦是生理性的還是病理性的。
①有的孩子體型、體質很像父母,食量小,身材瘦小。也有的孩子生長發育快,活動量大,熱量消耗多,身材較瘦,這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因為盡管孩子瘦,但食欲好,活潑愉快,無疾病表現。
②病理性消瘦往往呈進行性加重,常伴有某些疾病的症狀。如伴有發低熱、乏力、盜汗、食欲減退等,應考慮是否患結核病;如伴有發熱、貧血、進行性消瘦,應考是否患有惡性腫瘤。
③從年齡因素分析,嬰幼兒消瘦多因喂養不當,營養攝入不足,而年長兒童消瘦則多因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
(2)注意與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相區別。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常見於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多在急性腹瀉和呼吸道感染之後發病。特點是食欲不振、麵色蒼白、體重不增及排便量增多。大便呈灰白色,含泡沫及脂肪,有惡臭。每日大便5~6次,重者可導致貧血、水腫、脫水及酸中毒。
3.家庭治療:
(1)對於患營養不良的病兒,首先要仔細尋找病因,如屬於喂養不當,應及時改變喂養方法;如因腸炎、腹瀉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造成,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同時注意加強營養,提高病兒的身體抵抗力。
(2)確定孩子患的是營養不良時,要分清病情,對於中、重度營養不良者應住院治療。
(3)飲食療法,適用於輕度和中、重度營養不良。
①合理調劑飲食。家長可根據病兒的飲食習慣進行調劑,注意應由少量到多量,由單一品種到多品種,由低濃度到高濃度,使病兒的消化能力慢慢適應,逐漸達到高熱量、高蛋白及高維生素飲食標準。如果病兒體重能穩步增長,就不必過快增加食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②輕度營養不良的飲食療法。若乳汁不足,可用牛乳、豆漿代替。開始可用2/3容量的牛乳(去脂肪層)加1/3容量的水或米湯,再加5%~10%蔗糖。以後可根據病兒的消化情況逐漸加量。在邊遠農村無條件搞到鮮奶和奶粉的情況下,可用1/3炒黃豆粉加2/3小米粉,再加適量白糖後蒸熟,調成糊漿喂食,自少量開始,如消化功能尚好,可添加菜汁、果汁、蛋黃、蔬菜等輔食,並供給足量的水。
③中、重度營養不良的飲食療法。對中、重度營養不良的病兒,因某種原因一時未能住院者,盡量采用母乳喂養,並逐漸增加喂奶次數,延長每次喂奶時間。如病兒很虛弱,不能吮奶,可將母乳擠出用滴管喂養,喂哺時一定要有耐心。母乳不足時,可用新鮮牛奶、酸奶、全脂奶等代替。添加蔗糖從3%逐漸增到8%~10%;對較大的小兒可用1%~2%麵粉、大米粉代替一部分蔗糖。
(4)對症治療。如果病兒伴有消化不良時,可選用媽咪愛。本品是一種新型複方乳酸菌營養劑,主要成分有乳酸菌、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乳酸鈣等,適用於小兒消化不良、營養不良和腹瀉等症。每袋媽眯愛粉1克,3歲以下小兒每日2~3袋,3歲以上小兒每日3~4袋。用時可拌入各種果汁或牛奶中,口服。
4.家庭護理:
(1)預防感染。由於病兒身體抵抗力低下,容易繼發感染,而感染又可加重營養不良,最終可導致病兒死亡。對此家長應注意不能讓病兒與患呼吸道感染、肺炎、腹瀉的病人接觸,以防止患感染性疾病。
(2)皮膚的護理。營養不良的病兒皮膚彈性差,皮下脂肪薄,皮膚皺褶處不易展平,對於外傷或細菌侵入抵抗力很差,所以在受壓部位容易出現褥瘡或皮膚感染。一旦發生皮膚感染,很容易發生敗血症。因此,要注意經常保持病兒的皮膚清潔、幹燥,可在皮膚皺褶處塗50%酒精,必要時可在骨突部位墊上棉墊。要給病兒勤換尿布和衣服,勤洗澡、勤翻身。
(3)口腔的護理。患營養不良後,病兒常可出現口唇及口腔黏膜幹燥,又因常喂糖水,容易發生口腔感染,最常見的是口腔潰瘍及鵝口瘡。因此,家長要注意保持病兒口腔的清潔衛生,喂奶後,用溫水或淡鹽水給病兒擦洗口腔,或在喂奶後喂些水。
(4)增加運動量。對營養不良的病兒,家長應經常給病兒進行四肢按摩或捏脊。在中午天氣暖和時,可給病兒穿蓋好抱到室外,曬日光,呼吸新鮮空氣,以改善病兒的情緒和增加食欲,防止肺淤血、肺炎和肺不張的發生。
(5)注意觀察病情。患營養不良的病兒,常可並發肺炎、中耳炎、皮膚感染等。重度營養不良的病兒,由於各係統器官有功能上和器質上的病變,有時可造成無聲無息的死亡。因此,家長要仔細觀察病兒的病情變化,如病兒出現咳嗽、呼吸困難時;應及時想到是否患了肺炎;如果病兒從耳道流膿性分泌物,很可能患了中耳炎。發現以上病情變化時,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5.預防方法:
(1)主張母乳喂養。預防4~6個月嬰兒營養不良的最重要的措施是母乳喂養,因為它具有以下好處。
①母乳是一種優質的營養素,能滿足4~6個月嬰兒的營養需求。
②母乳內含有抗體,能增加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
③母乳喂養還可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對母子的心身健康都有益。如果乳汁不足時,可及時補喂牛奶,以保證孩子身體的營養需要。
(2)定期到醫院給孩子進行體檢查,以便早期發現疾病及時給予治療。
小兒夏季熱
小兒夏季熱主要發生在天氣酷熱的南方及中南地區,多見於嬰,幼兒。其病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是氣候炎熱,小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夠健全,從而引起本病的發生。
1.疾病特點:
(1)在盛夏季節出現發熱,體溫波動在38~40℃之間,持續不退。發熱與氣溫有明顯的關係,即天氣越熱體溫越高,天氣轉涼,體溫自行下降。同時伴有口渴、多飲,尿多且清,體溫雖高,但不出汗。
(2)病程長短不一,可達1~2個月。發熱時無明顯疼痛,一般情況良好。秋涼後體溫恢複正常。若持續發熱,可使孩子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對此應引起注意。
2.區別要點:
(1)引起孩子長期發熱的疾病較多,所以對於長時間發熱的孩子,首先應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排除其他疾病。
(2)導致小兒長期發熱的疾病可分為兩類:
①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病、敗血症、傷寒、慢性腎盂腎炎、肝膽感染、感染性心內膜炎、骨髓炎、慢性扁桃體炎及中耳炎等。以上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長期發熱與小兒夏季熱不同:一是與氣候無明顯關係;二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長期發熱,都伴有相應疾病的感染症狀,如結核病常伴有咳嗽、倦怠、盜汗、消瘦;慢性扁桃體炎伴有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頜下淋巴結腫大;慢性中耳炎有從耳道反複流膿的病史。
②引起發熱的非感染性疾病。如大量的組織壞死(惡性腫瘤、嚴重的組織損傷),結締組織病如風濕熱、類風濕病,係統性紅斑狼瘡,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藥物熱、血清病,產熱過多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大量的失水、失血,以及體溫調節失常如顱腦損傷等。這些疾病除具有發熱外,還有其本身疾病的特征,一般經仔細觀察後不難與小兒夏季熱相區別。
3.家庭治療:
治療小兒夏季熱主要是對症治療。
(1)對於長期低熱的病兒,如體溫多在38℃左右時,可利用空調降室溫,而達到降低病兒體溫的目的。
(2)對於長時間的高熱,如體溫在39~40℃,病兒又伴有煩躁不安時,可用30%~50%酒精擦浴,以擦紅皮膚為準。對於嬰幼兒可采用“三心”降溫法,即用30%~50%酒精或溫水由內向外反複擦洗前囟門、手心、足心;此外還可將濕冷毛巾敷於病兒頭部、腋窩、腹股溝等處,毛巾變溫後應及時更換。
(3)如經上述處理,病兒的體溫仍居高不下,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4.家庭護理:
(1)病兒居室應清潔通風,並裝有空調或電風扇等降溫設備,室溫最好保持在25℃左右。
(2)飲食。應給小兒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等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多飲水和各種果汁,在氣候炎熱時,可給冷飲。可用豆腐100克,黃豆50克,煎湯飲服,有退熱止渴的作用。
(3)由於病兒長時間發熱,身體抵抗力低下,所以要注意飲食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避免接觸其他病人,以免傳染其他疾病。
(4)注意病情觀察。對於發高熱的病兒,如果出現驚厥現象,這很可能是發生抽風的前兆,對此應及時請醫生診治。
5.預防方法:
(1)在炎熱夏季可將孩子安置在比較陰涼之處。室溫過高時,可用電風扇或空調降室溫,無條件時,最好將孩子暫移到涼爽的地方。
(2)在夏季應給孩子多喝水、果汁、綠豆湯、薏米粥等。
急性腎炎
急性腎炎是急性腎小球腎炎的簡稱,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常於急性咽峽炎、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皮膚膿皰瘡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以後而發病。多發生於3~8歲的兒童,2歲以下者少見,男孩多於女孩。本病以浮腫、尿少、血尿及高血壓為主要表現。病兒大多數預後良好,痊愈率在90%以上。
1.疾病特點:
(1)本病多在患急性咽峽炎、扁桃體炎等疾病後1~4周起病,全身表現可有低熱、頭暈、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
(2)浮腫。大部分病兒在發病初期可出現程度不同的浮腫。常於晨起發現眼瞼(上眼皮)浮腫,1~2日內逐漸波及全身,以陰囊、下肢等皮膚鬆弛的地方為明顯,用指壓時,可出現凹陷。
(3)尿少及血尿。在出現浮腫的前後尿量可明顯的減少,每日尿量可僅在200~300毫升,嚴重的可出現無尿。少尿一般可持續2~3日。此時尿的外觀像洗肉水樣,有的呈濃茶或葡萄酒樣,在醫學上被稱為肉眼血尿,一般在1~2周內消失,但顯微鏡下血尿持續時間較長。
(4)血壓升高。約70%的病兒在病初幾日可出現血壓升高,波動較大,伴有頭痛。若血壓急驟升高,達200/140毫米汞柱(26.7/18.7kPa)時,要警惕高血壓腦病和心力衰竭的發生。
2.區別要點:
(1)病兒近期有鏈球菌感染史,出現明顯浮腫、少尿、血尿、高血壓,並伴有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頭痛、腰痛等症狀時,應首先考慮是急性腎炎。
(2)在診斷孩子患急性腎炎時,應注意與以下疾病相區別。
①注意與伴有浮腫的疾病區別。病兒浮腫較重時,應與腎病綜合征、營養不良性浮腫和心髒性水腫相區別。以上疾病雖有浮腫,但肉眼血尿很少見,而且有各自的特殊症狀,經全麵綜合分析後一般不難區別。
②注意與伴有血尿的疾病區別。如某些藥物中毒(如磺胺類藥)、過敏性紫癜、泌尿係結石等都可引起血尿。但不同點是,藥物中毒所引起的血尿,有用藥史和藥物中毒史,而且發病突然,無浮腫;過敏性紫癜有對稱分布的皮疹,多有關節痛,鼻出血和牙齦出血等。
3.家庭治療:
(1)對於急性腎炎的病兒應以住院治療為好,如不能住院時,可遵照醫囑采取以下療法。
①臥床休息,適當限製飲食的進入量。
②應用青黴素類抗生素,以清除病灶內殘存的鏈球菌。
③尿少、浮腫時,可應用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塞,每日每千克體重2毫克,分3次口服。消腫後停用。在應用雙氫克尿塞時,應給予氯化鉀口服,10%氯化鉀每次5毫升,日服2~3次。
④血壓過高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利血平,每日每千克體重0.02毫克,分3~4次口服。為解除腎髒血管痙攣和增強降壓效果,可在醫生指導下應用潘生丁、心痛定。
(2)中醫中藥:急性腎炎屬中醫水腫範疇,根據病因和征候不同常選用以下方藥。
①風水相搏。特點是水腫先從眼瞼開始,逐漸發展到四肢,甚至出現全身浮腫,來勢迅速,以顏麵為明顯,皮膚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小便少或有血尿,並有發熱、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治療時,應選用以下具有疏風利水功效的方藥如:麻黃2克,連翹3克,赤小豆2克,茯苓皮6克,冬瓜皮6克,白茅根1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血尿明顯時加大、小薊各6克;尿少加車前草9克;有發熱惡風時加防風4克。
②濕熱內侵。特點是稍有浮腫,或腫不明顯,小便黃赤短少,可出現血尿,舌苔黃或黃膩,舌質紅,脈偏數。治療時,應選用具有清熱利濕功效的方藥,如黃柏5克,蒼術、木通、竹葉、生地、牛膝各3克,甘草2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血尿明顯時,加小薊6克,丹皮3克。
③急性腎炎恢複期。特點是病兒已無明顯症狀,僅化驗尿時有微量蛋白及少量的紅細胞。可用茯苓、山藥、女貞子、側柏、旱蓮草各10克,冬蟲夏草3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3)驗方:
①活鯉魚250克,茶葉、桑白皮各30克,蔥白8根。將魚去鱗及內髒與上藥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煎15分鍾後,喝湯吃魚肉。
②玉米須、車前草各6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具有利尿消腫和降血壓作用。
4.家庭護理:
(1)休息。急性期必須臥床休息,對有心慌、氣短的病兒,更要控製他們的活動。一般應臥床休息2~3周,目的是減輕心髒和腎髒的負擔。待浮腫消失、尿量增多、血壓平穩、肉眼血尿消失後,再逐漸下床輕度活動。如起床活動後,又出現血尿或血壓升高,則應再次臥床休息。在增加活動量之後,每周應去醫院複查一次尿常規,以便了解。腎髒情況。一般說,要等顯微鏡下血尿消失後才能恢複正常活動量。
(2)飲食。在急性期由於病兒尿少、浮腫、血壓高,應以低鹽飲食為主,並適當控製水、蛋白質的攝入量。一般情況下,小兒的副食稍帶點鹹味就可以了,鼓勵病兒多吃水果及糖類,以補充熱量及維生素。注意多選擇對腎炎有治療作用的食物,如鯉魚冬瓜湯有利尿消浮腫的作用。隨著尿量增加,浮腫消退,可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因為生長發育中的小兒體內需要鹽和蛋白質較多,不宜限製過久。
(3)注意觀察病情。病兒在治療期間,家長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若出現尿量顯著減少,浮腫加重,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心率加快,甚至呼吸困難,不能平臥,麵色灰白,四肢發冷,咳吐粉紅色泡沫痰,說明已發生了心力衰竭如果病兒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眼花,甚至驚厥、昏迷時,表明已發生了高血壓腦病;如果病兒出現嚴重少尿或無尿,並伴有頭暈、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呼吸深快、無力等,很可能是發生了急性腎功能衰竭。出現以上情況,應請醫生及時搶救,否則常可危及病兒生命。
5.預防方法:
(1)平時注意加強身體鍛煉,增強身體抵抗力,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發生。
(2)孩子患扁桃體炎、咽峽炎後,要及時給予治療,早期應用抗生素殺滅鏈球菌。
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又稱慢性腎小球腎炎,其病因至今尚不清楚,由急性腎小球腎炎轉變的僅占2%左右。本病的病程長,每遇呼吸道鏈球菌感染都可使症狀加重,呈反複多次發作,可達數年到數十年,直到腎功能衰竭。
1.疾病特點:
(1)發病緩慢,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及貧血。
(2)部分病兒早期可無明顯症狀,或僅有疲倦和麵色蒼白,多在體驗時發現血壓高、水腫、貧血,或查尿常規時發現尿蛋白和血尿而被確診。
(3)慢性腎炎可時輕時重,遷延不愈,腎功能逐漸衰退,後期出現尿毒症。
(4)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或皮膚感染等誘因引起急性發作,出現類似急性腎炎的表現。部分病兒也可有自動緩解期。
2.區別要點:
(1)由於慢性腎炎的臨床表現不盡相同,所以可將其分為以下四型:
①隱匿型腎炎。特點是病兒可無症狀或有輕度腰酸,或在疲勞後有輕度浮腫。化驗尿時可發現少量蛋白、紅細胞及管型尿等腎炎征象,腎功能檢查多數正常,表示病情較輕。有的病兒在感冒或勞累後出現肉眼血尿,曆經數天或數周後好轉,可反複發作,這類病兒雖然病程遷延,但大多數經一段時間後可逐漸好轉。
②慢性腎炎普通型。病兒常有輕、中度水腫和血壓升高,可有一定程度的腎功能損害,夜尿量增多。大部分病兒有乏力、食欲減退、頭暈及貧血等。化驗尿液時,可見中度蛋白尿及鏡下血尿。這類病人的病情一般呈緩慢進行性,可曆經幾年到十幾年,少數病人可好轉或痊愈。
③慢性腎炎高血壓型。特點是病兒浮腫,其他症狀可不明顯,而突出表現為持續性中度血壓增高。此型病兒發病往往先有尿異常,後出現高血壓,此點可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壓相鑒別。
④慢性腎炎急性發作型。特點是慢性腎炎的病兒可因細菌感染、勞累或受涼而引起急性發作,出現與急性腎炎類似的症狀。通過治療後能恢複到發作前的狀態。若反複出現急性發作,可導致病情惡化。
(2)慢性腎炎的主要診斷依據。診斷慢性腎炎除根據以上病症特點和各型的特點外,還要依靠以下檢查進行分析判定。
①尿液化驗檢查。慢性腎炎急性發作進行尿液化驗時,可發現大量的紅細胞、白細胞、尿蛋白和管型尿;隱匿型腎炎進行尿液檢查時,紅細胞、蛋白均不多,因此容易被忽視,應再次進行尿液檢查。慢性腎炎的尿液改變往往隨腎炎活動情況而變化,波動很大。所以,診斷腎炎時,尿液檢查很重要。但應注意的是,當腎髒損壞嚴重時,腎小球大部分被破壞,隻有少量的腎小球保持功能,因此檢出的蛋白質反而減少,這就容易被誤認為病情好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應及時作腎功能檢查。
②腎功能測定。腎功能檢查一方麵可幫助診斷,另一方麵可以了解腎髒損害的程度。常用的腎功能測定有濃縮和稀釋試驗測定尿比重,酚紅試驗,血液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等濃度測定,以及內生肌酐清除率測定等。在這些測定項目中,內生肌酐清除率測定最能代表腎小球損壞的程度,因此常用它來估計腎炎的進展情況。另外,如果非蛋白氮、肌酐、尿素的血中濃度顯著升高,則提示疾病已進入晚期(已發生尿毒症)。
(3)尿液檢驗異常時,須與以下疾病相區別。
①在劇烈運動後,有的人也可在尿液中出現蛋白和紅細胞。在兒童和青年中也常發現尿中帶有蛋白,以後可消失,這種情況稱為生理性蛋白尿,不會影響健康。
②孩子發熱或發生心力衰竭時,也可出現蛋白尿,但它們不會出現腎炎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