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藥必備常識(1 / 3)

用藥時為何要認準藥名

藥名是五花八門,有標準規範名(藥典上用藥),有化學結構名,有專利名(商品名)和非專利名。有的兩種藥僅一字之差,而作用則大不相同,例如:

(1)地巴唑與他巴唑:地巴唑為降血壓藥,可用於輕度高血壓、腦血管痙攣等;他巴唑現名甲巰咪唑,為抗甲狀腺藥,主要用於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危象、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手術前準備及術後治療。

(2)安定、安寧、安坦:安定(現名地西泮)和安寧(甲丙氨酯)主要用於治療失眠、焦慮不安等症。安坦(苯海素)用於治療帕金森病,能改善僵直、運動障礙等症狀。

(3)利血平與利血生:利血平為降血壓藥;利血生為促進白細胞增生藥,用於防治各種原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4)可拉明與阿拉明:可拉明現稱為尼可刹米。為中樞神經興奮藥,能興奮延腦呼吸中樞,用於治療因疾病或中樞抑製藥物中毒所致的中樞抑製;阿拉明現稱為間羥胺,為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藥,適用於各種休克及手術時的低血壓。

(5)優降寧與優降糖(格列本脲):優降寧屬降血壓藥,用於治療高血壓病,而優降糖則屬降血糖藥,用於治療Ⅱ型糖尿病。

某些中成藥的藥名也很相似,同樣也使病人誤服,例如:

(1)烏梅丸與烏雞白鳳丸:烏梅丸治胃痛吐蛔、脾虛久瀉、膽道蛔蟲、慢性膽囊炎;烏雞白鳳丸主治婦女月經不調、崩漏帶下、腰膝酸軟。

(2)大活絡丹與小活絡丹:大活絡丹主治中風癱瘓、痿痹等,而小活絡丹則主治風濕痹症所致的肢體疼痛。

(3)左金丸與白金丸:左金丸主治肝經鬱熱、脘脅疼痛、嘔吐酸水、大便熱瀉,而白金丸則主治癲癇、痰阻心竅、煩躁、神誌不清。

(4)肥兒丸與肥兒散:肥兒丸主要是健胃消食驅蟲,而肥兒散主要是健脾消食化積。

上述舉例說明,兩種藥雖一字之差,但藥物的適應證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買藥時一定要認準藥名,不可有一字之馬虎。

買藥時為何要細心讀藥品說明書

進藥店買藥,當然是“照方買藥”,但是,切不可慕名買藥。接過藥後,要仔細閱讀說明書,看清該藥的成份、主治、注意事項等,看看它是否對病人的病症,是否適應病人的體質,千萬別買錯藥。用錯藥或重複用藥招危險。如百服寧和泰諾,兩者的主要成份都是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都是解熱鎮痛藥,如果同時買這兩種藥,同時給病人服或先後服這兩種藥、勢必造成重複用藥,導致用量過大,而招致危害。另外小兒感冒衝劑中也含有對乙酰氨基酚,也不能與百服寧或泰諾同時服用。

部分藥品的名稱也確實和其主要作用及用途有一定關係,如:利血平、降壓靈、複方降壓片、胃舒平、速尿、胃複安、肝泰樂、利膽片、咳必清、安定、止喘片、感冒清、乘暈寧及眾多的中成藥腦力寶、心寶、肝寶、腎寶等等,也不能輕易選擇。因為,除了藥物的治療作用外,還有副作用一麵。如止咳片,常由多種成分合成,其中麻黃素不適合老年人或患有高血壓、心跳過速的人服。

還有些藥名還會使人產生誤解,如有人誤認為消炎痛能治牙疼,還有人誤用利血平治貧血,誤用心得安治心慌,等等。這都是因為隻看藥名,不看其說明書,隻是慕名買藥,招來禍事。

藥物對機體的作用有哪些

藥物是人類用來治療、預防或診斷疾病的物質,當這些物質中的有效成分與機體的不同組織、器官接觸後,使其在功能或形態上發生變化並產生相應的藥物作用時,即可達到治療、預防或診斷疾病的目的。藥物的基本作用主要是增強或減弱機體原有的生理功能。凡是能使機體功能增強的藥物作用稱為興奮作用;凡使其原有功能減弱的藥物作用稱為抑製作用。

藥物按其作用方式可分為以下幾種:

(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在用藥部位發揮藥物作用時叫局部作用,如普魯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藥物經不同途徑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到達組織器官所表現的作用叫吸收作用,如心得安口服吸收後作用於心髒而用於治療心髒疾病。

(2)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藥物的直接接觸的組織器官上所表現的作用叫直接作用,由於藥物的直接作用所導致的繼發效果叫間接作用。如洋地黃製劑對心髒的強心作用是一種直接作用,通過強心作用可使心衰病人的尿量增多,此為間接作用。

(3)選擇作用:一種藥物對於機體各組織器官的作用並不是一樣的,一般是對某一個或幾個組織器官的某些功能影響特別明顯,而對其他組織器官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就是藥物的選擇作用。如洋地黃對心髒、麥角新堿對子宮都表現高度的選擇性:

另外,根據用藥效果又可以將藥物作用分為預防作用、治療作用、副作用、毒性作用等。

藥物對病原體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幹擾病原體的代謝合成,而抑製它們的生長繁殖,比如,青黴素可以抑製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致使細菌細胞破裂而死亡;又如,氟呱酸能抑製DNA的複製,使細菌細胞不能分裂繁殖。

藥物是怎樣產生療效的

由於藥物的種類很多,性質和作用機製也不盡相同,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麵產生治療效果的。

(1)調節人體的生理、生化功能: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某一器官的功能過分增強或減弱,就可引起其他器官功能失調,出現病態,就需要用藥物加以調節,使其功能恢複正常。這種調節作用可分為兩個方麵,或使功能活動增強——興奮作用,如助消化藥,能增強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欲增強;或使功能活動減弱——抑製作用,如安眠藥能抑製中樞神經係統,使大腦皮層抑製擴散,導致睡眠。鎮痛藥能減弱人體的疼痛感覺。止咳藥可直接抑製咳嗽中樞等。

(2)殺滅微生物和寄生蟲:許多藥物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和寄生蟲(蛔蟲、鉤蟲、血吸蟲等)的繁殖和生長,能起殺滅和抑製作用,如常用的青黴素、驅蛔靈、滅滴靈等。

(3)補充人體必需的物質:人體由於營養不足或其他原因,造成正常代謝所需的物質(如鐵、維生素、激素、電解質等)缺乏時,可用相應的藥物進行補充。

(4)促進或抑製酶的活性:細胞內進行的種種複雜的化學變化,包括組織成分的合成與分解、能量的釋放與利用等都需要酶的參與。當酶的活性受到抑製或促進時就可明顯地影響生理生化功能。藥物可以通過對酶活性的影響而發揮治療作用。如胰島素可以促進己糖激酶的活性,從而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降低,所以可用來治療糖尿病。

哪些因素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

藥物在體內的作用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藥物的劑量、給藥途徑、聯合應用,病人的生理、病理因素等,都可影響藥物的作用強度。所以我們在應用藥物時,除了應了解該種藥物的作用及用途外,還要了解影響藥物作用的因素,更好地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1)劑量:在一定範圍內,劑量越大,作用就越強。但超過這個範圍,就可引起中毒,我們通常服用的藥量稱為治療量或常用量,是一種既可獲得良好療效而又安全的劑量,病人自己不可以隨意增加或減少劑量。

(2)給藥途徑及聯合應用:一般情況下,注射藥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也明顯。另外,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同時應用或先後應用,有時可以使藥效加強或減弱,使毒副作用減少或出現新的毒副作用,使用中應注意。

(3)生理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及身體對藥物的耐受程度等。年齡是影響藥物作用的一個重要因素;小兒與老年人對某些藥物的反應與成年人不同,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中樞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等發育還不完善;有些藥物可引起中毒並影響生長發育;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償適應能力都逐漸衰退,對藥物的耐受性較差,代謝和排泄機能降低,所以用藥劑量要比成人量適當減少;性別的不同也會影響藥物的作用,婦女有月經、妊娠、分娩、哺乳等特點,比如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因某些藥物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或經乳汁進入乳兒體內,可致畸胎或影響胎兒、乳兒的生長發育,服藥時應該注意;另外,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與適應能力可以不同,如有人吃某種藥時每次吃一片就管用,而有的人則需吃兩片才行。

(4)病人的病理狀態:病人的病情對藥物作用也有一定影響,比如退熱藥隻對發熱的病人有退熱作用,而對正常人則沒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腎功能不足的病人,由於藥物排泄減慢,有些藥物雖使用常用量,也可發生蓄積中毒,如洋地黃類強心藥,應注意減量。

什麼是藥物的吸收?影響因素有哪些

除去隻要求發揮局部作用的藥物外,藥物必須通過不同途徑吸收人血,並且達到有效血濃度時,才能發揮作用。藥物的吸收過程是藥物分子通過細胞膜(如胃腸黏膜、毛細血管壁等)的過程,這一過程就叫藥物的吸收。

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很多,如給藥途徑不同,吸收的速度也不相同,例如先鋒黴素靜脈輸液給藥就比口服給藥吸收速度要快。藥物製劑不同,吸收速度也不同,如治療糖尿糖的胰島素,有短效、中效、長效胰島素,因為它們製劑不同,吸收速度也不相同。機體的機能狀況如果不相同,吸收的速度也不同,如休克病人的微循環障礙,藥物吸收速度就必然減慢或停滯。

什麼是藥物的排泄?排泄的途徑有哪些

進入人體的藥物,無論是否被代謝,最後都要排出體外,隻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徑不同而已,這就叫排泄。

藥物的排泄途徑主要是通過腎髒排出體外,主要的排泄器官是腎髒,對於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藥時應減低劑量或減少給藥次數,對於腎髒有損害的磺胺藥等盡量避免使用。除腎髒外,揮發性藥物如乙醚可通過呼吸道排泄,強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環素、紅黴素)等部分經膽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婦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藥物的排泄途徑。因此哺乳期婦女應注意防止由於自身服藥而間接造成嬰兒中毒。

什麼是藥物的體內過程

藥物能夠通過不同給藥途徑進入體內,進入體內的藥物一方麵發揮對機體的影響,同時機體也不斷地轉運或改變著藥物,藥物最終將以不同形式離開機體。藥物在體內轉運和變化的基本過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這一過程就稱為藥物的體內過程。

(1)吸收:(見什麼是藥物的吸收?影響因素有哪些?)

(2)分布:經過吸收入血的藥物,一般都會通過血液循環被轉運到身體的不同部位,進入不同組織、器官的細胞間液或細胞內液中去,這一過程叫做藥物的分布。絕大多數藥物在體內分布是不均勻的,如血管豐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腎等)往往藥物濃度高;某些藥物與器官的親和力大(如碘與甲狀腺)則該處的濃度高。

(3)代謝:進入體內的藥物一般都要經曆各種化學變化,如氧化、還原、中和、分解、結合等。這一係列過程稱為藥物代謝或生物轉化。藥物代謝主要在肝髒中進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藥物代謝會受到一定影響,可造成藥物作用時間延長,毒性增加或體內蓄積。

(4)排泄:(見什麼是藥物的排泄?排泄的途徑有哪些?)

什麼是藥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和過敏反應

副作用:是指藥物本身具有的藥理作用。因為一種藥物可以有多種作用,當利用它的一種作用治療疾病時,所表現出來的其他作用稱為副作用。因其副作用與治療作用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在治療過程中難以避免。例如,在用阿托品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時,其抑製腮腺分泌的作用,而使病人出現口幹的副作用。藥物的副作用常可通過合並用藥使其減小或消除。

毒性作用:是指用藥劑量過大或時間過長,有時用藥量不大,但是病人存在著某些遺傳缺陷,或患有其他疾病以及對此種藥物的敏感性較高,而出現的一些嚴重症狀,就稱為毒性作用。如長期大量應用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所引起的聽神經損傷,也叫藥物中毒性耳聾,就是藥物毒性作用的結果。

過敏反應:也叫特異質反應。因為這種反應隻發生於對某些藥物非常敏感的病人身上,而一般人,即使應用較大劑量也不會發生這種反應,說明過敏反應與劑量無關。能誘發過敏反應的藥物起到了致敏原的作用,致敏原可以是藥物本身,也可以是藥物在體內的代謝產物,或者是藥物製劑中的雜質。例如阿司匹林引起的蕁麻疹、哮喘,青黴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