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石公的遺作流傳較雜,據《隋書 經籍誌》記載有六種,《宋史 藝文誌》中載有五種,《文淵閣書目》、《菜竹堂書目》記載五種,《清抄本》有一種,《舊唐書 經籍誌》記載有一種。以上有二十多種,可謂種類繁多,內容博雜。從行營布陣到陰謀奇計,從星相占卜到行兵攻戰,無所不包。這些遺作都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是我們偉大民族之古代智慧的一部分,,二、《黃石公素書》的基本思想
《索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之作。
《老子》主張尚無為、法自然的思想,黃石公講的潛居抱道,以待其時,即根據客觀情況的發展變化而靈活應用。這種思想仍是“無為”、“自然”之意。老子對理民統眾的指導思想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黃石公說:“略己而責人者不治,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以上二者都認識到先求諸己的自我建立,是為理民統眾的首要條件。老子對待下屬的態度是:“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黃石公對下屬的戒慎是:“薄施厚望、自厚薄人、貴而忘賤。”老子對事物變化的認識方法是:“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讚石公說: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老子在橫向交接上主張“柔弱”、“謙下”。黃石公主張的則是“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老子的治國要領是:“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黃石公主張的是:“德足以懷遠”,“先莫先於修德”。所以黃石公在治國、統軍、取眾時首先對修身及自我要求特別嚴格,同時對其理家、理國的方略能高瞻遠矚。欲得齊家、治國、成就偉大的功業,須先絕禁自身的嗜欲,減損過惡,斷絕酒色,遠避嫌疑,使自身成為一個潔白無汙的清廉者。其二,要博學切問,增廣知見,高行微言,修身建德,使自身有高尚的德行,以恭儉謙約處人、親人,親近仁人,和正直的君子交友,斥責為非作歹及尚讒言的小人。不可輕上,戒於侮下。
對自己的立身要求,應是橛橛梗梗,堅定不移,孜孜淑淑,始終如一,戒慎篤行,忍辱好善,至誠體物,知足知止,精誠純一,不苟得,不貪鄙,戒自恃與多私。
任才使能,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發號施令的原則是:存心與政令一致,不可後令謬前;對部下要寬宏大量,不能以過棄功;要恩厚待人,不可薄施厚望,不可貴而忘賤,不可淩下取勝,不可自厚薄人。
獎賞要慷慨,賞罰要分明,不可貪人之有,不可美讒仇諫。處世理國,要體道建德,審權變,察安危,追本溯源,觀察現象,度測將來,防患於未然,戒禍於始萌,以此明辨盛衰之道,通曉成敗之數,審辨治亂之勢,或就或去而順理。
《老子》論的是道之宏觀整體,《索書》是將道的整體與作用及表現形式(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統為一貫,集為一體,同時《素書》有因時勢而應變的特點。《索書》不僅是一部修身處事的格言集,而日.是一部治國統軍的政論書。
《素書》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的關係,將宇宙萬物,從宏觀到微觀,從縱向到橫向以整體認識論述。
宏觀整體性:宇宙的整體即“道”及其功能,是無所不生,無所不成,稱“德”。
“德”的表現形式是長養恩澤,故稱“仁”它的運化規律是“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使事物各得其宜,故稱“義”。“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上下有序,故稱“禮”。此為宏觀的整體性。
微觀整體性:宇宙間的一事一物,在自身整體上,仍是道、德、仁、義、禮五者的一體關係。無淪某一種事物,成形之後,就有它的總體存在——“道”;有了體就有了它的作用——“德”;有了作用,就有了作用的表現形式——“仁”;有了表現形式,必會使得它等量合宜,此即“義”;物體的上下、前後、左右之序謂之“禮”。為了使人們明確地了解這一道理,現用一張床鋪作例。床鋪整體就稱“道”,床鋪能供人寢臥,這是它的作用,稱為“德”。“德”的表現形式,就是供人寢臥養息,此稱“仁”;床鋪必須放在適當的地方,放端、擱平、墊穩,破舊時給予修理,此為“義”;床鋪的上下、前後、左右是它的自然之序,此稱“禮”。
從一個人人來講,人身的全體是“道”,人的作用稱“德”。“德”的形式,是有利_j二社會,有益於他人,造福人類,這種表現形式稱作“仁”。符合這種表現形式,以賞勵而倡揚,不符合這種表現形式,危國害民,無益於社會,以貶罰而製裁,此稱為“義”。自我立身,有上下、前後、左右之序,這種自然之序稱為“禮”。人如失了“禮”,就像一個物體,已經破爛,本來倒置。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將此意借一個物體作例,意即:失去了它的主體(道),再講它的作用(德),失去了作用(德),再去講它的表現形式(仁),必然就要修整,使之適當合宜(義),如失去丁它的合宜(義),此時已經出現主體破散,無法修整,怍用與表現形式隨之全無,上下顛倒,本來錯亂。此時這種物體等於全部淪沒毀壞。
縱向的整體性:人類演化的過程,仍自然呈現出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自有人類以來,應有“皇道”、
“帝道”、“王道”、“霸道”等治理方式。“皇道”是體“道”而治;“帝道”是法“德”而感物;“王道”是布“仁”而施化;“霸道”用“義禮”而裁製。從人類的自然衍化來說,由治到亂,由成到毀,這幾個階段是自然形成的。
橫向整體性:宇宙之間的萬事萬物,是互為交錯、相輔相成的關係,亦是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互為一體的關係。從,捫政講,一個國政的挫體就是“道”。朝政的作用就是理民,故稱“德”。它的治理方式是與萬民有益的利,故稱“仁”。賞善罰惡,故稱“義”。君臣之間的上下之序稱“禮”。除此以外,人類一形成團體之後,無論彼此、左右之交,就是一個很大的家庭,均有它的主體——“道”,作用——“德”,表現形式——“仁”,相互適宜——“義”,長幼之序——”禮”。這五個互為一體的整體關係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