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章次排列的整體性:本書共分六章,除第一章論述全書概意外,由第二章到第六章這五章的順序排列仍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為一體,各章內的節亦是以此五者為一體而相應。
第一章開首提示: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接著進而闡發此五者與事物的關係,認為事物在發展變化中,盛衰有道,成敗有數,治亂有勢,去就有理。
第二章起首以“德足以懷遠”一義揭示“道”的整體性,由“德”的表現中可體現證實它的功能。從整體講,“道”是事物起首,故本章開頭由“德”的表現中先證實“道”,故以“正道”為章名。
第三章是說欲想成就偉大的功業,就須得其人,欲得其人,必先求人之誌,求人之誌的標準是“德”,“德”是人身應有的作用。此章通篇圍繞著“德”,列舉了十八條求人之誌的準則。
第四章是說,既得了人,就必須以德為本,以道為宗,成就功業必須以德為根本,以道為綱領。“道”與“德”的表現形式是“仁”。“仁”的驗證是造福於人類,利物利人,有益於社會。本章圍繞著“仁”舉出了十五個條目。
第五章是造福人類,利人利物,有益於社會,不但宜物宜人,而且更宜於自己立身。賞善罰惡,使事物得到適宜者,是“義”之所在。糞土雖臭,但能助禾苗生長;泉水雖潔,若流於路麵床鋪者,人亦會厭。置糞土於田園,供泉水以飲食,不但能使物之本身得宜,而且用途恰當,本章中心是論“義”,故以“遵義”為章名。
第六章是說:事物的成敗、盛衰各有因由亦有理,必須依理而安之,故以“安禮”為章名。三、《素書》思想與儒家倫理規範
儒家的《詩》《書》《禮》《樂》《春秋》,無不以道、德、仁、義、禮為中心來作為修齊治平的原則。《周易》雖設卦象,論卦辭與爻辭,仍以此五者暢述卦理及爻義。如《周易 乾卦》中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意即:大丈夫立身處事,體天道,法地德,與日月的光明相等,行為與四時一樣的井然有序。又如《文言傳》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體;利物,足以合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體此四德者,曰:“乾,元亨利貞。”儒家的四書,幾乎章章句句,盡述此理。《論語 為政》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敦.,道電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皆以此五者為主旨。
太公《六韜》和《黃石公三略》雖然是論用兵之韜略,但突出的還是道德仁義禮。《六韜 文雨 文師》日:“天下人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地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電。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又曰:“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上略》日:“夫主將之法,務攬英雄之心,賞祿有功,通誌於眾,故與眾同好,靡不成,與眾同惡,靡不傾,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亡家,失人也,含氣之類,成原得其誌。”
《黃石公三略 中略》雲:“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黃石公三略 下略》日:“求賢以德,致聖以道……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樂人者,久而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由此可證,體道立德,懷仁行義,履禮,與萬民同好惡、共憂樂,是為最根本的理身、理家、理國之道,亦是中國最文明、最正確、最穩妥、最可靠的傳統規範。把華夏炎黃這一舉世聞名的優良傳統,說成是曆代帝王統治人民的陰謀詭計,是不妥當的。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以仁,其失其天下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於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孟子講的這個“仁”,正是大道的表現,
由此可見,自古迄今,曆世國朝,體此道、德、仁、義、禮五者,則興、則盛,失此五者,則衰、則敗。就是一個人的立身處事也是這樣。有道則存,失道則亡;全德則成,缺德則毀;懷仁則久,不仁則短;行義則聚,負義則散;循禮則安,背禮則危。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自然規律。三界十方,萬類生靈,慨莫能外。
道家與儒家的關係,是宇宙整體與人類的關係。道家講的是宇宙整體,而儒家是將宇宙整體的“道”縮集於人類。宇宙的自然理數以及理數演化的過程,與宇宙之間的每一事物,不論大小、多少、高低、貴賤、飛潛動植、事事物物,無時無處皆混為一體,暗通神明的造化之機,關注於物質現象。宇宙的自然理數以及理數的演化程序,在人類就是人倫規範。人倫規範的形式就是仁、義、禮。因此,道和儒家思想統為一體。《素書》既講了宇宙整體,又論了人倫規範。《老子》重的是本體,《素書》論的是“道”的功能與作用,但側重於人世的治國理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