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也讚同,同時提問,“這個打工,除了牧草、放牧,不知能否讓匈奴人代為耕種?”
“胡人哪裏會耕種?”
“教一教唄,萬一他們真的可以種呢?”
眾臣討論著,最後看向小白,“太子殿下,您怎麼看!”
新出爐都沒過五分鍾的小白:“……我還是個孩子,我什麼都不知道。”
【要說聖天子在農學史上的地位,那就離不開他對農業的一係列重視。
在聖天子剛即位那會兒,他就看洛陽玄雍宮裏的空地不順眼,把承明殿後頭的空地都給用上了,拿來種田。
聖天子可不是隻會吩咐別人幹活的君王,他自己也親自下地耕作,在玄雍宮種大豆和麥子,實驗出了麥豆輪作法和冬小麥的種植。
在大晉之前,我們都是春天播種,秋天收獲。但是冬小麥是每年秋收後播種,來年五六月收獲,由於冬小麥抗旱能力強,寒冷的冬天又能凍死害蟲,夏天收獲之後空著的幾個月時間還能種種蔬菜。
而麥豆輪作,也是聖天子為我們試驗出來的科學種植方式。
長期種植糧食作物,對土壤肥力消耗過大,但是讓土地在那裏空置一年,吃不飽的時代無法做到。
而豆科植物,它們根係的根瘤菌可以為土壤提供大量氮素,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不同植物的輪作模式,也可以打破病蟲害的發生周期,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都習慣了春天播種,秋天收獲的晉人愣住了,沒想到還有能夠秋天播種的麥子,夏天收獲的種植方式。
的確,如果能好好的把這一年的時間都利用起來,秋冬播種,夏天收獲,然後夏天到冬天之間還有幾個月的日照時間,嚴格把控一下,可以將陽光的用率達到最大。
聽後人所說,冬小麥還能凍掉害蟲,好處簡直不要太多。
那麼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這麥子,要如何抗得過冬日嚴寒?
或者說,冬小麥的品種,是外來的還是人為培育出來的?
【在長安農學院建立以後,聖天子把在玄雍宮跟著她一起打理田地的宮女、太監也帶去了長安,讓他們作為第一批農學生,學習、實驗出了嫁接、育種、漚肥的技術。
每一項我們現在覺得司空見慣的耕作技巧,都是當時的人經過一年年的實驗,記錄,流傳給我們這些後輩最適用的方式。
這些農學生不止自己研究如何改良作物,改良肥料,還把這些技術傳授給更多的學生,推廣到大晉各處。
也也正是因為對育種的重視,讓我們的農民一直都有留存種子的意識,哪怕是有了更適用於種植的新種子,過去的舊種子大家依然好好保存。
我們經常能在不小心挖到古墓的時候能挖出主人儲存的種子,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育種意識的重視。】
盡管有一些名詞大家現在聽的一知半解,但是改良作物、改良肥料這幾個字,農耕文明的晉人瞬間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不外乎是讓作物變得更好,讓肥料變得更肥。
若是農學院的成立是為了這些,那聖天子帶著農學生的研究,簡直就是利國利民的最大之事!
【聖天子從未立下什麼誓言,但他積極發展農學,保護水土的前提下努力擴張耕地,開發種植園來加工糖,通過北邊的牧場來大肆養殖牲畜……
在這一係列行為下,我們其實可以窺見他內心從未宣之於口的願望——讓天下晉人不會再被餓死。】
聽到這話的晉人,無不心頭一震。
天下晉人都不會被餓死。
哪怕是諸學派的先賢,能夠想到的美好國度,也不過是社會穩定,沒有戰爭,人與人之間彼此友愛,老有所養,幼有所依,人人皆能識得道理。
從來沒有人想過天下人都能吃飽飯,因為這是癡人說夢。
穆王孫等朝廷公卿,本以為自己之前已經從那位陛下的政令之下,見到了他對大晉的構建,窺見了聖天子的雄偉之心,卻沒想到自己還是淺薄了。
“讓天下晉人不會再被餓死……”念著這句話,親眼見過天災和饑荒的穆王孫一時竟怔住了。
【我知道很多人可能會說up主在開玩笑,史書上從未有過對聖天子這一方麵的記載,連劉德、公孫弘、官重山這些人的記載裏也未曾聽聞。
但是大家,劉德《隨駕筆談》記載的,昭明二十年,聖天子要給成非出版文集,裏頭有一首歌頌大晉繁華的賦,被聖天子刪掉了。
聖天子是個基本不怎麼夾人作品的大方君王,成非一堆寫他的詩賦,各學派對他又誇讚又頗有微詞的酸話記錄他都不在乎的,為什麼他偏偏刪掉了成非的那一首?
你要知道他是非常認可成非才華的,就連成非罵第五家祖先的詩他都允許出版,就因為成非文才過高,罵的也是事實。
而被聖天子刪掉的那一篇賦,隻是因為成非誇大晉百姓“豐衣足食”。
古代不比我們現代,真正窮苦的人家或許還能靠勞動力勉強能混口飯吃活下去,但他們也是真的衣不蔽體。
在離我們最近的朝代,也就隻有擁有不少土地的地主才勉強可以說是過的豐衣足食,而在生產力低下的兩千年前,如果說是豐衣足食,最低也是小貴族或者軍功起家的新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