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貞觀恢弘,遺風鐵血,帝國如日中天 (2)(3 / 3)

“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人,必難致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李世民深知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重中之重,因而他在位期間,成就了一段段識人、用人的佳話。

從太原起兵開始,李世民就在不斷地招攬人才。征戰中,他吸收了原李密、王世充、竇建德集團的人才,吸收了瓦崗軍的秦叔寶、程咬金等;治世中,他任用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征等人,為他出謀劃策,助他成就盛世大業。

這些“貞觀之治”的功臣名將中,有些從一開始便與李世民並肩作戰,還有一些曾是李世民的阻力,但無論過去如何,對李世民來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計前嫌,有才必用,是李世民量才用人的一個重要特點。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部下,投靠了李世民之後,李世民曾說:“魏征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然征犯顏切諫,每不許我為非,我所以重之也。”(《論任賢第三》)在李世民看來,無論是曾經戰場上的敵人、前朝的官員,還是原太子李建成的臣僚,隻要他們是人才,隻要他們能給大唐王朝的發展與穩定作出貢獻、發揮作用,他們就應該得到相應的重用與尊敬。

李世民曾自比一塊深山之中的礦石,唯有經過匠人的鍛煉方能成為寶玉,而鍛煉他的那個匠人就是魏征。正是李世民的這一態度,成就了一段為世人所流傳的佳話。其實,早在即位之初,李世民便用“以德行、學識為本”,為整個大唐製定了鮮明的用人準則。他以身作則,積極鼓勵大臣進諫,因而貞觀時期除了最突出的魏征外,劉洎、岑文本、馬周等也多能直言不諱,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見和批評。

正是滿朝大臣的敢於諫諍,避免和防止了李世民的許多錯誤。集思廣益,這個道理誰都懂,但隻有李世民做到了,以後的皇帝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當然,這也與李世民個人的心胸有關,他貴為帝王,本是一個不容有任何相反聲音的角色,然而他“容”了,而且容得出色,容出了一個大唐盛世。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對公卿提出要求:“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主若自賢,臣不匡下,欲不危敗,豈可得也?故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直言規諫。”(《論求諫第四》)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大臣自己也要接受別人的勸誡,唯此才能保證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

故而,唐太宗李世民成了曆代帝王中,以“雄才大略而又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於世的明君。而少年時代便在李世民身邊耳濡目染的武則天,也深知“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道理,其登基之後,也效法李世民的做法,選賢任能、從諫如流。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女官上官婉兒,是被武則天殺掉的宰相上官儀的孫女兒,但武則天發現上官婉兒文采出眾、智慧過人,便將她留在身邊,加以重用。凡是批閱奏章、起草詔令的事情,很多都交給上官婉兒辦理。初唐詩人駱賓王在徐敬業叛亂時,寫了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討武氏檄》。此文筆鋒犀利、句句切中要害。武則天看了文章之後,第一反應不是生氣,而是為這樣的人才不在自己的手下惋惜。

唐玄宗開元年間的名臣姚崇、宋璟、張九齡等,都是在武則天時被提拔起來的。因此,唐朝宰相陸贄讚揚武則天的用人時說:“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黜,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此外,武則天還在皇宮前麵設立了東西南北四個箱子,分別接納百姓的不同意見,了解百姓的各種想法,以求更好地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