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重拾江山懼幹戈,為文明而傾倒 (2)(3 / 3)

太宗的詩寫得不少,流傳不多,但是他大大地鼓勵了詩風的再次繁盛。在宋代,繼唐詩之後,詩再次流行起來,而且其成就亦不比宋詞遜色。許是宋詞太過搶眼,而且形式灑脫不羈,還能吟唱,易於傳播,所以宋詩才顯得默默無聞。但宋代仍然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而且這詩的寶庫比之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內容、情感還是數量上,都突破了唐代的局限。

宋詩與宋詞一樣,反映的皆是宋代的生活和人們思想的變化。如果說宋詞是宋王朝的背影,宋詩就是宋王朝一切興衰動蕩的鏡像,它的發展和變化過程,就是宋王朝起伏三百年的最好寫照。

宋朝從開國到真宗澶淵之盟期間的70餘年,它為自己進行了最初的“資本積累”,讓其安度未來。恰在此時,他的詩就像其王朝一樣,並未出現什麼激變。宋詩沿襲了唐風,其中王禹偁的成就是最大的,他寫了不少關心民間疾苦的詩篇,心中的偶像是白居易、杜甫那樣的大詩人。可是相對安逸的生活,讓他的詩過多地注意了雕章刻句、用典用故,縱使顯現民生,也因為過於追求形式而顯得內容蒼白。

宋仁宗時期,範仲淹新政失敗不久,歐陽修、梅堯臣等人掀起了古文運動,宋詩成為輔佐運動的工具,繼承接了王禹偁關心現實的精神,而且也不再刻意追求形式,更注重文化內涵。那個時代,文人是冷靜的,宋王朝也處於沉鬱期。不久,王安石的變法在朝野激起了巨大的浪花,革新派和守舊派激烈鬥爭,而宋詩也在此時,迎來了自己最輝煌的革命期。此時的宋詩銳意創新,或以新鮮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豐富的哲理發人以深思,傳誦不衰。

北宋後期,山雨欲來風滿樓,國家危若懸卵,經過一場靖康之變,南宋開國再抗金軍,此時的宋詩充滿了愛國情懷,語言也開始趨於通俗、自然和口語化,甚至質樸直白,已無從計較對仗駢句,因為滿心家仇國恨,哪有時間去雕琢詩歌的辭藻呢?南宋的中後期,人才凋零,國家衰敗,宋詩也凋零了下來,隨著文天祥這個王朝最後一顆希望之星的隕落,詩歌也在他的筆下發了最後一道耀眼光芒,從此泯於世上,靜於堅土。古體詩再也沒有大放光華,宋王朝也煙消雲散了。

宋詩在唐詩的影響之下獨樹一幟,重理性而輕形式,有著深刻的時代根源。每一個側麵都是王朝大事記的展現,不僅如此,它的文風變化與宋代文化發展的進程及其相似,充滿了理趣。所謂理趣,就是寄寓在詩歌中的人生哲理。由於宋詩深切地反映了宋代政治變動和佛教文化發展的情況,所以它的理趣中皆是禪機,詩風靈動縹緲,意境深遠,放入一個個佛偈,讓人忍不住去探究更深的內涵。

也許宋詩重理性的特點使它缺乏唐詩的優雅情致,從藝術的角度看,很多宋詩缺乏形象、音樂美,但從文化史的立場上講,宋詩在唐代詩歌格律完備、意象純熟、至於頂峰的情況下另辟蹊徑,讓詩歌包含了哲人的智慧。據統計《全宋詩》的數量是《全唐詩》的四倍,幾乎可以說,它是宋王朝文化史的最佳寫照。

宋詩和宋詞的驚豔綻放,是宋王朝留給後人最深刻的曆史照片,從宋詩裏看到了宋人的理性,從宋詞裏窺得的卻是宋人的感性。雖然宋王朝的諸多文化都幾度繁盛,而文化史也不隻有宋詩大放光芒,但是宋代的詞卻最好地詮釋了宋王朝的特點。曆史上的每一個王朝,都有其獨立於世的性格側麵,周的守禮,秦的霸氣,漢的豪情,唐的大方,宋的文雅等。

如果想深入了解一個王朝的特點,學習它的優勢,就必須與它接觸,而接觸它就隻有通過媒介和偶然的機遇。宋詩和宋詞即是媒介、是機遇,我們從它們的身上找到了和宋攜手暢談的機會,與“伊人”共撐一把油傘,緩步大江南北,同看宋王朝文明的綽約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