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殘酷的代價(譯後記)(1 / 2)

本書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7-1855),是一位著名的英國女作家。她生於愛爾蘭一個貧寒的牧師家庭。她寫的第一部小說《教授》遭到出版商們的拒絕,但她沒有灰心,又寫出新作品《簡·愛》,出版後大獲成功。此外她還創作了《雪莉》、《維列特》和《愛瑪》,但這些作品都未能超《簡愛》。她很崇拜《名利場》的作者薩克雷,把《簡愛》第2版題獻給他。但她的激情完全不同於薩克雷的冷峻,而更接近於狄更斯的現實主義感傷情調,極度同情冷酷和不公正的社會的犧牲者。她的作品描寫了女主人公對當時那個社會的強烈抗議,揭示了廣大下層人民特別是婦女和兒童的悲慘遭遇。

追求美好的愛情與幸福生活,本來是極其自然平常的事,但是對於簡·愛而言這就太難太難了。她和她所愛的羅切斯特先生為此付出了多麼殘酷的代價啊!在我翻譯完這部小說之後,我強烈地感受到了這點。我很同情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也為簡愛那種可貴的精神和品格所感動。

如此相愛的一對男女,要走到一起怎麼就那樣艱難呢?原來是僵化冷漠的傳統世俗,使他們遭受了人生的巨大不幸。她雖然愛上了羅切斯特先生,可他家裏還一直隱藏著一個神秘的瘋女人——他的合法妻子!從一般意義上講,他們自然是不能再結婚的,否則就會犯下重婚罪。但法律與世俗所維護的又是怎樣一種婚姻生活呢?是一種極不正常的婚姻生活!雖然並不合情合理,但卻符合法律與傳統世俗。他的妻子是個瘋癲的女人,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而出現這種狀況,責任也不在羅切斯特身上——假如真是他的罪過,我們也不會對他懷有同情,自然也不會讚賞他和簡·愛的愛情。他的不幸完全是父親一手造成的。十多年前其父為了貪圖錢財,促使羅切斯特與自己不愛的女人結了婚。在社會上大多數人都一心追求地位和錢財的趨勢下,他的父親也免不了采取勢利的行為。這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即便在當今的社會裏也隨處可見。我們由此看到作者所探索的主題便具有了永恒性。婚姻應該是以純真的愛情為基礎的,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是這樣的呢?《簡愛》這部讀後令人難忘的名著,再一次讓我們對人生這個重大的主題進行反思。

可喜的是簡愛最終獲得了愛情,與她所愛的人結了婚。然而它給人的欣慰是有限的,是酸楚的,因為這個代價實在太大了!羅切斯特先生的合法妻子——那個瘋女人——竟在自己點燃的大火中墜樓身亡!實際上她也是“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下的犧牲品,她的一生也是一曲悲歌。仿佛隻有她死了,簡·愛與羅切斯特才會有結合的可能。難道就不能通過其它途徑嗎,比如說離婚?在當時的情況下自然是非常困難的事。除了她遭遇慘死外,羅切斯特也在大火中雙目失明,並且失掉了一隻胳膊!這真是一個殘缺不全的婚姻啊,但它卻是合法的!隻有這時簡愛才敢於和羅切斯特走到一起,盡管他成了一個如此嚴重的殘廢。這是多麼可悲啊!

於是我又一次聽到了作者借女主人公這一形象,痛苦地對傳統世俗發出強烈的呐喊與譴責。我說又一次,是因為我在世界文學名著的遨遊中時時會聽到這種聲音——看來不少文學大師們都在探索著這個永恒的人生主題。印象特別深的有我翻譯過並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英國大作家哈代的《無名的裘德》,在譯序中我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寫下了《困擾於舊的傳統勢力中而發出的痛苦呐喊》。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也是在講述著一個可悲的愛情故事,也是在探索著人性與傳統世俗的衝突問題。遺憾的是由於它似乎太“露”了點——我個人認為是“露”而不“黃”的——與我國社會的現實情況有一定距離(我讀的是英文原版),所以其讀者麵還比較狹窄。

這便是本故事的主線所反映出來的內容,以及它給我留下的一些主要印象和感悟。作為一部名著,它傳達給讀者的信息是多方麵的。我從簡·愛身上也看到了她正直善良、自強不息的個性,可以說她成了追求自由民主的象征。小說除了巧妙的構思使主題得到深化外,還表現出其它的特色,象征手法的運用便是其中之一。那棵被閃電劈倒的樹不正象征著羅切斯特以及他與簡·愛的愛情?——“盡管你們看起來受了損傷,被燒得又黑又焦,但你們身上必定還有一點生命意識,因為你們緊連著忠誠可靠的根基。你們將永遠不再有綠葉,永遠不再見到鳥兒在自己的樹枝上築巢和歌唱。你們的快樂和戀愛時光已結束,可你們並不憂傷,彼此都有一個伴侶,在對方衰微時予以同情。”我覺得羅切斯特成為一個雙目失明的人也具有象征意義,他的眼前變得一片黑暗,他看不到自己的路在哪裏。那個神秘的瘋女人,不也象征著他與簡·愛之間的障礙嗎?到了最後,他的視力又有所恢複,這不象征著他和簡的愛情與生活出現了一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