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師宿舍出來,成太陽拿出手機,顯示來了條信息,點開微信,是班導王老師的消息:成太陽,在上課嗎?晚上我們一起走兩步,聊聊。
成太陽回到:可以的,一直想找機會呢。
王老師回到:晚上沒課吧?那我先做飯了。
成太陽調侃到:老師您要做飯?好男人!
成太陽在食堂吃過晚飯後,給王老師發信息到:老師,您晚上什麼時候有空?
王老師回到:我約你,7點左右吧。
成太陽回到:那我等老師哦。
不到七點,王老師發來信息:吃過飯了嗎。出發。
成太陽回複:好,這就來。老師請稍等。
成太陽從宿舍樓出來,前往約定的地點:第一食堂。轉過路口邊看到一位留著幹練短發的中年男子,雖滿臉皺紋,其實也就三十來歲。那男子一臉木訥,看到成太陽後,走上前來道:“我上個學期借給你的書帶來了沒?”
成太陽從書包裏拿出《西方哲學史》遞給王老師,王老師將那書放在旁邊的電動車的後箱內,鎖上道:“走”
時值傍晚,天色朦朧。成太陽便與王老師一同散步。
王老師首先問道:“最近學習怎麼樣?”
成太陽回道:“一切順利,目前正跟著杜老師學習。”
王老師放心道:“那就好,班裏最近情況怎麼樣?”
成太陽尷尬道:“這個我不是很了解。”
王老師肯定道:“心無旁騖,這是好事。”
成太陽這時道:“老師,看完您前兩天發給我的《無依之地》心裏很不是滋味兒,這跟過去所看的電影風格不一樣,很少有這種以老年人為主角的,沒有大眾電影的那種激情四射,有一種生命盡頭還在掙紮的悲哀。我要是老了就不會這樣折騰,寧願無聲無息的離去。”
王老師問道:“能否看出一點後現代的意思?”
成太陽回道:“有的,隻不過最初沒有意識到這個詞,但是確實是注意到了這一點。我剛剛所說的感受似乎有點抽象,後來查了後現代的相關概念再稍微整合一下:導演以老年人為主人公,著眼於弱勢群體的描寫,電影內容是主人公失業後的飄零場景,失業後選擇的是戶外旅遊看外麵的世界,但是外麵的世界很大,看不完的;然後又懷念過去,懷念逝去的親人,這些都已經過去,虛無縹緲;期間有同行者表示愛慕,但因為心中一份執著而沒有把握住。很有一種形而上的東西。”
王老師笑道:“你能想到這一點就已經很不錯了。”
成太陽繼續道:“我之所以選擇老了不這樣折騰可能是因為自己比較現代吧,或許是知道外麵的世界很大看不完;或許想通了過去的已經過去,能彌補就彌補,能挽回就挽回,不能的話隻能算了,還是比較珍惜當下,珍惜現在。未來很美好,過去已消失,何必執著。我查了一下後現代的相關概念,卻並不認為後現代就比現代先進。後現代著眼於現代的解構,但在建構方麵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這就出現了一個悖論:隻顧著解構很容易陷入虛無主義,這無疑是倒退的;如何建構方麵跟上來了,後現代的理論能夠付諸實踐,便又成了現代的東西。”
王老師悵然道:“當你從該電影中讀出了積極意義。或許可以體悟到後現代的建構。”
成太陽糾結道:“但是我感覺電影中的主人公過得並不好,說不好聽點是自作自受。”
王老師用一種不願爭辯的語氣道:“首先可以試試理解主人公,先把自己的先見放下。這個世界上,各種人。有很多都是自己看不慣的。但他們客觀存在,不依自己好惡而變化。所以,可以試試理解他們。不一定認同,但可以理解。”
成太陽隻能用一種解釋教導的溫順語態道:“那我有空再看一遍,試著深入理解。”
王老師肯定道:“對,再看一遍吧。”
成太陽轉移話題道:“老師,您如何看待蘇格拉底所說的:沒有人有意作惡或無意為善?”
王老師解釋道:“所謂沒有人有意作惡或無意為善,主要指兩個方麵:即無意作惡和有意為善。無意作惡是受到影響而作惡,有意為善是自發的做善事。也就是說人們都不是主動去做惡的,對於惡的行為,人們通常會表示拒絕,即使是作惡,也是無意作惡,這是偶然因素,或者是被動作惡。沒有想過要去做惡。至於有意為善,也就意味著善是後天的,這就否認了人性本善論,這也就說明了善是有目的性的,並非純粹性;善是刻意性的,並非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