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評論:讀《隱形的女人》記 (馮敏)(1 / 1)

讀《隱形的女人》記 文\馮敏

一、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應該經得起多重解讀,說得直白些叫“形象大於思想”。主題太過鮮明,常常表現為旨意單薄而一望見底,是“思想大於形象”。讀《隱形的女人》,盡可以和“女性文本”“都市小說”“青春愛情”“底層寫作”等諸多概念聯係起來。至於如何解讀,那是文學批評和文學受眾的事了。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篇非常溫暖的小說,作者對她筆下的人物飽含深情和熱愛。目光平視,不仰不俯。從當下社會“剩男”“剩女”婚戀問題切入,找到了作品與現實生活經驗緊密聯係的敘事角度,書寫中國“沉默的大多數”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體驗,從中表達作者的價值立場和審美取向,實現文學作品的社會批判功能。

二、俗話說“故事好講,人物難立”。寫小說,故事難還是人物難?這是個老問題了,我認為還是寫人物難。當下小說汗牛充棟,能給人留下印象的人物卻鳳毛麟角。而《隱形的女人》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麵是下了工夫的,尤其那位叫鄭小茉的女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三、也許會有讀者認為,這篇小說的情節鋪排和人物關係設置有些“離奇”。我覺得,小說的故事情節和生活細節,追根溯源還是來自生活來自社會。當今中國社會千姿百態光怪陸離,其豐富性和複雜性超過任何一個曆史時期,並且遠遠大於作家的藝術想象。每當我在一些文學作品中看到有作家用老掉牙的段子充當小說細節時,就由衷感到當下創作與社會的隔膜。讀《隱形的女人》之所以感覺“離奇”,無外乎外科醫生李湛雲與化學女博士向琳之間橫著一個叫鄭小茉的隱形女人。李湛雲出於靈魂的自我救贖,把鄭小茉包養在自己家裏成為親人關係,大齡女博士向琳則在與李湛雲的相親過程中窺見這個秘密,三個人形成戲劇化的矛盾衝突,從而把人物的思想性格“逼”了出來。小說創作的想象力不可或缺,並且要服從藝術的邏輯。要在情節的過渡與細節之間的關聯處格外小心,這對作家是個很大的考驗。這種想象力隻要遵從了藝術的邏輯,便能在本質上反映生活的真實,讀者也就會信以為真,這是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辯證法。

四、孫頻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相當陌生,我也隻是在前不久讀到她另外一部寫得很不錯的中篇小說《醉長安》(《鍾山》2011年6期)時才注意到她,知道她是個“80後”,來自山西。兩部作品都與愛情有關,都把人物的死亡放在了青藏高原。這似乎表明,孫頻的小說除了強烈的現實關切之外,還有著對人生意義的追索和通向哲學思考的努力,起點很高。這讓我聯想到“80後”這個寫作群體:與前輩作家相比,他們不屑於用西方文學觀念嫁接中國故事,也不進入流行的意識形態話語而形成統一的寫作流派。因此他們的寫作才呈現出各不相同的風格,彼此差異很大,唯一相仿的隻是他們的年齡。

五、由於生活處境,“80後”這代作家從整體上看,與中下層民眾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更兼少有觀念的束囿,他們的文字往往能夠見山是山、直指內心﹑努力反映事物本然的狀態。這個年齡段的作家今後還會不斷地冒出來,我們有理由寄望於他們去講述中國故事,書寫中國經驗。

六、《隱形的女人》在藝術上還不夠圓熟,這在年輕作家那裏很難避免。主要有兩點缺憾:

1. 小說敘述視角的轉換比較自然,作品中有四重聲音:敘述人的聲音,三個主要人物的聲音。問題在於這四重聲音調門一樣,缺乏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2.在情節的鋪排和細節之間的關聯方麵寫得太急,缺乏足夠的耐心。譬如鄭小茉與她的老師華明之間的情愛關係就寫得比較簡單匆忙,這使得鄭小茉去做娼妓的條件不夠充分必要。盡管如此,我還是非常欣賞孫頻出眾的才華:她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小說敘述的流暢以及良好的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等等。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前途不可限量。我願鄭重地把孫頻介紹給廣大讀者,敬請關注。

[ 作者係本刊顧問、著名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