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創作的實與虛 (二) 文\劉慶邦
我先講第一個層麵,從實到虛。實是什麼?實是現實,是存在,是生活,也是一個人的閱曆、經曆和人生經驗的積累。實對創作來說,是源,是本,一切文學創作都是從實出發,都是從實得來的。如果離開了實,創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無從談起。換句話說,一切虛構都是從實處得來,沒有實便沒有虛。我打個比方,飛機起飛,先要在跑道上跑一段,並逐漸加速,才能起飛。這個跑道就是實的東西。鷹的翱翔也是同樣的道理,它不會憑空起飛,起飛前需要有一個依托,雙爪在山崖上或枯樹上一蹬,翅膀才能展開。樹和山崖就是起飛的基礎。人的生命和做夢的關係,也是一組實與虛的關係。每個人做夢,都是對生命個體的一種虛構。夢的邊界是無限的,可以做得千奇百怪,匪夷所思。但夢有一個前提,夢者必須有生命的存在,如果沒生命了,就再也不會做夢了。樹和樹的影子,必須是先有樹,再有樹的影子。在不同時段,樹的影子有時長,有時短;有時粗,有時細,變化很多。但它萬變不離其樹,樹的存在才是樹影賴以變化的根本。我這裏反反複複說明實的重要,是想提醒從事寫作的朋友們,還是要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在生活積累上下夠工夫。老子說過,實為所利,虛為所用。我們利用磚瓦、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建設了一座房子,房子裏麵的空間,是為我們所用的。而我們要想得到空間,得到虛的東西,建築材料作為實的東西,還是第一性的。
我舉的第一個例子是我的一部中篇小說《神木》。通過這部小說,我來回顧一下,是怎樣把從現實生活中得來的一塊材料變成小說的。這部六萬多字的中篇小說首發在《十月》文學雜誌2000年第3期,之後,《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華文學選刊》都轉載了這部小說。這部小說還先後獲得了第七屆《十月》文學獎和第二屆老舍文學獎。作為一部小說,如果它的影響還很有限的話,後來被李揚拍成了電影《盲井》,其影響就擴大了一些,擴大到全世界去了。《盲井》獲得了柏林第53屆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之後,在美國、法國、意大利、荷蘭等國,又陸續獲得了20多個獎。隨著電影影響的擴大,英國、法國、意大利都為《神木》出了單行本。如果連電影也沒看過,我說一個電影演員,大家應該知道,王寶強。王寶強就是演《盲井》其中一個角色出道的。在此之前,他和一幫人天天守候在北京電影製片廠門口,期待著能在某部電影中當一個群眾演員,當上了,可以掙一個盒飯,十塊錢。當不上,就要餓肚子,挺盲目的,也挺可憐的。導演李揚發現了他,把他拉進了劇組。他得了金馬獎的最佳新人獎之後,應邀演了不少電影和電視劇,很快火了起來。2010年春天,我在美國西雅圖參加國際寫作計劃期間,美國人專門為我放了一場《盲井》。在看電影期間,一些美國胖老太太嚇得直哆嗦。看完電影,她們好像仍心有餘悸,問我:真有這樣的事嗎?這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我的回答是:有真也有假,有實也有虛。
這是發生在煤礦的一個故事,或者說是一個案例。上個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我國各地在地球上戳了很多黑窟窿,開了很多小煤窯。一些農民紛紛放下鋤頭,拿起鎬頭,到小煤窯打工,挖煤。他們每天冒著危險,累死累活,卻掙不到多少錢。因為窯主對他們盤剝得非常厲害,他們挖出的煤,換來的錢,大都流進窯主的保險櫃裏去了。可是,窯工一旦在窯下發生死亡事故,窯主會給窯工的家屬一點補償,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有人看到拿死人換錢比較容易,可以讓窯主出點血,就起了殺機。他們一般是兩人結夥,把另外一個黑話稱為點子的打工者騙來,給點子改名換姓,其中一人裝成點子的親爹親叔或親哥,把點子騙到窯下,裝模作樣地幹幾天,就把點子打死了。按照分工,裝成點子親人的人負責哭,哭得聲嘶力竭,頗像那麼回事。另一個人負責和窯主交涉,要求報官,還假裝讓死者老家的村長來,支書來。一般來說,窯主不願意報官,不願意公了。公了要罰款,要吃喝,要送禮,還要停產整頓,會造成許多麻煩和更大損失。而私了就是直接拍錢解決問題,要省事省錢許多。他們號準了窯主這種心理,表麵上虛張聲勢,目的是詐錢,私了。通過私了拿到錢,他們把死者的骨灰盒隨便找個廢井筒子一扔,接著物色下一個點子,繼續拿人命換錢。那些死者死無葬身之地,都是真正的屈死鬼。之所以案發,是兩個家夥撞到槍口上了。遼寧西部某煤窯的一個窯主,原是幹公安的,下海當了窯主。他開的煤窯正在打井筒子,還沒有見煤,就出了死亡事故。當打死人的家夥向他要錢時,他極不情願,也有些懷疑,就用審案的辦法把對方審了一下。這一審,一個驚天大案暴露出來。案子一個連一個,類似的案子已在陝西、河北、內蒙古、山西、江蘇等地發生了許多起,四十多條無辜的生命被剝奪。那時我還在《中國煤炭報》工作,煤炭報為此發了一篇幾千字的長篇通訊,題目叫《慘無人道的殺戮》。這個案例讓我受到強烈震撼!這是弱肉強食,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通過這種案例,可見人的心靈被金錢嚴重扭曲,導致有些人對金錢的追求到了一種何等喪心病狂的程度。這是多麼可怕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