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毀滅的追求 文\秦萬裏
人是動物。人是高級動物,人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物,主要是因為人擁有複雜的大腦。普通的動物隻知道追求食物與異性。而人,除了追求食物與異性之外,還會有許許多多的追求。人在追求中痛苦著糾結著,人也在追求中快樂著享受著。有的時候,一個人的追求決定他的命運。有的時候,一個人的命運決定他的追求。
讓我們先來讀一讀史鐵生的短篇小說《命若琴弦》。《命若琴弦》是經典,經典作品一定已經有了很多經典評論,但也不妨再換一個角度進行闡釋。
這是兩個瞎子的故事,一個老瞎子,一個小瞎子。兩個瞎子奔走在蒼山鄉野,已經奔走了好多年,他們“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他們的生活特別的艱辛清苦,更痛苦的是,他們看不見這個美麗的世界。然而,在這茫茫一片漆黑的命運之下,他們仍然有他們的追求。
老瞎子的追求是彈斷一千根琴弦,那是他永遠孜孜不倦的追求,他常常把這向往光明的追求講給小瞎子聽,而小瞎子卻已經聽煩了這樣的絮叨:“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您師父我師爺說的。我都聽過八百遍了。您師父還給您留下一張藥方,您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藥,吃了藥您就能看見東西了。”老瞎子的信念十分堅定,他堅信,在三弦琴裏珍藏著的,是一張神奇的藥方,堅信一千根彈斷的琴弦真的可以做藥引,他努力了五十多年,他等待著,等待見到光明的那一天,所以他“一天比一天緊張,激動,心裏算定:彈斷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這個夏天了……”他時時刻刻都在幻想著,“那時就可以去抓藥了,然後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她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
開始的時候,小瞎子對老瞎子的堅定信念不以為然,他有他的更本能的追求:“他願意想姑娘,越來越願意想;尤其是野羊坳的那個尖聲細氣的小妮子,總讓他心裏蕩起波瀾。”老瞎子知道小瞎子的愛情肯定會以悲劇告終,但他阻止不了萌動的青春激情:“老瞎子的琴聲也亂,小瞎子的琴聲也亂。小瞎子回憶著那雙柔軟的小手捂在自己臉上的感覺,還有自己的頭被蘭秀兒搬過去時的滋味。”
後來老瞎子終於彈斷了一千根琴弦。
但是,就如同小瞎子不可能如願以償,與那個叫蘭秀兒的小妮子有什麼美麗的結果,老瞎子那“兩顆骨頭一樣的眼珠”,更不可能看到光明。“那張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來是一張無字的白紙。他不信,請了多少個識字而又誠實的人幫他看,人人都說那果真就是一張無字的白紙”。就這樣,五十多年的夢幻化為泡影,大半生的追求毀滅了,而追求的目標又是那麼可悲可憐——僅僅是為了看一眼這個世界。照耀著老瞎子黑暗人生之路的一盞明燈熄滅了,他“在藥鋪前的台階上坐了一會兒,他以為是一會兒,其實已經幾天幾夜,骨頭一樣的眼珠在詢問蒼天,臉色也變成骨頭一樣的蒼白……”在這個時候,小瞎子的夢幻也破滅了,那是美麗的愛情夢幻,他也陷入了絕望的境地,當老瞎子找到他的時候,他“正跌倒在雪地裏,一動不動,想那麼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絕不是裝出來的悲哀。”痛哭了幾天幾夜之後,小瞎子對他的師傅說:“幹嗎咱們是瞎子!”這就是命運,命運決定了老瞎子的追求。所以老瞎子沒有更好的答案,他隻能說:“就因為咱們是瞎子。”這個時候,絕望了的小瞎子有了同老瞎子一樣的渴望:“我想睜開眼看看,師父,我想睜開眼看看。”老瞎子知道自己的生命中的那盞明燈已經熄滅了,但老瞎子更知道,必須在小瞎子的黑暗中點燃一盞燈,那盞燈就是那個讓他追求了五十多年的謊言,“那就彈你的琴弦……一根一根盡力地彈吧……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
史鐵生寫命運的哀傷,那哀傷是一種無奈的哀傷。哀傷的命運決定了那哀傷的追求,那追求的失敗,又使哀傷的命運更加哀傷,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哀傷,是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哀傷。那哀傷不僅僅給了我們哀傷,也讓我們看到一種精神的力量。這就是史鐵生,史鐵生讓謊言變成了一盞燈,讓哀傷顯現壯烈的光彩。
再看肖江虹的中篇《百鳥朝鳳》。這個故事是從父親送“我”拜師學藝開始的。學什麼藝?吹嗩呐。在那個時代,在那一片山巒鄉村,作為一名吹嗩呐的藝人,當一些人家發生了紅白喜事的時候,去吹奏表演,不僅能掙到一點錢,還可以成為一個體麵的人。“聽母親說,父親想讓我做一名嗩呐匠其實並不完全為了錢。母親說父親年輕時也想做一名嗩呐匠,可拜了好多個師傅,人家就是不收,把方圓百裏的嗩呐匠師傅都拜遍了,父親還是沒有吹上一天的嗩呐……許多年過去了,本以為時間已經讓父親的理想早就像深秋的落葉腐化成泥了……”然而,這位父親並沒有死心,他把追求的渴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了,這渴望仍然像當年一樣強烈。為了這強烈的渴望,父親在師傅的麵前顯得那麼卑微可憐:“焦師傅,我叫遊本盛,這是我兒子遊天鳴……父親弓著腰,踩著碎步向屋簷下的黑臉漢子跑過去,跑的過程中又慌不迭地伸手到口袋裏摸香煙,眼睛還一直對著一張黑臉行注目禮,接著身體就筆直地向前仆倒,跌了一嘴的泥……我的心一緊,趕忙過去把父親扶起來,父親甩開我扶他的手,說扶我幹什麼?快去給師傅磕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