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附錄(3)(1 / 3)

“您不能太自私,您有您的生活道路,我也有自己的生活選擇,我不是您實現個人目的工具,也不是您的替代品。我不需要您給我什麼,隻需要您給我一個自由的學習和生活的空間。”見說不服他,他父親就用體罰製裁他,讓他去做裝卸工。在又髒又冷的卡車上,他反而有滋有味地欣賞起山景來,並嚐試著用生動的詞語描繪看到的景物,居然得到了一種意外的收獲——他把自己的體驗寫成散文,在《中學生》雜誌上發表了。見體罰無效,他父親說:“你既然不聽家長的話,你今後的生活就全由你自己料理了,我什麼也不管。”對一個十幾歲的少年來說,他父親的決定實際上是把他從家庭中拋棄了,他已失去了家庭的依傍,今後的路就全憑他自己了。此時,他感到了人生的份量。

他找到了他的小學班主任老師,訴說了自己的遭遇。老師開導他說:“其實離開父母是早晚的事,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關鍵是自己對自己的將來有沒有打算。”他對老師說:

“我有自己的想法:考大學不是我的目的,我就是想考上一個專業學校,有一份職業能養活自己,然後看書寫作——這是我最想做的。”

老師點點頭,“你既然有自己明確的生活目的,一切便沒什麼可怕的,你隻須按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就是了。”

得到了老師的鼓勵,他心裏豁亮得很,因為憑著他的學習實力,考上一個中等專業學校是很有把握的。後來他報考了縣師範,畢業後到故鄉當了一名小學老師。他一教書一邊寫作,居然發表了許多文章,成了縣裏的名人。

這是一個個例,但卻是農村孩子應該借鑒的一個典型。他的成功,起碼有三個因素:

第一、大量的課外閱讀,造就了他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意誌;第二、從小就遇到了賞識他、理解他並支持他的好老師;第三、開放的社會為青少年提供了各種成才的可能。

從他身上,可以得到兩點啟示:

第一、與其逼著孩子讀死書,不如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第二、由於山區文化水平的低下,學生家長封閉的眼界,很難形成科學的教育觀,所以學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也就是說,山區教育,有一支高素質和教師隊伍是至關重要的。

筆者對門姓學生的經曆特別感興趣,對他進行了深入采訪,並以他為模特寫出了長篇小說《雙簧》。《雙簧》不單純是一部教育小說,而是一部青少年成長史,著眼於少年成長的心路曆程,以便為所有農村孩子,乃至所有青少年提供人生鏡鑒。

三、幾點結論

通過以上四方麵的情況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以個體戶為代表的山區經濟雖然有較大發展,物質生活水平雖然有較大提高,但山區的文化水平和知識水平的提高卻與之不能同步,對富裕了的農民的再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科學文化知識如果不能在農村得到迅速普及,農民眼界就不能開闊,封閉、保守和愚昧便湮沒了文明進步的東西,這是發展農村教育的最根本的製約因素。

2、對文化起點較低的山區來講,應試教育的弊大於利,高考的羊腸小道,把許多農村孩子擠出學校的大門;山區教育應該以樹人為本,發展山區經濟,更需要的是有知識有文化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3、教育部門在抓好學生的在校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家庭教育,啟發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要讓學生家長了解現在的孩子的成長特點——現在的孩子自我選擇意識比較強,思維較為獨立;對自我發展充滿信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有較強的求知欲;重視個人的權利,敢於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今天的孩子已無法因循父輩的成長軌跡,家長已不再是絕對權威,因此要樹立五個新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