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附錄(4)(2 / 3)

“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走讀書這條路,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從讀書中獲得最大的益處……不是每個人都要等拿完所有該拿的文憑後,才決定人生要走哪條路,那樣就太晚了!我們應該隨時隨地反省,自己現在走著的路,是不是應該走的路,自己現在做的是不是真心想要做的事……不能盲目地隨波逐流隨著大家浮浮沉沉,等已走了老長一段路程後,才來後悔這條路不適合自己,當年應該選擇其他路才對。這種自我反省越早越好,那樣才能夠及時改正,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有了這位了不起的老師,蔡誌忠開始非常幸運地反省自己:

台灣在60年代已經進入了一個講求效率的商業時代,漫畫在台灣非常受歡迎。自己喜歡漫畫,也擅長畫漫畫,我為什麼不走畫漫畫這條路呢?蔡誌忠把自己的作品寄到台北一家漫畫社求職,對方很快發來了邀請函。蔡誌忠非常果斷地退了學,背上行李去台北開始在漫畫界闖蕩。這是1963年,蔡誌忠15歲。

蔡誌忠進入了一個更加廣闊的校園,在漫畫界他終於發現了一個一馬平川,可以任憑自己縱橫馳騁的世界。他開始學習種種技能,積累種種知識,從讀書、開車到學會使用卡通專業攝影機。他牢記老師的話,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自己現在的路是不是最適合的路。適合與不適合的標準是什麼呢?第一要看社會的需要;第二要看目前的積累是否有利於自己漫畫事業的長遠發展。

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現象是,在校園裏,蔡誌忠覺得讀書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在走向社會之後,當他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際需要去選擇書籍的時候,他卻真正感覺到讀書既是一種快樂更是一種需要,他開始如饑似渴地利用業餘時間讀書。每當旅行外出,他都要隨身帶上幾部書。1985年4月他出差到日本,隨身帶了《老子》、《莊子》這兩本書。他發現自己順遂自然、通脫大度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作風與莊子的智慧不謀而合。

他想,我為什麼不能用漫畫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莊子呢?旅途之中這位漫畫家和兩千多年前的大智者莊子精神上的邂逅,使蔡誌忠最光彩奪目的漫畫作品《莊子說》誕生了。此後《孔子說》、《老子說》等係列作品相繼問世,蔡誌忠的漫畫作品在華人世界中終於放射出了最奪目的光芒。我相信,1985年的這次旅行,是蔡誌忠完成自我的一次最完美的人生創意。

蔡誌忠是1963年15歲時中途輟學,走向社會的。13年後,美國的一位不到20歲的小夥子也是中途輟學,離開了讓世人欽羨的哈佛大學,開始了在微電腦軟件領域的創業生涯,這個人就是現在的世界首富,“軟件帝王”比爾·蓋茨。

蓋茨退學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蓋茨對自己在計算機領域的天才充滿自信;第二,蓋茨發現微電腦軟件有不可限量的巨大前景,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必須立刻行動。看完上麵的文字,我們發現蔡誌忠和蓋茨退學的原因非常相似。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最適合幹什麼,他們身在校園的時候就關注社會,非常清楚社會最需要什麼。在這兩方麵,他們是早熟者。正是這種在關鍵問題上的早熟,使他們在事業上遠遠走在了別人的前麵。

在成功者的群體中,中途輟學的行為隻是一種特例,我們不應該去盲目模仿。但盡早了解自己最適合幹什麼,社會最需要什麼,卻是每個將走向社會的青年最值得深思的問題。

(摘自《青年怎樣適應社會》方洲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附四:成龍是怎樣發現自己的?

從成龍的奮鬥經曆中我們可以得知: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就在於發現自己的優勢,並找到自己優勢的用武之地。有時這個過程會很長,因為一個人優勢的發揮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諸種因素湊到一起。所以我們做事的時候一定要沉得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