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2 / 2)

張成屬於80後。看了他一些發表了的和尚未發表的作品,感到他與通常所說的80後迥然不同,是個另類。他走的是現實主義道路,是蟄伏於底層的寫作者,是草根中的草根根兒。

張成是個苦孩子,他父親去年在貴州打工,因山洞塌方被埋在裏麵了。現在靠他養活年邁多病的母親。前年他腎病嚴重了,住院治療,我托竹山縣教育局的原局長、我的朋友吳見星去看望他,後來他又到武漢治病,卻不肯告訴我,說怕給我添麻煩。

張成被竹山縣新聞辦公室約請,采寫治防艾滋病的報告文學;張成得到《武當文學》潘能軍的扶持,一次發表他幾篇作品;我的同齡文友江達介紹他加入十堰市作家協會,為他的采訪提供了可以示人的小本本兒。

竹山、十堰的土壤和水分滋養著他,竹山、十堰的文友嗬護著他。

我是半個竹山人,可對張成的窮、病、愁、才,是深深地感受到了。我想幫助張成,但能力有限,幫不上什麼忙。作品都是他自己寫的,發表作品都是他自己投稿的,我隻是惦念而已,隻是賞識而已。

聊以慰的是,中國作協鐵凝主席伸出了援手,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他這本書,向讀者推薦了張成。

正如魯迅所譯的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征》中說的“思想和金錢是相反的,愈是用出去,內容就愈豐饒;如果不發表,源泉便凋竭了”。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疏浚張成的源泉,是挽救了張成,甚至可以說是拯救一位可能夭折的天才。劉紹棠十三歲發表作品,被稱為“神童”,張成也是十三歲發表作品的,我姑且稱他一回天才,可否?

張成的作品並不土氣,他的先鋒性質,不同於一般80後的時髦,或前衛,他也沒有所謂的小資情調。張成作品的純淨、淒美、空靈,反映社會生活也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年齡和閱曆所限,難免幼稚。然而,“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隻不要衰老,腐敗,就好。”(魯迅語)

這本《山的那一頭》是好看的,豐富多彩的,充滿情趣的,有的篇什還引人入勝。

田野上勞作的農民,在城裏幹活的農民工,在校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各行各業的文學青年,遇到這本書,不妨看看,會從中找到你們喜愛的篇章,會產生出些許共鳴。

若是張成有幸撞到文藝批評家、文藝理論家的“槍口”上,請您不妨瀏覽一番,說不定可以從中發現您認為的文學價值,甚至發現當今文壇所缺乏的什麼。

張成剛進二十二歲,首先是活下去,種田或打工,維持著生計,然後才是文學;從前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於你,身體是文學的本錢。活著,才有活的文學,才有你的文學前途。魯迅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他又說,“弄文學的人,隻要(一)堅忍,(二)認真,(三)韌長,就可以了。不必因為有人改變,就悲觀的”。切記,切記。

2009年2月18日於武昌

在我們的人生裏,總有一些記憶構成生命的底色,淚水或歡笑都是抹上的顏色,就這樣如影隨形陪伴你的成長,而我生命的底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