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我們可能做了件大好事,也可能是犯了個大錯誤(2)(2 / 2)

省委第一書記親自跑了五個地區十多個縣,同幾十位縣長、縣委書記和教育局長座談,實地考察了上十所學校,而後倡導的這項改革,是否一帆風順?不。代表舊事物的以習慣為聖經的保守意識,不論改革者是誰,照樣頑強地表現自己。

雖然省委、省政府聯合頒發了文件,但一些地區和縣的領導幹部就是按兵不動。

雖然已有五十四個縣進行了試點,大量事實證明“八條”是有效的,可行的,群眾是歡迎的,省委、省政府再次發文件,有些地方仍然按兵不動。

前麵提到的那“三個挑戰”已不成問題。現在遇到的是第四個困難:沒有中央的“紅頭文件”,不保險。因此他們還要等一等。你說教育狀況“不能容忍”,他卻能安之若素。他們絕對沒有“急躁情緒”,他們永遠同上頭的昨天保持“一致”。

的確,用高揚的話說,他們的改革當時還是“計劃外生育”,沒有得到正式承認。這本來是正常的。曆史上的任何改革,都不是書本上預先規定好了的。如果什麼事情都等上邊說了再辦,還要我們這些下麵的人做什麼呢?雖然高揚自己對這項依據大量事實並經試點證明效果良好的改革堅信不移,但改革是件慎重的事,無論是提出“八條”之初,還是在後來的座談會上,他都一再強調要“改而不亂,水到渠成”。發展不平衡是正常的,允許有先有後,不必進行檢查、批評。他不想借助強迫命令的手段來推行改革;他所憂慮的,隻是部分幹部的精神狀態。

農村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具體意見並不是非得第一書記親自動手不可的。他一開始也沒打算這樣做。但他把看到的令人憂心如焚的問題講給對此負有責任的同誌聽,發現人家隻是笑了笑!

當初他主持撰寫宣傳提綱是為了說服農民。後來一看,不對了,阻力主要來自幹部,而且首先是做教育工作的幹部。於是他不得不親自動手改寫和增加某些內容來說服幹部。

一位新提起來的行署專員,向記者發表了一次談話,列舉他們在改革中遇到的保守思想、習慣勢力、“左”的流毒,還有關係網的種種羈絆,指出“勇”於保守舊局麵,“勇”於挑改革的毛病……高揚看了這個材料,感慨彌深。看來,在黨內諸多的思想矛盾中,改革與保守的矛盾越來越顯出其突出的位置和艱巨性。他即刻提筆,把自己的感慨寫給省委書記邢崇智同誌,他寫道:“……如果說過去近兩年間,處理派性矛盾還較順利……現在著手解決改革與保守的矛盾,則遠為複雜艱難。我們還是應該以走鋼絲的精神,戰戰兢兢,但是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我們可能是給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也可能是犯了個大錯誤……”那是在教改試點的初期,高揚從外地回來,坐在麵包車上,他自言自語似地對隨行的同誌這樣說。後來在常委會上,經討論通過了“八條意見”之後,他再次把這話講給到會的同誌們,“如果錯了,我首先負責!”他說。

那一次下去,他在幹部中聽到了激烈的反對意見。他們說來說去,無非是擔心社隊和農民是否願意負擔辦學費用,是否負擔得起;而這些都是他在調查中反複考慮過的。但是高揚的心情仍然有些沉重。他的話還有一半沒有說——我們是否因此就可以不改革?

不錯,任何改革都有成功和失敗兩種可能,都要承擔風險。但是,一切一仍舊貫,還需要我們革命家,需要我們共產黨人幹什麼!

他凝神望著前方。一塊又一塊黃的綠的莊稼地撲過來。腳下的原野仿佛在以遠方的什麼地方為軸心,緩慢地旋轉著,使人感受到一種愜意的眩暈,一種超越時空概念的深遠和蒼茫。

臨近村鎮了,公路上出現了一群群上學的孩子。尤其那些喜歡紮堆的女孩子,穿戴那麼鮮豔,有的還騎著漂亮的自行車,在綠色田野的襯托下格外惹眼……多麼美好啊!

他眼前忽然閃出另一幅情景:一九四二年,他和一位同誌騎著馬,從元氏趕回軍分區駐地黃北坪,也象這樣,路上看見一幫一幫的學生,背著書包,還有提籃子的,有拿鐮刀的,張皇地趕回家去……由於鬼子瘋狂的“掃蕩”和蠶食,根據地在縮小,學校關閉了,學生們“放羊”了……他心裏倏地湧起一股辛酸,一股悲憤和自責:我們沒保護住他們……一夥又一夥騎車的、步行的孩子從車旁閃過,好奇地善意地向“麵包車”轉過紅撲撲的臉來…“慢點……”高揚拍了拍司機的椅背;前麵的路麵上有一片積水,“別濺到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