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師天法古,得意通變(1 / 3)

十、師天法古,得意通變

——中國古代藝術品性說中華藝術,博大精深,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領域。它反映出的藝術精神,既是中國文化精神,又具形象化特色。目可視之,手可觸之,心可賞之。中國古典藝術,兼具真、善、美三大品格。其真,講的是藝術真諦,其善,講的是藝術品級,其美,講的是藝術形象。唯三者兼而有之,始可稱為中國古典藝術珍品。中國傳統藝術種類繁多,幾乎人類所有的藝術品類,莫不有之。倒是有些中國人獨創的藝術形式,如書法、武術等為世界所罕見。中國藝術有如中國文學,它在中國數千年文明史上沒有發生過重大危機。不論國家政治興衰、朝代更換與否,它都以自己獨有的文化品格為依托,深深紮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之中。 春秋戰國以前,中華藝術已露萌芽,許多藝術創作雖不免粗疏幼稚,但自得其遠古文化之雅意。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對中國早期藝術作出種種貢獻。古之岩畫,發跡於三代,是中國藝術史上頗具特色的藝術創造。其餘曆史文物中反映的藝術成就猶多,而且隨著考古活動的不斷深入,還會有更加令人興奮的發現在後頭。秦王朝雖然曆史短暫,但處在曆史重大轉變關頭。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文字,改小篆為大篆,成為中國文字史上的一段佳話。他修長城,築阿房宮,建造酈山墓,在經濟上固然給當時社會造成極大痛苦,但也證明中國的建築藝術已經達到空前的曆史高度。秦王墓旁的兵馬俑,一經發現,便轟動世界。秦代藝術往往呈現氣勢雄偉的曆史風貌。漢代國勢強盛,經濟繁榮,藝術創造得到長足發展。不但在建築方麵繼承秦法,猶有所得,而且在壁畫、帛畫、漆畫、石雕、陶塑、青銅雕刻、工藝美術以及音樂、舞蹈、雜技諸方麵都各有所成。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文學的自覺時期,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變革時代。彼時佛學東來,影響巨大,經學統治衰落,社會思想解放,各類藝術創造,雲激水蕩,各顯神通。以敦煌為代表的藝術作品成就一代風華。中國書法雖不始於魏晉,卻以魏晉為第一曆史高潮。中國繪畫同樣在南北朝時達到曆史高潮。中國士大夫畫,即發端於此;中國最早的畫論也出於此時。隋唐時代文化昌盛,不但傳統藝術品目得到充分升華和再創造,而且在諸多藝術領域超過前人成就。書法自是中國古代書法史上的大繁榮時期,繪畫成就也超越前人,自成一係,且開文人畫之先河,為後代畫家的創造打開廣闊天地。建築有新成就,工藝亦有新發展,名聞世界的唐三彩便是一個典型實例。音樂、舞蹈也達到新的曆史水平。宋代承隋唐之風,比之隋唐藝術更向細膩、精密、空靈和成熟方向發展,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元代雜劇聞名於世,成為中國古典戲劇的黃金時代,明清戲劇成就不弱於元時,又有新的衍變和創造。昆曲先聲奪人,京劇取而代之,成為中華戲曲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種。書法、繪畫別開生麵,既有消沉幽怨之氣氛,又有疾世憤俗之光彩,形成本時代的創作特色,其個性表現尤其不凡。其餘如工藝美術、建築藝術、曲藝、雜技以及武術都取得超越前賢的曆史性成就。民國以後,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新的藝術創作形式和創作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產生巨大衝擊和影響。特別是電影進入中國,話劇出現高潮,更使中國藝苑出現新的時代氣息,從而也使中國的藝術發展第一次開始融入世界文化的大係統中。雖然這仍不過是中國現代藝術發展的一個開端而已,但已經展示了中國藝術走向未來的廣闊前程。中國藝術特別是中國傳統藝術具有濃鬱的民族文化特色,下麵分類擇要敘之。一、建築藝術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是集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倫理觀念——和科學性、藝術性、實用性於一身的文化物質載體。中國傳統建築首先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中國古典建築與西方建築相比,雙方具有明顯差異。歐洲建築以宗教性建築最有特色。其哥特式建築,以石料為基本建築材料,空間高大,氣象非凡。而且在具體設計上,又千方百計突出它給人的這種無比高大的感覺,石柱高大,建築尖頂直指上蒼,窗子都以縱向長條形為主。人未進教堂,已經感到自己的渺小,既進教堂,麵對上帝垂慈,更覺自身渺小無比。而宗教性建築物所追求的正是這樣一種宗教式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不同,它以木質材料為主,一些極其著名的建築,如天壇的祈年殿,連一根鐵釘都不用。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是皇家建築,固然也追求高大雄偉,但與西方宗教式建築有質的差別。中國古建築以平麵型發展作基礎,以線性活動空間的相互勾聯圈轉為主調。中國從來不是宗教國家,因此也沒有必要製造神人對比強烈的超凡氣氛。中國古建築的最大特色反而是天人合諧。大凡最有名的中國建築,必定有山,有水,不忘自然。中國人最推崇的建築設計,乃是出於人工,巧奪天工。高明的建築師能借自然景色為人文景色,使人們雖然居住在層層疊疊的建築群落之中,也能得到大自然賜與人類的種種妙處。中國傳統建築又特別強調儒家倫理觀念的再現,以三綱五常為本,間有易學思想在內;皇家建築還有特定的布局方式。比如舊北京的建築設計,即遵循左宗右社,麵朝背市的禮教傳統。它隻是更加豐富完備而已。左有列祖廟,右有社稷壇,南有天壇,北有地壇,東有日壇,西有月壇,前有正陽門,後有鍾鼓樓。皇宮主體建築群正好座落在中軸線上。皇帝升朝使用的太和殿則是整個建築群體中最高、最顯赫也最有威嚴感的核心建築。中國古建築是封建等級文化的典型體現。皇家建築地位最尊,建築麵積最大,房間最高,連房瓦顏色都隻能皇家專用。皇家最尊,官吏次之,官吏又有大小,建築等級則依次類推。平民百姓地位最賤,其住宅也隻能俯伏於最下。皇家建築對外獨尊天下,對內又有尊卑之別。皇家如此,民宅也是如此,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北房為上房,地位最尊,由大家庭中的家長居住;東、西廂房次之,兄居左而弟居右,南房地位最低,依其輩份,等而下之。而且造房必看風水,住宅的門、園、廚、廁的選擇,皆依陰陽八卦的指向行事。東南開門,西南為廁,就是八卦的觀念在中國古建築中的典型反映。中國建築文化又比較充分地體現了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的特色。中國古人對“牆文化”情有獨鍾。有家必有院,有院必有牆,皂家宮院最大,皇城也最高,親王次之,臣僚又次之,平民再次之,窮人最次之。但無牆不成院落已是千古傳統。近代西方人到中國來,看見中國的學校也築牆,商社也築牆,民宅又築牆,便不理解。西方人的牆的觀念很差,民宅官舍對外是開放的,對內則是封閉的。房間屬於個人,別人包括自己的直係親屬,不得允許不能擅入。中國牆文化的特點,則是對外封閉——入牆不易,但對內開放,院子固然防範森嚴,內部卻能四通八達。中國建築外有牆而內有廊,大的院落彼此相通,尤其女性家長,走到那裏全無顧忌。即使男性家長,也喜歡耳目靈通。中國古典建築又有很高的藝術品位,而且多姿多采,風格各異。有人認為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對稱性,其實不確。宮衙居舍,自然強調對稱,園林建築,就不講對稱,更重視自然。中國是個大國,地域遼闊,山水奇異,中國建築的藝術家們將天人合一的思想物化在園林方麵,靠山則樂山,近水則樂水。加上民族建築各有特色,宗教建築另成一係。所以中國古典建築即有宮廷建築,民宅建築,園林建築,公共建築,宗教建築和少數民族建築等各種類型,在這眾多的建築類型中,不僅有習俗,有文化,有美學,還有許多我們至今未曾完全了解和掌握的內容。但即使僅從審美角度去考察中國古典建築,這也是一座豐富的人類文化寶庫。二、書法藝術中國書法的載體是漢字,而漢字本身即有雙重功能。一是實用功能——信息載體,二是審美功能——線條藝術。中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繁衍千年,幾經嬗變,以成定式。中國文字屬於象形文字這個類型。古文字經過漫長的萌生時代,至秦始皇統一天下而得到統一。中國書法藝術的自覺時期,起自漢末,但漢末之前的文字並非沒有審美價值。甲骨文本身就具備很高的審美情趣,不過未必自覺而已。後代許多篆刻大師,專在古文字上下功夫,可知中國文字的審美品格,是隨字而生的。中國書法自漢末魏晉達到自覺開始,可說“江山代有才人出”,書法人物,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大書法家,當然是王羲之。羲之史稱書聖,自有一般書法家可以觀摩而難於企及的味道。但古代書法真正進入盛世,還在於唐宋之間。唐有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懷素、張旭,都是百代難逢的書中英才,宋有蘇、黃、宋、蔡,也是書中巨匠。宋末元初又有趙孟頫,更是宋元年間出類拔萃的人物。降及明清依然書家輩出。但自民國之後,毛筆字的實用功能已經大大退化,現代已經很少有人再將文房四寶作為日常工作的基本用具了。一些現代作家,連鋼筆、油筆都已棄之不用,既換筆又換腦,開始使用電腦工作。可以這樣說,中國漢字與書法的關係,走過了一段近乎否定之否定的曆史道路,由一而二,又由二而一。遠古文字,沒有自覺的審美意識,重在實用功能。漢末魏晉以降,實用書法二義並存,既講實用,又講藝術。現在書法的文字實用功能已經大大減弱,而它的藝術功能依然青春常在。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和強盛,中國書法也大有希望成為一門世界性造型藝術。中國書法是一門用特殊方法驅使“線條”的藝術,所有書體的造型變化,隻是一條線的變化。但這是一條非凡的富有生命力的線。它本身仿佛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線的精靈。它可以橫平豎直,也可以上下飛舞;它可以時斷時續,也可以一氣嗬成;它可以點劃勾聯,也可以前瞻後顧。它可大可小,可遲可速,可分可合,可收可放,可高可低,可拙可巧,可虛可實,可喜可怒。又可大中見小,小中見大;遲中有速,速中有遲;分中見合,合中見分;收勢如放,放勢如收;以高喻低,以低喻高;拙中藏巧,巧裏藏拙;虛實互換,計白當黑;喜自怒來,怒由喜出。它本身沒有生命,卻記錄了無數生命的音符;它天性好善,頗重視人生品節;它精力無窮,永無休止;它變化莫測,一時龍飛鳳舞,一時穩如泰山;一時風吹漣漪,一時一筆千鈞。一根普普通通的線條,能有這樣的魅力,怎不令人嘖嘖稱奇。其實,書法藝術中的“線”的魅力是與其他中國文學藝術形式彼此相通的。中國傳統小說,最講究順時序安排故事發展情節,而順時序安排故事情節,本質上就是一種平麵式線型結構體係。作品的藝術成就,常常取決於作者對故事線條變化的安排和駕馭能力。前麵剛剛提到的中國古建築藝術,其實也是一種以線條為勾聯特色的藝術類型。中國古建築雖然也有向高層空間展示才華的作品,但其主體特色,仍然不過是一門平麵式線型造型藝術。而且越是精彩絕倫的建築,越強調建築線條的發展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講,頤和園的長廊是一條線,北方的長城也是一條線。包括中國的傳統繪畫,也以線條的運用為其主調。中國書法其實也是一種繪畫,不過它的形體變化更其莫測而已。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一大區別,在於古典西畫主張寫實,中國民族繪畫更強調寫其精神。因此,中國畫的整體結構同樣居於平麵式線型藝術類型。比如中國最著名畫卷“清明上河圖”,或許可以說,它在許多方麵正好體現了中國書法的韻律與筆意。中國書法又是一門全麵發展的藝術,它講究筆、體、氣、意。所謂筆,即運筆的技巧。運筆其實是一門大學問。未言運筆,先說執筆;未言執筆,先言選筆。講到選筆又涉及選墨、選硯、選紙,似乎說得遠了。但這些無不與書法藝術息息相關。單講運筆的學問,古代文獻中就有諸多議論,如劉載熙的《書概》、歐陽詢的《用筆論》、包世臣的《藝舟雙輯》等書家專論中都有精辟議論。這裏引一段薑夔的意見——並非薑氏議論最為精要,而是其文字比較簡約形象。他說:“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文,有牽引下字。乍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鋒則以耀其精神,無鋒則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鐶盤紆,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癡。”又說:“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前則講該當如何,後則講不該如何。語言何等佳妙,內容何等繁複,但於書法家而言,也不過常識而已。又有永字八法,一字而兼八式,也是中國書家的一個有趣的發現。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曾著筆意七條,雖不似薑氏所言那般風煙十裏,卻簡捷實用,比喻絕妙:“—如千裏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丿如陸斷犀象;乚如百鈞弩發;丨如萬歲枯藤;乙如崩浪雷奔;如勁弩筋節。”雖然講的具體,卻有餘味無窮。所謂體,即字的結構。運筆固然重要,結構更為重要。好比沒有地基固然難於建樓,但僅有地基仍不過是地基罷了。對於字形的研究,可以因字體而異,又可以因書體而異,還可以因書者而異。對字形的藝術總結,曆史上同樣留下數不清的研究文獻。其中歐陽詢的結字36法,堪稱代表性作品。36法包括:1.排疊;2.避就;3.頂戴;4.穿插;5.向背;6.偏側;7.挑扌窕,8.相讓,9.補空,10.覆蓋,11.貼零,12.粘合,13.捷速,14.滿不要虛,15.意連,16.覆冒,17.垂曳,18.借換,19.增減,20.應副,21.撐柱,22.朝輯,23.救應,24.附麗,25.回抱,26.包裹,27.小成大,28.小大,大小;29.各自成形,30.相管領,31.應接,32.褊,33.左小右大;34.左高右低35.左短中長,36.卻好。以第8法為例,相讓,即字的左右常不均衡,需要彼此相讓才能好看。讓左時,須“左昂右低,使右邊有謙遜之態”,讓右者,則“右算左平,使左邊有謙遜之情。”例如“助”字即當左讓,“晴”字則應右讓。所謂氣,是指書法藝術講究氣韻貫通。清人梁同書說:“寫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自有勢。大小長短,高下欹整,隨筆所至,自然貫注,成一片段。卻著不得絲毫擺布,熟後自知。”初習筆法者,可有好“筆”,不能有好字;繼習書法者,可有好字難得好篇。所謂得“筆”不如得“法”,得“法”不如得“氣”。唯有氣韻貫通,整篇書法,才能起承轉合,前後呼應;當疏則疏,須密則密,巧以補拙,拙以誌巧。好像絕妙的拳術既能式式到家,又能溝通一氣。中國書法名作,都在“氣”上下過大功夫。蘇東坡曾有詩雲:“當其下筆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實乃經驗之談。“氣”是中國古代美學觀念中一個獨特的範疇。它不僅關乎書法而已,在武術、氣功、繪畫中也都有所體現。我們欣賞書法珍品時,往往會覺得有一股真氣撲麵而來。倘若氣韻阻滯,就會大煞風景。仿佛一個健康人害了哮喘病,不是腰長腹短,便覺聳肩縮背,讓人看了大不舒服。所謂意,是指書法者對於書法藝術的整體把握,靈活運用與隨心所欲的超然創造。“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審美範疇。古人論書,主張“學書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又主張:“用筆在乎虛掌而實指,緩衄而急送,意在筆前,字居筆後,其勢如舞鳳翔鸞,則其妙也。”中國書法藝術的“意”,或可謂創造之別稱,但它不是靠分解和量化可以掌握的,蘇東坡論畫竹,有“胸有成竹”一段掌故,這意見與書法中的“意在筆先”是相通的。因意而用氣,因氣而成法,因法而運筆,正是中國書法藝術全麵發展的一個生動寫照。中國書法又貴人品,以為書品同於人品。雖然人品高尚者未必能寫好字,但人品低劣,必定影響書法造詣。所謂:“書法清高,首重人品。”又所謂:“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慨。”三、繪畫藝術。中國繪畫,古享盛名,曾領風騷於世界。中華畫史,源於遠古。漢代以裝飾畫如帛畫、漆畫、壁畫、磚畫著稱於世。中國畫自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古士大夫畫即發端於此,名人名作,景況空前。不僅創作淩利,而且思想豐富,藝術創作與理論總結並駕齊驅。唐代繪畫呈現曆史高潮。唐畫領域開闊,畫風生動輝煌,“滿壁風動”且“燦爛而求備”,尤以人物畫最具風采;山水畫分為金碧、水墨兩派,各有所長;花鳥畫初發即得,亦有成就。宋代文人畫、院體畫、民俗畫三峰並起,達到新的繁榮。中國文人畫始現於唐,成熟於宋,在中國繪畫上具有崇高地位。與文人畫齊名的院體畫同樣身手不凡,猶在“周密不苟之處”取得成績。宋人的山水花鳥畫達到很高境界。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宋末以後除了山水畫,實在沒有什麼繪畫,山水畫的發展這時也到了絕頂,後人無以勝之,即使用了別人的手法和工具,雖然可以見得新穎,卻難以更加偉大,因為一方麵也被題材所限製了。”那麼,元、明、清的畫家就是以山水畫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了。但也不然,明清之際,中國古代社會進入衰朽階段,文人畫家心中苦惱,不免打破傳統,標新立異。此時畫家,以怪誕奇異者居多。其中的佼佼者,個性鮮明,滿懷激憤,又能向民間繪畫學習,從而使明清風另具一派文人氣色。這以後,便有西畫東來,中國的繪畫也就進入另一個曆史階段了。中國畫的藝術特色,是它不以解剖學為基礎,從而與近代西方畫劃清了界限。中國畫不講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