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兩個多月的寶寶來說,他雖然聽不懂兒歌內容,但從其優美的調子和旋律中,寶寶仍然能夠得到聽覺享受,將這種優美的音樂刺激信號傳輸給大腦,從而刺激大腦的發育。
兒歌中有許多重複字眼,寶寶對這些重複字眼聽多了,也會加強印象,為寶寶以後的發音和說話打下詞彙基礎。
父母可借助錄音機、音響等設備給寶寶放一些舒緩或活潑的兒歌,但最好還是自己給寶寶唱。即便父母很不擅長歌唱,寶寶也是喜歡聽父母的歌聲。平時陪伴寶寶時,可哼一些兒歌,或自編自唱一些寶寶熟悉的內容。
自己動手飯菜香
狗燒菜,貓做湯,鍋碗瓢盆兒響叮當,圍著鍋台坐坐好,把自己的手藝來品嚐,小貓樂,小狗喜,擦擦嘴巴把歌唱:妙妙妙,汪汪汪,自己動手飯菜香。
啄木鳥
啄木鳥,醫術高,
給樹兒治病不用藥,
嘴巴就是手術刀,
“篤篤篤”揪出蟲一條。
誰會這樣
誰會飛呀,鳥會飛,鳥兒鳥兒怎樣飛?
拍拍翅膀飛呀飛,
誰會遊呀,魚會遊,魚兒魚兒怎樣遊?
搖搖尾巴點點頭,
誰會跑呀,馬會跑,馬兒馬兒怎樣跑?
四腳離地身不搖。
小紅花
花園裏,籬笆下,我種下一朵小紅花,
春天的太陽當頭照,春天的小雨沙沙下,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小紅花張嘴笑哈哈。
小雪花
小雪花,小雪花,飄在空中像朵花,
小雪花,小雪花,飄在窗上變窗花,
小雪花,小雪花,飄在手上不見了。
找朋友
找呀找呀找呀,
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呀。
訓練寶寶的聲音辨別能力
有研究認為,寶寶需要不停地聽,所有在寶寶的聽覺範圍內的聲音,他都會收入耳內,產生聽覺,並傳入大腦,留下痕跡,直到入睡時這些痕跡才會消失。
不斷地傾聽周圍世界中的各種聲音,不僅可提高寶寶對周圍環境中多種聲音的辨別能力,而且借此掌握人類的語言。聽覺的發展在寶寶的嬰兒期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寶寶年齡幼小,身心發展處於人類發展的最初始狀態,無意注意高度發展,有意注意才剛剛開始形成,同時寶寶的模仿能力比較強,又活潑好動,有無限的可塑性。
此時的寶寶對聲音和音樂缺乏經驗,而且對生活缺乏經驗,辨別聲音的能力還不強。此時,需要結合寶寶的特點,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采取動靜結合,視聽結合、室內外結合等手段,積極為寶寶提供辨別聲音的好環境。
做這些準備的目的並非讓寶寶聽懂父母的話語,而是向寶寶展示不同的聲音、語調,從而提高寶寶對語言的辨別能力。語言辨別能力是寶寶的語言發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項。
平時讓寶寶傾聽有動物叫聲的兒歌;經常帶著寶寶到戶外聆聽大自然或生活中的聲音,如小鳥的鳴叫、貓狗的叫聲、汽車喇叭聲、風聲、流水聲等。每當聽到一種聲音時,就告訴寶寶這是什麼聲音,並加以解釋,如“這是貓的叫聲,喵喵喵!”。
還可利用遊戲或玩具讓寶寶辨別從不同方向發出的各種聲源。如讓寶寶躺在床上,母親從寶寶左邊捏響智能鴨子,讓鴨子發出“嘎嘎嘎”的叫聲,等寶寶看見之後,再從右邊捏響。或者一會兒用鴨子聲音,一會兒又用小狗或其他動物的聲音。
讓寶寶聽不同種類的音樂:在寶寶精神清爽的時候選擇歡樂、活潑的音樂;在寶寶安靜時選擇平靜的、柔和的音樂;在寶寶睡覺前選擇舒緩的音樂。給寶寶放各種樂器演奏的曲子,如鋼琴曲、琵琶曲、古箏曲、小提琴曲等等。總之,給寶寶放音樂時要花樣齊全,讓寶寶盡可能聽到更多種類的聲音。
需要注意的是,在讓寶寶接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的同時,一定要防止噪音損害寶寶的聽力。當寶寶反複地或長時間地暴露在噪音環境裏,如轟鳴的電扇、電吹風、吸塵器、喧鬧的聲音,甚至帶響聲的玩具等,都有可能傷害他的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