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怎樣開發寶寶左腦智能(1 / 3)

用身體語言和寶寶交談

在寶寶沒有學會說話之前,父母與寶寶的“交談”其實已經開始了。實際上,父母和寶寶之間在很自然地進行這種交流。這種交流除了用發聲語言外,還用到了身體語言。

身體語言範圍很廣,包括語調、表情、眼神的接觸和身體的動作。母親可通過抱和輕搖寶寶來表達對他的愛,也可以通過與他玩耍、對他微笑來表達。

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會使用肢體語言了,其實寶寶的肢體語言發育比發聲語言更早,寶寶從一出生就會對著母親張著小嘴,轉動著眼珠子,動著小手與母親“說話”。寶寶雖然隻有3個月,但他能夠區分父母和其他人的聲音。寶寶會通過目光和父母接觸,向父母“訴說”他知道你是他的媽媽或者爸爸。當他看到父母或者聽到父母的聲音時,就會把目光移向父母,向父母露出微笑。

作為母親,你也會學著“說”寶寶語。你會通過寶寶的各種表情、動作、哭聲等洞察出寶寶的需求和所要表達的意思。

如果母親對寶寶也已經有所了解,當寶寶吃奶後轉過頭去或者身體挺直,你就知道寶寶是吃飽了;當寶寶一個人躺著的時候,看見你進來後,小嘴唇微微啟動,揮著小手時,你應該知道他是在歡迎你,而當你靠近他時,他會四肢動得更激烈,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寶寶眼神中充滿著興奮和期盼,這是他在向你說:“媽媽,抱抱我,我一直在等著你來抱我呢,你終於來了!快點抱抱我吧!”

父母還需要知道的就是,和寶寶“溝通”不等於和寶寶說話。

溝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寶寶會從父母身上獲取很多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來源於父母所說的話語,還來源於父母的語調語氣(即大聲或者小聲、高興或氣憤等)、手勢、動作、麵部表情等各個方麵。

其實身體語言比單純的話語更有效果,它更能反應說話人的真實情感。因此,父母應該在鏡子裏觀察自己的日常表情,看看自己的情緒是怎樣“寫”在臉上的。如果父母發現自己習慣於皺著眉頭,那就請對著鏡子舒展眉頭,練習微笑,和寶寶說話的時候盡量保持這種麵部表情。

父母和寶寶說話的時候還要盡量靠近,在一臂之內,並邊說話邊用手撫摸寶寶的臉龐和身體,讓寶寶感覺到父母很樂意和自己說話,而且很專心。

讓寶寶學會發出特定的聲音

每天和寶寶進行簡短的對話之後,可給寶寶念幾句韻律感比較強的小詩,或者母親自己即興編幾首小詩給寶寶念效果會更好。這樣可選擇一些寶寶比較熟悉的詞彙,比如“再見”“寶寶好”“媽媽”等。小詩的每一行的結尾一個字能押韻最好。

母親可找一個合適的時間,抱著寶寶坐在自己的腿上,麵對著寶寶,用熱情的聲音給寶寶念首小詩,如:

小寶貝,乖又乖,

媽媽回家抱進懷。

反複地給寶寶編一些類似的押韻小詩,每天念給寶寶聽。過一段時間後,隻給寶寶念前麵的字,而將押韻的字保留不說,例如念“小寶寶,乖又乖,媽媽回家抱進……”將說“懷”的機會留給寶寶,然後等著寶寶的反應。如果這首詩寶寶已經聽過無數次了,寶寶會知道結尾有一個“懷”字沒有念出來,寶寶就會揮動著小胳膊小腿想替媽媽補上來,可是寶寶使足了勁兒最後會發出一個“啊”或“唔”的聲音,這時媽媽應該知道,其實寶寶發出來的“啊”或“唔”就是“懷”,因為寶寶發不出“懷”的音,他所會發的音就那麼幾個。這樣母親和寶寶之間的交流就開始了。剛開始寶寶可能會不知道為什麼母親停下來不念最後一個字,但當母親反複給寶寶說出最後一個字的機會時,寶寶會知道那個字是等他自己來說的。

母親要給予寶寶積極的回應,讓寶寶知道母親明白他的意思,這對寶寶具有重要的意義。母親應該盡量抽出時間,擺脫日常的繁雜事務,與寶寶共享這樣的時刻。

母親會注意到,寶寶每天發出的音都會有所變化。再給寶寶念一些其他的小詩,如:

小耗子,上燈台,

偷油吃,下不來,

吱吱吱吱叫奶奶,

奶奶不肯來,

嘰裏咕嚕滾下來。

寶寶並不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但這並不影響寶寶一遍又一遍聽這首詩的樂趣。寶寶每聽一遍都會比前一遍多一些感悟和理解,能夠參與的感覺還會給寶寶帶來更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