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印度哲學(3 / 3)

佛教教義認為一切事物皆無自性、無實體,即所謂\"諸法無我\"。這裏所說的\"法\"並非僅僅指代我們所能感知到的外在物質世界,而是泛指所有現象和存在;而\"我\"則特指個體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或精神本質。

按照這種觀點來看待世間萬物時便會發現:無論是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也好,還是人類社會裏的種種行為與事件也罷——它們都缺乏固定不變且持久獨立之特性(即沒有一個恒定不移之主體)。換句話說,便是任何看似真實確鑿之客觀存在,實際上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屬於其自身固有且獨一無二之屬性,或者說是靈魂\/意誌等等類似概念。

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教堅決否認了婆羅門教,所崇拜信仰那些具有超自然力量,並且被視為宇宙最高主宰者地位之神祇們真實存在性,及其權威性合法性等觀念理念。

但需要注意一點,盡管佛教對婆羅門教神學體係持批評態度,甚至提出反駁意見,但從根本哲學角度出發,兩者卻仍同屬唯心主義陣營範疇內,隻不過表現形式略有差異罷了。

(二)耆那教哲學

耆那教起源於古印度,與佛教同處一個時代,它是那個時期頗具影響力的大型宗教之一。耆那教對婆羅門教所主張的“神創萬物”持否定態度,該教派堅信世界是由兩種基本元素構建而成:一者為靈魂,另一者則是非靈魂。其中,靈魂被細分為能動性的(比如植物與動物)以及靜止不動的兩類;而非靈魂又可劃作定型物質和無定型物質這兩個範疇,前者由原子及其複合物組成,後者則包含了時間、空間、法則以及違法行為等要素。此外,耆那教哲學裏的宇宙觀非常注重宇宙間的均衡與協調,他們覺得整個宇宙是由不計其數的各種生命形態共同構築起來的,並且每個生命體均具有獨屬於自身的意義及功能。因此,耆那教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觀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但其在社會倫理思想方麵主張的苦行主義、業報輪回等,其信徒通常遵循嚴格的道德規範和禁食,以淨化身心,追求解脫和超越,依然沒有擺脫唯心主義的思想。

總而言之,古印度哲學猶如一座蘊藏著無盡智慧的寶庫,其內涵深邃且繁複多樣。它不僅深深地紮根於印度的文化與社會之中,還如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塑造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思想觀念到行為方式,古印度哲學的影子無處不在。

更為重要的是,古印度哲學為我們探究人類自身的存在、宇宙的本質以及生命的意義等重大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而富有啟發性的思考框架。這些哲學觀點和理念如同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引領著我們穿越曆史的長河,去追尋那些被時間遺忘的真理。

通過深入研究古印度哲學,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感受其中蘊含的博大精深之處。同時,也能夠從中汲取靈感和智慧,為解決當今世界麵臨的各種挑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無論是從學術研究還是現實應用的角度來看,古印度哲學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它既是我們認識過去、了解現在的一把鑰匙,也是開啟未來之門的關鍵所在。讓我們共同珍視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挖掘其內在價值,為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