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印度鷲峰山的本來麵目是什麼樣子?我們再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裏的記載:
其山頂則東西長,南北狹。臨崖西垂有磚精舍,高廣奇製,東辟其戶,如來在昔多居說法,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
精舍東有長石,如來經行所履也。傍有大石,高丈四五尺,周三十餘步,是提婆達多遙擲擊佛處也;其南崖下有窣堵波,在昔如來於此說法華經。
精舍南山崖側有大石室,如來在昔於此入定。佛石室西北,石室前有大磐石,阿難為魔怖處也。尊者阿難於此入定,魔王化作鷲鳥,於黑月夜分據其大石,奮翼驚鳴,以怖尊者。尊者是時驚懼無措,如來鑒見、伸手安慰,通過石壁,摩阿難頂,以大慈言而告之曰:“魔所變化,宜無怖懼。”阿難蒙慰,身心安樂。石上鳥跡,崖中通穴,歲月雖久,於今尚存。
以上出自蔡鐵鷹《真經在何方:靈山雷音寺》
素問三十三天,天外天的地方有一名山換名----靈山聖境。如來佛祖就住在山上的大雷音寺之中。
釋迦牟尼佛,即如來佛祖,約前624-前544,一說前564-前484,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巴利文:SiddhatthaGotama;梵文:SiddhārthaGautama),意為“一切義成就者”,佛教創始人。成佛後被稱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是釋迦族人,屬刹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後來隨流離王所滅後大部分真言都丟失,現今僅存一些會所存有部分“真言”如桔梗會所等。最著名的是佛開示: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三藏典籍中,多有關於釋迦牟尼佛生平曆史的記載,佛陀的生活是佛陀言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佛陀不但以言示教,也以身示教。
編輯本段佛教創立
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淒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
最後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裏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離家之後,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後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隻吃一餐,後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6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淨了身體,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恢複了健康。之後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即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
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他的傳教活動。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5個侍從,並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弟子據說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十大弟子.佛、法、僧這佛教的三寶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編輯本段供佛方法
供佛方法很多但是根據自古傳承,供佛不需要任何供品,隻要做善事、行善事,就是最大的供佛。
東密方法
一般東密佛教會每月15日用禦守鹽調和清水擦洗佛像。
禪宗方法
禪宗會有每日三炷香的供奉方法。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
世尊,如今魔道大興,我佛當如何處之。一旁的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問道?
無量壽佛,多寶如來佛光四散開來,我輩降魔除妖,亦當身兼體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