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篇 人際關係篇2(1 / 3)

善於溝通

阿爾伯特是美國金融界的知名人士。初入金融界時,他的一些同學已在金融界內擔任高職,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成為了老板的心腹。他們教給阿爾伯特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千萬要肯跟老板講話”。

話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現在的許多員工往往隻專注於自己手頭的工作,他們信奉“言多必失”。

然而,人與人之間的好感是通過實際接觸和語言溝通才能建立起來的。一個員工,隻有與同事溝通,才能了解別人,才能被別人所理解,才能從別人身上學到有價值的東西;一個員工,隻有與老板溝通,才能把真實的自我展現在老板麵前,才能讓老板直觀地認識到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才會有被賞識、器重的機會。

在公司裏,老板需要物色一些管理人員。此時,他選擇的會是那些有潛力的、善於與他人溝通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味埋頭苦幹的員工。因為善於溝通的員工,更能夠領會老板的意圖,更善於調節辦公室中的各種矛盾。

想要與他人溝通,應該懂得主動爭取一些溝通的機會,比如,在電梯裏、走廊上或者吃工作餐的時候,走過去向老板、同事問候,或者與他們談論與工作有關的事情。究竟如何做到溝通呢?

1.不自我封閉

如果自己的性格外向,當然很好;如果自己性格內向?不要懼怕,不要將自己封閉在隻屬於自己的感情世界中,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大膽地表達出來。也許內向的性格決定了你喜歡獨自承擔歡樂和憂愁,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把自己的快樂與他人分享;當內心憂鬱、悲傷、痛苦的時候,向別人訴說,自己在心靈上也得到了某方麵的解脫,這樣不是很好嗎?

2.善於與他人合作

相互合作,必定會發生彼此之間的溝通,這樣就會增進彼此的理解。在國際足壇,荷蘭隊總是取得不了突破,就是因為隊伍內部不團結,在大賽前總會起內訌。隊伍的領隊想出了一個法子讓他們凝聚在一起:讓球員自由組隊進行籃球比賽,並且規定每支隊伍都必須由不同種族的球員組成。這種迫使他們待在一起的做法,更球員之間的溝通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更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默契。

3.遵循24小時原則

有些人不敢直麵矛盾,總想避開衝突,不敢當麵溝通,幻想著借助時間的推移來淡化矛盾——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人們看待問題,首先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總是將好的一麵歸於自己,將壞的一麵歸於別人。由於沒有及時溝通,相互之間的關係很可能會逐步惡化。

因此,如果在公司中,與別人發生摩擦,要想辦法及早解決,最好不要超過24個小時。其實,與別人溝通得越早,彼此的關係也會越好。

4.關注那些可能出現麻煩的關係

關注那些可能出現麻煩的關係,良好的關係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對於可能產生麻煩的關係,我們要提早預料,及早采取措施,排除障礙和隔閡。

5.將重要的溝通內容記錄下來

越是困難的溝通,就越需要清楚簡練地記錄下來。這並不奇怪,它們有點像新婚誓言、商業合同。當與他人進行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的時候,你會發現如果以前曾經記過這方麵的東西,交流會更加容易。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如果既無口才,又不能寫作,那你就要貶值了;你可能每天還要麵對那些品質、才能遠不及你的人,忍受屈居人下的尷尬。

寬容待人

古往今來,痛苦的大多“望洋興歎”,並非他沒有幸福的資本;幸福的人大多“悠哉遊哉”,並非他們命中注定、是前世修來的福氣。當遇到寬容和容忍這塊試金石時,“痛苦”和“幸福”就分道揚鑣了。

寬容是一種堅強的精神,並不是軟弱;寬容是以退為進,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戰術。寬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的退讓,主動權始終握在自己的手中。寬容的最高境界是對眾生的憐憫。凡是事業上能夠見功力業的人,肯定不會心胸狹隘、謹小慎微;它們可能胸懷坦蕩、可能寬宏大量。

在人際交往中,如何培養寬容對待他人的態度?

1.與人交往要有較強的相容度。

較強的相容度,要求一個人能夠寬厚、容忍、心胸寬廣、忍耐力強。相容度強的人能夠接納和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境中並肩作戰、共同奮鬥,在困境中共同患難,進而累積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相容度低的人,往往被人疏遠,別人不願與其合作。

2.注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處世原則,利用這種原則,可以避免提出別人難以接受的要求,由此避免由此帶來的尷尬局麵,從而建立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這就要求我們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將心比心,要求我們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衡量自己的言行舉止能否為他人認可和接受。可以用角色互換的方法,假想自己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對自己的行為和言論的反應會是怎樣的?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體諒他人,以此來決定對待別人的態度和方法。

3.與人交往,能夠主動讓人。

世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因而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往往會因對某些事情的理解不同,由於個性、愛好、要求的不同,或者是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矛盾和衝突。此時,我們更應該尊重他人的意見,尋找共同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