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審美對象——現實美
第一節 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客觀性
審美對象屬於一個係統。對此,曆史上曾有過許多爭論。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大家共同接受的統一的結論。不過,看近幾年多數新的美學書籍的觀點,都承認審美對象的領域擴大了,由單一的藝術美——這是長期以來一直占據上風的一種觀點,要不然,為什麼歐洲很多有作為的美學家要把美學稱為藝術哲學呢——擴大到藝術美與現實美的係統觀點中來了。美學的曆史,其實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未來的世界,必然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的世界。我們把審美對象分為藝術美與現實美兩個部分。因為僅有藝術美是不夠的,例如建築美就別為異趣。有的美學研究對象則根本不能包括在藝術範圍裏麵,例如自然美和道德美。我們不能把美學體係作為一個框子,而把本來具有美的特性的東西因為不適合某種原則就把它給分割出去。如果說,任何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的話,那麼,美學研究對象就應該是一種美。
自然美應不應該屬於美學的研究範疇,在美學史上曾有過漫長的紛爭,至於也沒有完全一致的看法。然而,科學問題首先不屬於理論的範疇,而屬於實踐的範疇。如果從實踐角度理解,那麼,自然美早已經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了。首先,看一看曆代的遊記,遊記緣於何時,未曾細考。但遊記所反映的山水之美,卻是人所共鑒,世所皆知。然而,矛盾曾經有過議論,認為,看了遊記之後,再去賞真山水,會感到失望的。因為真的山水往往沒有遊記中寫得那麼光豔照人。《徐霞客遊記》不用說了,《永州八記》也不去說它。就是一般文學作品中對於山水之美的涉及之詞來看,那也是夠美的。哈代的《還鄉》中有一段關於荒原風景的描寫,令人思之詠之,又驚又歎。《紅旗譜》中有很多北方大平原和滹沱河的描寫,也足以令人神飛色起,平空生出幾分燕趙壯士的豪邁氣概。就是現代武俠小說中,一些奇異風景的描述,也夠使人欣然而喜、怡然若失的了。更何況,劉白羽之寫三峽,長江雖三日,勝似二千年。陡然使人生發起澎湃激情和豪壯氣派,卻不失清麗的情調和優美的色彩。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香山紅葉,西湖小景,乃至一樹、一花、一草、一木、一溪、一流、一石、一洞,都能給人留下無盡的想象與美好的感情。但是,有人會發問,這些不能說明山水本身什麼問題,而隻說明文藝作品具有神奇魅力。我看則不然,因為,如果山水本身沒有如此的魅力,那麼,文藝作品就失去了對於山水描繪的基礎。遊人也就不會感到山水的情趣。山水之為文,雖有提煉和誇張處,但那神情韻律、態度風格是不錯的,總不能說那些山水遊記是無限誇張,是不符合實際的胡亂吹噓吧。也不能說遊人對於山水的欣賞不過是在自欺欺人,對著本來並不美好的東西而去“一廂情願”地情人目中幻西施吧。郭因在《審美試步》中,講到了黃山,並由此出發,對那位稱天上的星星不過是蒼穹的瘡疤的美學大師黑格爾表示了遺憾,真誠得想邀請黑格爾入黃山一遊,以喚起他對於自然美的熱愛或興趣。黃山之美,可謂“天工造化”,令人歎息,令人驚奇,令人仰為觀止。黃山的鬆,黃山的雲,黃山的石,曆稱三絕,非人力可以為之也。有人遊黃山,為其石之怪所驚服,品議黃山美景為“豈有此理”。郭因一位這是對於黃山的最高的評價。然而,豈有是理,終有是理。這非理之理,偏能令人生幾分迷茫和神奇的情緒。實際上,自然美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再自然的懷抱中生活、成長,一代一代的迎迓未來,又送走過去。然而,人類對於山水之美的認識卻有一個長久的過程。正象一個嬰兒,一生就注定要經過繈褓時期、幼兒時期、少年時期、青春時期,以至老年時期一樣。繈褓之中的幼兒不能領悟父、母的慈心,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莘莘學子不能盡知父、母的情愛,抑或有之。就是翩翩少年兒,不能諒解父、母的深情厚誼,也並非多麼奇怪的事情。而父、母的慈愛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客觀存在,或者要從自己父、母身上去理解,或者從自己作為父母之後的經驗去體會,或者要從別的父母身上去觀察,或者要待長大成人以後去回憶。然而,如果沒有父、母的慈心,如同漫天朝霞般的存在著,那麼,不論用什麼方法,也就尋找不到這種身後無邊的人類情感了。人類對於自然美的認識,放佛若此。
二、自然美認識的起源
自然美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卻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己走入人類審美的視野之中。恰恰相反,自然美雖然久於斯地,卻如同生於漫漫長夜之中的嬌豔花朵。無關無色,誰人得知?如果我們能把它比作嬌美的少女,那麼,她恐怕於“閨中待字”已經耗去了無盡的年華;如果我們能把它比作飽學的儒生,那麼,他的書籍,未編未止三絕,後人竟自無從通覽。而她“生於深閨人未識”,“空餘驕美在世間”。直到人類以自己的社會實踐行為,擦亮了自己的眼睛,獲得了生活的力量了,從而,也獲得了審美的權利以後,於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類從終於逐漸認識,親近了這位久在身邊的老芳鄰、新朋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未識美,等於無美,也是對的。而且,山水之美,對於一切獸類禽種,不過是食也、性也的環境而已,有什麼美與不美的區別?幼年的人類,在山洪暴發的環境下,在森林大火的迫壓中,對於自然的恐懼充滿於心,敬畏不離於腦,縱然有美,也不能得識,不敢得識,不自得識。然而,人類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社會的動物,他們以社會與自然統一者的身份,開始了與天奮鬥、與地奮鬥的英雄絕倫的艱難道路。自然美也終於在人類麵前,脫去了恐懼的外衣,逐次露出了她本來的麵前。自然美之為自然,乃因其自然之性也。而自然美之為美,卻是因為人類之實踐也。這一點,現在是得到比較一致的認識了。這使我們自豪,自然界沒有白白地哺育人類,而人類也沒有生出許多愚昧無知的子子孫孫。
人類的實踐活動,最基本的是生產實踐活動。人類在社會中按照生活的需要去改造自然。為著自己的生存和子孫的繁衍,一步一步的走向自然界,向著自然界開發和進軍。很可惜,如列寧所說:“客觀世界走著自己的道路,人的實踐麵對著這個客觀世界,因而‘實現’目的就會遇到‘困難’,甚至會碰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人類就再自然界的“威脅”、“迫害”和種種難以想象的“考驗”麵前,去探索,去探討,去犧牲,去想方設法戰勝這個“凶殘”的敵人和性情乖戾的朋友。人類的祖宗原本也是自然美的奴隸,如同恐龍是自然界的奴隸一樣。但是,這卻是一群日益覺醒的奴隸。他們在自然界鬥爭的生產實踐當中,逐漸取得了主動的權利,並且一步一步的走向主導地位。終於在與自然界的關係上,掉換了一個位置,漸次成為了自然界的主宰。難怪,有些人類審美的代表們對於自然界要不屑一顧,竟把它趕出美學的“伊甸園”去。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之點就表現在人類具有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能動創造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和自然物質相對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誌,——自然這種思想必是合乎自然發展規律的才行——去進行生產生活。而這種“生產生活”是“創造生命的生活”。正是在這種“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改變無機的自然界之中”,“人才實際上確證自己是客觀的存在物”。這就是說,人的社會實踐,首先是勞動實踐,不但使它開始與自然界對象化,使它開始站在自然界“之外”去認識它,而且,也在這個實踐當中,自己創造了自己。自然美作為美的出現,就從人類的社會勞動之日開始。
三、自然美的特征
我們從形態、價值和人化三個角度來分析自然美的基本特征。因為自然美展示於人類的,首先是它的形態。
(一)形態特征
形態特征是自然美的基本特征,且自然美的形態又是千變萬化的一種令人數不勝數、變化無端的一種特性。這種變幻無窮、形態無盡的外在表現,向人類展示了一種多姿多彩的美。
自然界的形態美,首先具有無窮廣闊的界域。天邊的彎月,冷冷地掛在太空的時候,曾經喚起人們多少遐想;而那噴薄欲出、霞光萬道、扶搖於東方地平線上的壯麗景色,又多少令人心曠神怡。在泰山頂上遠眺日出,會給人一種磅礴的偉力。泰山觀日出不易,十有九空,而觀之一得,終生難忘。那是一種讓人出塵超俗的美,令人陡生英雄之氣的美,又是令人物我兩忘的美,仿佛整個身心都要溶化在那廣闊無限的天地之間。隨著火紅如焰的朝日冉冉升起,終於砰然而散,而又重新凝聚成新的物體的自然而又壯麗的情思。實際上,不但是日出本身,就是奔騰如萬馬的雲海,恬靜無聲的蒼穹,也就足以催人神馳意動了。而且,天使那麼遠,卻又距離自己那麼近,放佛身在天上,雲在人間,伸手就可以摘取到天上的奇花異草,實在是一種無法拆諸言辭的特別的境界。而夏夜溶溶。仰臥於從村幹淨的麥場上,望著銀河中寒星點點,恰如無數金色的鑽石鑲嵌於藍色的帷幕之上,又如無數的螢火蟲在九重天上時隱時現。轉念思來,那閃爍晶星,其真體龐然或如地球,或如太陽,或者更比太陽大上十倍百倍。人類竟如此的渺小,又正是借著這渺小的人類,才使得無限環宇有了奇異的色調。那麼,天是無邊的了,物是無窮的了,美也就是無盡的了。思之念之,何樂如此?從無限到有限,從漫漫銀河到山間小溪水,從巨大到將漁船可以一口吞齧的巨鯨到夏夜燈下的青蟲,世界是這麼豐富,又是這麼美麗。造物之王啊,人類再你麵前禁不住要輕輕歎息起來。造物有知,當驚歎惟有人類這樣偉大的心靈,才能容得下如此眾多的美好的記憶。渺小的人類也就在“不知不覺”之間“變成”偉大的人類了。
自然界的美又是動態的,它的一切都在變。天有四時,東風送來百花開,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多麼蓬勃美麗的場麵。夏日消溶,驕陽似火,又是多麼強烈的色彩。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大地一片金黃,使勞作者心滿意足。從收獲中看到了自身的力量,仿佛四肢百骸都充滿了勃勃生機。寒冷的冬天,北方蒼蒼鬱鬱的世界,終於落葉流舟,顯露出蒼勁猛然的烈士本色。而蒼茫無際的白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更具有銷魂動魄的奇異風采。同為一雨,有牛毛細雨,朦朧然之間,令人暇思驟起;有小雨,如天上的甘露,飄然而至,正不如幾點幾滴沁入心田;有中雨,雨潤春草肥,農人欣然撫掌,朗然喜之;有大雨,大雨滂沱,好一派雄夫氣概;有暴雨,漫天席卷而至,加上驚雷利閃,震耳欲聾,陡使怯夫平添三分英雄意氣。雨之為雨,雲之為雲,天下萬物,無時不變;變且無窮,又給這美麗的世界帶來了蓬勃生機,而美在其中矣。盡能喚起多少詩人墨客的奇麗想象和丹青妙筆。
自然界的美,是這樣廣闊無邊,而它給人類的想象創造了多少絕妙契機。一個不能領悟自然美的人,如果不是深受社會的壓迫,就是因著心靈的阻礙,或前或後,都是多麼令人遺憾的可痛可惜之事。天地風物各有情。在這美妙的情誼之中,都隱隱約約地聯係著人類的另一種心理因素——美的價值。
(二)價值特征
所謂價值特征,是指人對自然界的美的欣賞和領悟,與勞動價值大有關係。從表麵上看,自然界的美,反映在人的心靈上,多有一片天然情趣,因而大多是自然的、完美的,甚至有些一塵不染的神仙氣味。然而,它的基礎——如果說不是全部基礎的話,至少也是基本基礎之一——乃是人的勞動價值在暗中製約和啟迪著人們的無盡自由和審美情趣。
指出美與社會勞動有關的,首先的馬克思。自然界對於人類的啟示隻有經過勞動才逐步地分化了兩者的聯係,而且漸次確定了人類在二者的對抗作用中的主導地位。自然界在幼年人類的心目中,是一個惡神,因為仿佛它有一種“自由的意誌”,可以決斷人類的生死。隨著社會勞動效力的發展,人類慢慢的開始在這個凶神麵前抬起頭,並且一步一步地把這個凶神的惡的麵目打破,才一點一點發現了她本來的“美妙芳姿”。原來她並非“惡”的呀!不過是為著人類的未來,用惡劣和危險的手段來磨練一下人類的意誌。於是,這位“凶神”見漸漸地轉化成為一位“愛神”,使人們要對她“頻起情思”。而人類也終於由對圖騰的崇拜,走向對人的異化物——神的崇拜,人類不必再拜倒在熊的腳下或者蛇的麵前,社會實踐偏偏繞了一個彎子要把人類帶到那些和自己相貌一般或更為嬌好的非常之人,即主宰人類命運之人——神的麵前。待到人們認識到連這個創造人類的神也不過是人的異化以後,人類才真正地開始站到自然界的麵前,對它指手畫腳,讓它聽從自己的意誌。然而,人類的進步,並沒有因此而止,他們還要向著新的高度去努力。因此,自然界是一股源流不絕的清泉。照著康德的意見,地球本是一團星雲。這星雲發於自然界源流的一端,我們且不管這星雲的前麵還有過什麼變化和背景,卻深知隻有當著這股無盡的源流產生了人類以後,才使得它的漫長的曆史獲得了自覺認識的開端。
由此引申,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寵愛,是和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改造緊密相關的。除去人類社會的複雜情況而言,那麼,就是兩種相符合又相矛盾的源流,向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奔流而去。人類通過勞動認識了自然界,也就使人類對於自然美的欣賞自覺不自覺地帶有了勞動的標誌——勞動的價值。這一點應該說是沒有疑義的了,然而這卻是不易為人們接受的。因為,特別是照著我們祖先中一班清心雅致的讀書人看來,山水之美,要在於遠離塵世,遠離實踐。如果把美好的大自然,也染上銅臭之氣,簡直就把有冰清玉潔之人的高雅之地變成渾濁不堪的勢力之物了。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古老的祖先,對於自然美的欣賞,首先要源於對自己勞動的禮讚,他們至多不過把自然界看作檢驗自己能力的一種“實驗”場地。於是,他們要把自然界中許多與勞動者有關的“產品”和模仿形式看作自己的美麗修飾。如把美麗的羽毛插在帽上,把猛獸的齒牙掛在頸間,就都是很生動的例子。而所謂自然界一片寧靜無塵的品貌,正是因為和人類勞動創造的結果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它才得以顯示出自己的美麗。正如那在大城市中生活久了的勞動者,等到有了一些積蓄之後,就開始盤算著到大自然中去漫遊一番,以此陶冶自己的情操,呼吸一下大自然中清新的空氣。如果是一個未能填飽肚子的城市居民,他就絕沒有這種雅興。而一個終日忙碌、累得背也駝、腰也彎的山中老嫗,美麗的山鄉景色,又能引起他什麼興趣?大自然的美是對於人類勞動的一種補償,是提供給勞動者的一種休息。總而言之,人類對於自然美的欣賞無論如何總也離不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改造和由此產生的創造價值。雖然這種對於價值的認識,由於人類社會發展水平所限,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曾經和繼續存在極大的認識和差異。
(三)人化特征
所謂人化特征,是自然美特征的進一步發展和它在狹義美學意義上的特殊反應。換句話說,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在於它的人化特點。
然而,自然美的產生,源於人的想象與對它的認識。但自然美並不是人的勞動實踐的照搬和簡單翻版,而是因這勞動產生了文化,產生了思想,產生了語言,也產生了藝術觀念。由此可見,自然美雖然源於生產,並不僅僅是社會生產的副產品,而是各種審美因素係統協調的結果。因為沒有勞動,人固然不能發現美,沒有文化和審美意識,照樣會對自然美的絕美之物視而不見。這不是自然景物平庸,而是審美者眼睛的平庸。真正的審美慧眼,能夠在氣象萬千的自然界中,尋找出某些原本屬於人類的一點什麼。如果把這種被尋出的內容概括起來,那就是自然界的人化特點了。
宋人王詵有一副傑作《漁村小雪圖》。既為漁村,當然有漁人鉤舟山嶺之間,漁船有二、三隻,漁翁四、五人,或則垂釣,或則撒網,頗得文人雅興。妙在卷首,作者著力渲染銀裝素裹的崇山峻嶺與峭壁寒林,使人開卷“已覺冷風拂玉浦,又如濕氣生銀田。”更加飛瀑幾道,怪鬆兩株,空中白雪,綿綿飛舞。卷尾畫麵稀疏,幾株蒼綠老樹以外,不過皚皚白雪山巒。意境甚為深遠,而且又逼真自然,栩栩如生,使人在一片冷峻之中體會到了漁人的勞動的艱辛。卻又放佛山亦有情,雪亦有情,鬆亦有情,藤亦有情。情在哪裏,是以自己的寒冷和強勁在與舟人作對嗎?是以自己的孤直玉潔為舟人作伴嗎?是自己的瀟然雅然為舟人作興嗎?是以自己的蒼然索然為舟人歎息嗎?抑或是耶,抑或非耶。然而,它們自然和諧地形成了一個整體,使欣賞者身於畫外,心於畫中,放佛整個銀裝的世界也有了世人之情,這就是情景交融的妙法。不過,那景已經為人所動,顯然有些“人化”了。
真正的“人化”山水,要看那沒有人物的畫麵。有人以為,山水之美約有四種,一曰以客體之美勝,景致逼真似實,就足以怡人。二是以主體情思之美勝,體現於作品的作者之品性、氣質、意趣、情致,使人心馳神往。三是以形式技巧之美勝,作品所表現的作者的技藝造詣使人悅目賞心。四是作品具有上述三者綜合之美。這雖然屬於最上乘,然而,任何山水,即使是以客體之美勝者,如果沒有作者的一點感情,也會來的缺滋少味。畫家把這樣的作品留待讀者想象,如果讀者真能從其中想出什麼偉大的情緒和心虛的話,要麼,
就是那作者原本有著極高明的意旨,不過化其形為作品的天然一片,令人不易觀察,雖有似無,轉而成為“佛法無邊”了。要麼,就是讀者本來見過這實地,竟自勾起了自我回想。如果都不是的,就不如放讀者於山林,由他們對這“真實”自去品味。
山水如此,動物猶然。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情思意趣,十足驚人。黃胄的驢,也是七情六欲之物,總讓人覺得你喝自己特別親近。放佛人人都有了王粲之舊好,個個成了曹丕之知音。就是那些有趣的漫畫,又何嚐不是如此。記憶中有一副外麵的幽默畫,畫麵無題。一幅二聯。上麵是一位高高胖胖的中年男子,正在向著水裏大倒垃圾,下麵是其人相離未遠,而水麵上出現幾位魚的代表,身體前傾,兩目成行,左鰭奮力,把那些剛剛倒進的髒東西又統統雨點般拋了回來。魚豈能為此?但人類對於水流和海洋的汙染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魚誠能如此,豈不快哉?觀者看罷,不但沒有覺得貶低自己,反而很高興。又有日本漫畫家臂美惠子,創作一本幽默漫畫集,題名為鳥。其中有一幅畫麵上風兒乍起,植物一叢,長葉之上立一長喙小鳥,以左翅挾一小枝,枝上有扁葉橫垂恰似小旗。而鳥兒神態悠閑,頗覺得意。讀者觀之,難禁一笑。禽類,禽類,你也配打著棋子招搖惑眾嗎?聯想到魯迅“拉大旗作虎皮,包著自己去嚇唬別人”的話,放佛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地大物博,山河遼闊,什麼神女峰、棒棰島、望夫山、望夫石,多得不可枚舉。而美人依舊立江邊,不永為望夫送子,人類可以由自己的心情的變化而賦予山峰新的想象和新的事跡。
除去山水畫和真的山水以外,更有遊記與詩。蘇東坡昔遊西湖遇雨,遇雨豈不掃興?而東坡獨具慧眼,欣然命筆,題一詩雲:“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有美,當於東坡把盞。而毛澤東同誌長征甫畢,英才勃發,豪氣幹九霄,曾寫下《沁園春?雪?》,成為千古絕唱。道:“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起句即令人生廖廓江天之感。緊接“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雖則句句無雪,而又字字有雪,且雪亦舞,原亦舞,城亦舞,山亦舞,漫天飛舞中,方見出英雄氣概。而陡然一住,“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真是美極了,美不勝收。而多少英雄氣韻,盡在其中,壯誌情懷,皆寓其裏。非大手筆,安能為此?這都不言,僅以半闋雄文作雪唱,而處處宜人又似人,皆令人禁不住要意動神搖。
散文之中,有魯迅的《夜頌》,堪為情景交融的不世之作。而其文之美,使讀者高山抑止,未敢再加評論。錄其一段,以饗同人。“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複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不知不覺的自己漸漸脫去人造的麵具和衣裳,赤條條地裹在這無邊際的黑絮似的大塊裏。”“雖然是夜,但也有命案。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見掌,有漆黑一團糟。愛夜的人要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夜的降臨,抹殺了一切文人學士們光天化日之下,寫在耀眼的白紙上的超然,渾然,恍然,勃然,粲然的文章,隻剩下乞憐,討好,撒謊,騙人,吹牛,搗鬼的夜氣,形成一個燦爛的金色的光圈,象見於佛畫上麵似的,籠罩在學識不凡的頭腦上。”“愛夜的人於是領受了夜所給與的光明”。
自然被人化了,於是,人在自然中看見了“我”,也由此而體會到了自然的美。
四、自然美作為美學對象的社會意義
自然美作為審美對象的社會意義大約有這樣幾重意思。
自然美可以陶情,可以養性。陶情養性之說似有隱士氣味,初見乍聞,似殊不類無產階級革命之道義。但這樣看問題的人,現在恐怕不很多了。革命的階級並非隻會殺、殺,打、打。它也同樣有審美的要求,同樣有人類所共有的七情六欲,不過表現得更純真、更高尚一些罷了。大自然對於人類是一種享受,人們領悟大自然的情趣,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得到休息,可以使自己的精神愈加煥發,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愈加豐富多彩。其結果是使自己對於生養自己的土地更加深了民族之愛。陶情養性,並非隻是陶出世之情,養無為之性。大自然的美同樣可以賦予人類以強大的生命的力量。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確定不移的真理。李白之詩,詩情濃鬱清新,意趣豪邁超遠,當其歎蜀道之難,歌天姥之詞,昂昂然出於天地之間,飄飄乎欲生仙人之風骨,都是後人傳頌不息的名篇。通過他的詩,人們看到了祖國山河之美,焉得不生愛國之心?因此,自然美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恐怕都是必要的,不能領悟自然美的人,也許不能算一個具有完整審美意識的個人。那麼,美學也就理所當然的要把自然美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自然美也就同時具備了重要的社會意義。
自然美又可以哺育新人。有人說,城裏的孩子接觸自然太少了,這很可惜。因為,他們穿著幹淨漂亮的衣服,吃著美好的事物,有著優良的號環境,卻偏偏缺少了一種對於大自然的領悟能力。他們並非沒有愛自然之心與欣賞大自然的能力,而是人類自己把他們變成了畸形環境的產品。這個產品因少了那麼一點“野性”而使人頓生“忘祖”之感。而鄉村之中,學習條件又不十分具備,生活環境更不算理想,孩子們很小就要負擔一些勞動和比這些勞動更重的心理負擔,想來也不是一件好事。他們對於高山峻嶺,看慣了,對小溪中的魚、蝦和種種有趣的生物看慣了,慣而成俗,索然無味。一旦看到城裏的高樓大廈,看到飛馳的汽車,卻要羨慕不已。應該說,人類的教育,應該成為全麵的教育,不懂得自然和不懂得科學同樣屬於形遠而質近的無知。因此,城裏的孩子要學會爬山,要學會親近大自然。大自然應該給他們更多的享受和知識。自然美,對於兒童說來,是一位必不可少的先生。郭沫若曾經說過,屈原的詩和巴山蜀水大有關係。這一點,我們是可以體會到的。而梁斌的《紅旗譜》,如果不是出生於華北大平原的作家,哪能有那麼濃鬱的鄉土氣息。當然,北京城也可以看作一種“自然”,它產生了偉大的老舍。但是,自然美是一種狹義的美,它對於成長的青年人,如果不具有決定的意義,至少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自然美作為一種曆史過程,在人類曆史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層次。在資本主義大工業蓬勃發展以後,在人類的力量足以推山填海、把個朗朗乾坤攪得風迴路轉以後,自然界在人類麵前竟然由一位威力無比的“尊神”變成了一個可憐的孩子,而且仿佛是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隻要看一看,大片的森林被毀,清新的大氣層被汙染,連那清白無瑕仙女一般的雲朵,也給染上了濃重的汙漬。但人對自然界的破壞,最終會造成自己的重大損失。非洲的幹旱是一例,中國西北部沙漠的急劇擴展,又是一例,海洋的汙染還是一例。人類不能無限製地傷害大地這個仁厚的母親,不能沒有自然界這個美麗的朋友。不論從人類的生存來考慮,從自然界的美化來考慮,還是從美學的研究意義上來考慮,自然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這個意義在於,自然界曾經懲罰過人類,而人類也曾經與之作過複雜的鬥爭和抗擊。但在今天的情勢下,人與自然界應該和睦相處,唯有如此,才合乎大自然生生不已的天然之理,才合乎人類日益走向科學和進步的道義之理。
第二節 生活美
一、生活美的內容與曆史
在我看來,生活美可以作為獨立的美學範疇出現,同時也是整個審美對象的一個組成部分。從整個體係來考慮,應該將生活美定在自然美與職業美和創造美之間。這就是關於人類生活的美學。人類生活,領域何其寬也,因為生產勞動固然可以看作生活的一部分,階級鬥爭也未始不是生活。如果那樣的話,就把研究對象搞得太寬泛了,因此,也就失去了研究的基礎。所謂生活美,主要指與人類吃、穿、住、用密切相關的內容。
生活美能不能作為美學研究對象,這首先就值得研究。實際上,人類生活有美也有醜,而且人類的發展史中,痛苦的淚水並不比歡快的淚水少多少,人類走過的道路;盡管是一條輝煌的路,卻也是一條艱難的路,充滿磨難的路,甚至是無限悲涼慷慨的路。天災人禍,無時不與人類作對。天災固然可惡,畢竟是物外於我;人禍與人作對,卻是自於外人。隻要想一想,人類曆史出過那麼多的暴君、叛徒、惡逆和凶犯,出國無盡無休、貪婪無厭的剝削者和壓迫者,就夠令人頭疼的了。而一想到他們本來也是人類的一員,卻幹著傷天害理,塗炭生靈的罪惡勾當,就不僅使人頭疼,而且令人心碎。人類不但要與天鬥,天公不作美,奈何生民哉?還要與地鬥,土地老爺生就吝嗇本性,不與它鬥,就不能吃飯穿衣,會一天也生活不下去。還要與人鬥,這是一種極其奇怪的事情。照說在文明的人類眼中的動物世界裏,食肉類動物是最凶殘的了。但它們盡管有著食肉的本性,遊戲和其他種種傷及他類的品質,卻很少有同類相殘的事情發生。即使為了後代的生育,出現一場激烈的情鬥,也不過是出於一種順天合理的性質。而且純情即發,萬籟無聲,還是要和和美美地相處下去。猴子有王,猴王食於先,作於後,頗有一點人間帝王的意思,然而卻並不是真的傷害同類,乃至老矣,與新的競爭者發生爭執。爭鬥既敗,無非成為“孤猿”而已,也絕不再生陰謀圖變的心思。倒是人類,比一切動物都要聰慧偉大的人類,卻要同種相殘,千載不息其烽火硝煙。難怪,有哲人要報怨說人的本質“異化”了。不但剝削者的本性被異化了,使他們人不如獸;而且被剝削者的本性也被異化了,使他們人不如人。
生活美醜及人的的異化,在馬克思那裏,終於找到了合情合理的科學解釋。而對於人類的發展,人類也從馬克思開始,找到了一把金色的鑰匙。盡管這鑰匙的應用還需要後人的不斷的探索和努力,而且,今天我們開始明白,金色的鑰匙始終不是萬能的鑰匙,頂多是製造萬能鑰匙的可以遵循的規矩和影子。人類的曆史終究是偉大和輝煌的曆史。人類將用自己的雙手,回複自己的本性,並且從它誕生的那一天開始,盡管它要遭受那麼多的磨難,它還是比之任何物類都更加偉大的一種生物群體。正如某位哲學家說的,猴子盡管也有美的,然而最醜的人類還是要強於任何一隻美麗的猴子。
人的生活也是美麗的。而且人類生活有著曆史特征,這一點,也使猴子們以及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望塵莫及。猴子沒有曆史,至少作為“類”而言,它沒有曆史。它們自從進化為猴子以後,終究不過是猴子罷了。可人有曆史,人類將走過不同的曆史階段,使自己這個物種成為最為豐富的曆史化身。它還有極為豐富的現實內容。它的生活不但比之任何動物都是好的,而且這個好的裏麵還包含著比之任何動物都要偉大的美。動物的美是天然的,而人類的美是創造性的。因此,生活才能成為一個審美領域。
生活美,包括建築美、服飾美、食物美、環境美等等,讓我們先從建築美開始說起
二、建築美
(一)建築美的基本特點
建築美源於何時?源於人類能夠開始建築的一天。因為他們開始第一次建築的時候,就是一種集體的行為,而且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這就比任何動物都高明的多。馬克思曾以蜂巢為例,講過一段非常著名的話。他說:“蜜蜂建築蜂巢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給建好了。”真是一言破的。中國古代傳說中,我們的祖先有又巢氏和燧人氏兩位,一位建屋,一位取火,都是大大的好人。那房子當然不會象人民大會堂那麼雄偉壯觀,頂多也不過是蓋一個大“巢”於巨木之上,有點象現在看瓜看菜的農民在地邊架起的小窩棚。在個別少數民族的起居處,我們還可以通過電影看到那人類祖先傑作的活化石。那房子雖不美,卻是一座裏程碑,沒有有巢氏的發明,說不定我們現在還會象猴子一樣的囚在洞子裏對這西北風打噴嚏。裏程碑不見得就是多麼巨大和超然的物體,但凡是稱為裏程碑的豈能不使人們對它產生十足的敬意。因而,它盡管隻有醜陋的外衣,卻另具壯美有加的含義。恰好,創造燕窩的燕子,它自己並不明白什麼,所明白的不過是建巢而已。而人類卻在宴會上津津樂道,把那精美的物品一下一下送進口中。這真令我們細想起來有那麼一點不好意思。人乃萬物之靈,他們構成社會群體,有著設計未來的思想和意識,他它們的建築,也終於勝過了一切偉大的蜂巢和任何別的什麼“住宅”一類的東西。建築作為美的範疇,早在我們的祖先手裏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認識。它們的確是美的,而且美到讓人徘徊往返,歎為觀止。
建築學進入美學,美學家們把它劃入了藝術的範疇。但它首先不是藝術,而是生活居住地。所以正確地說來,是建築藝術,或者叫作藝術的建築。而藝術的建築也好或建築的藝術也好,它們同樣有著曆史的痕跡。它的麵上和身上,都深深刻下了時代的影子。
中國的故宮,那是封建時代建築的傑作,實實在在,它身上凝聚了封建社會所固有的一切特點和情趣。它是那樣的嚴整,與皇帝辦公桌後的“正大光明”四字相合諧。所代表的全是大一統的意思。它是那麼雄偉,以致今天的參觀者要替我們的皇帝和皇妃們發愁,那麼高大的房子,那麼巨大的柱廊,住在裏麵可多麼孤孤淒淒。夏日也不見陽光,長時期坐在裏麵,陰森森的怕人;冬天入內,怕不天天感冒,讓人畏葸。而它是權利的象征,在今天看來,極不適用的住房,對當時的皇帝卻是最實用的東西。它金碧輝煌,巍然獨處,正好表情它是天下第一富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民,莫非王民。在這建築上得了一個大寫意。而匠人的智慧,人民的辛酸苦辣和社會風貌亦溶於此,君不見,一大塊石壁麵前,現在人要豎上一塊大牌子說明它是怎樣用冷水潑接,象冰船一樣地被拖到這裏。中國的故宮如此,西方中世紀的教堂如此,文藝複興後的建築也是如此。建築美具有時代特征,又有藝術特征。這雖然並非它獨有的特點,這個特點卻在它身上來得特別鮮明和分外易於分辨。
這種曆史特點,表現在不合理的社會製度下,會成為貧、富、美、醜的鮮明對比。一麵是住不盡的住房,罪孽深重的浪費,擺著一副地下即天堂的架式;一方麵卻是屋漏如勺,難遮風雨。難怪杜甫要為此長歌,而不會作詩卻比杜甫更加窮苦的百姓們的住屋怎樣,也就可想而知了。這樣,我們就應該討論一下,建築美在現代的作用和意義。
(二)建築美的現時與發展
建築美的現時狀況如何呢?現狀很好。好久好在,它不但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使自己的建築風采無愧於前人,而且為未來的發展開辟了極為廣闊的前途。西方的建築業的發展更快些,而且現代派建築,數十年來方興未艾,雖然它也曾被人們誤解和冷落過,現在也終於為輿論接受了,而且正以自己嶄新的風貌矗立於人類的麵前。我們在這裏以我國建築事業的發展為中心,談一點想法和看法。
中國的建築怎樣?應該說不甚令人滿意。所謂不甚令人滿意,主要是功能落後,城市建築雜亂無章,建築業放佛還沒有完全從“十年動亂”中蘇醒過來,在旁邊者眼裏有點首尾無序,心煩意亂。盡管如此,我國在1959年十年大慶前夕構成的十大建築依然作為驕傲的曆史載入史冊。由此想來,現在社會主義建築美,應有它追求的目標和特色。
1、人民性。就是建築美要建築在從人民利益出發這個基點上,這是大善事,因善而美,也就成為了大美事。如果象封建時代那樣,一麵是瓊樓玉宇,一麵是蓬窗瓦灶,就從根本上違背了社會主義建築美的基本精神。如果一方麵說著為人民的利益服務,一方麵卻專為個人打算,自己可以住得跟個皇帝一樣,骨子裏卻根本不把人民的生活放在心上,那就成了對於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的莫大諷刺。社會主義建築事業,必須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但也不是搞庸俗的實用主義。隻搞民房,搞民房也缺乏遠見,蓋所謂的簡易樓。而是把人民住房、公共設施、文化設施、環境建設、生態平衡統一考慮,讓這些建設確實為人民服務。人民性能不能成為美學特別是建築美學的一個理論範疇,也許還有待於探索和研究,但是,如果沒有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思想觀念,那麼,這種建築美學就沒有脫出舊時代的舒服和局限。這一點,恐怕不用研究也是可以算清楚的了。由此出發,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我國的建築事業實際上已經得到了全部上下的一致確認,並且正在為這這個目的付出很大的努力。
2、建築的民族性。現代建築不同於古代建築,從本質上說,它走的是一條東、西方溝通之路。民族性特點,恐怕不但不能丟掉,而且是應該特別強調和優先發展的。完全沒有民族性特點,實際上就成為了割斷曆史的行為,其本身就不美了。所建築的內容自然也不能引起人們的多少美感。其結果是,也必然會違背東、西方交流這一宗旨。因為連自己的東西都沒了,還說什麼交流呢?當然,講民族性,也不是一味地創建四合院,建築大屋頂和繼續搞故宮式的古老建築。現代建築美應該有我們自己民族的風格和特色。沒有民族性的內容必然沒有世界性,這思想,不但對於文學作品來說,是一條非常正確的指導理論,對於建築美來說,同樣也是一條十分正確的指導思想。但民族特點,要在創造中得到發展,那就不那麼容易了。應該說,人民大會堂是民族性建築的傑作。因為,無論對於中國民族建築美學有無研究的人,看到它都會一點也不含糊地說,不錯,這是中華民族的建築物。那麼,我國建築物的民族風格應該有哪些特點呢?這個問題不易答。但總的說來,應該說有這樣幾個特點,即整體性特點、內情外景相合諧的特點與比較含蓄的風格。作者於此研究不多,隻是把這個想法說出來,求教於建築行家和專業理論工作者。
3、科學性特點。科學性包括的內容很多。首先當然是實用,如果不實用,建築它作什麼呢?而且要經濟,就是說,建築材料、建築公益都要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還要革新,不能一千年、一萬年總是秦磚漢瓦,一位這樣才是沒有忘記光榮的革命傳統,沒有辜負祖宗的古老心願。這些內容近幾年來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其要點無非是要發揮中國建築的民族優勢,樹立走向世界的宏偉誌願,讓建築美學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組成部分。
講究建築美學。要麼,建築美學包括一些什麼內容呢?第一,形態美。建築物要千姿百態,多種多樣。不能一提現代建設,就是“火柴盒”。“火柴盒”太多了,會使人頭目眩暈,擔心哪一天,走出去會找不到家的。而且千篇一律,無論就什麼內容來說,都無異於對美的褻瀆,讓人產生傻傻乎乎的感覺。“火柴盒”並非不好,恰如中山服同樣很漂亮一樣,但是如果統統穿上扣得嚴嚴實實的中山服,都是一樣藍、灰、綠、黑這樣幾種顏色,那麼,憑你是誰,也會倒了胃口。中華民族在建築史上有傑出的成就。“阿房宮”先不提它,不幸為項羽小兒付之一炬,化作焦土。陝西兵馬俑卻沒有被燒壞,因為“久居人下,”好不安全,然而也終於被發現了。“兵馬俑”是一個曆史的器官,難怪很令人大起將它列入世界幾大奇跡的欲望。可是兵馬俑不過是偌大秦王墓的一個支離的小部分,如果使秦王墓大白於天下,那麼,我們就會不僅僅為長城而自豪,而要視二者為中華建築史上的雙臂了。由“兵馬俑”想到頤和園(這“兵馬”走的好快呀),又想到圓明園,可惜圓明園也已經被人燒毀了,同樣付之一炬,不過放火者不是炎黃的判孫逆子,而是異國的鬼卒,思之令人心痛。然而,有幾根不屈不饒的大柱子依然在屹立著,象受傷的猛獸,象悲劇的主人公,象竊天上的聖火與人間的普羅米修斯,象遺恨千古不能瞑目的戰場上的英雄烈士。我們不能看到這烈士的全貌,卻可以通過它身上的巨創相見它的英勇,通過它的殘肢百骸想到它的無比風采,想象它生氣勃勃時候的無限英姿。而且,中華民族對於木製結構,有著獨到的建樹。我們看一看天壇,那麼雄偉的建築,裏麵卻沒有一片鐵製材料,連一根釘子也沒有。不唯天壇,很多古建築都是如此。而南方建築,風格細膩,籍青山以增秀,借溪水而傳神,如蘇州園藝。北方建築宏大豐闊,氣象非凡,如北京古城的建築。現在中國人,應該做出無愧於祖先的成就,汲取先人的美好的經驗,汲取國外的先進方法和足以供人借鑒的藝術手段,加上我們自己的創舉,北京城該給後人以不朽的新姿,九洲聖土應該給世界以嬌豔的風采。
第二,現代化。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說,在於它的形式,而不論哪一種形式,終究脫不開與之相適應並且決定著美這一形式的內容。現代建築美的內容何其多也,一言以蔽之,就是“現代化”。所謂現代化,是說建築內容和形式,都能體現現代人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時代特征和社會特點。而這一切是那麼艱巨的研究課題,又是人們多麼渴望早日實現的研究課題。沒有現代化內容的建築美,是自我陶醉的半老徐娘,是羞羞答答未具自由戀愛之心的新嫁女,而不是業已成熟的年輕美婦,更不是已經現代化的自由情侶。中國要在建築美上占據現代世界建築史上一個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有時代的立意。立意即決,文章是好作的,縱然不能一揮而就,終可望成為少見的大手筆。
第三、整體美。首先是建築群的整體美。這一點,正是我們民族建築風格的精華所在。我們沒有見過真的大觀園,但現代的半壁園林是參觀過的了。就是這樣比較粗糙的建築,已經使人深深感到它的整體性的美。如果再去讀《紅樓夢》中賈寶玉一路題匾的精彩文字,對於這種整體風格就具有更深的印象和更多的體會了。整體美,表現在北京古城的建築商,可是說是,磅礴氣勢,順利成章。對於每一個具體建築群來說,又是一筆一劃,一絲不苟。如天壇,那高聳入雲的祈年殿,讓人產生飄飄入仙之感,然而卻不是一個散仙,因為那殿堂如此威嚴,要美也不能開懷大笑,隻能象古仕女般地調動一下麵部的神經。而從祈年殿南去,平展展的道路正如懸在半空之中,讓人不思凡間滋味。入而見祭,處處都象在太空之上,因為隻有太空,才需要那種天圓地方的背景;隻有太空,才有那種傳聲不絕的奇妙景象。盡管太空並非古人想的那樣,而古人能想象於此,並把它通過建築群給以再現,怎不十足驚人,令後人驟起感奮之情。整體性建築,對於現代化建築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不是天字第一號原則,至少也是不能忽視的原則,而整體性建築的成功,才會更加體現現代化建築的味道。又有內容上的整體性,即內容布局合理,不但使人有美的感受,而且有適應自然的便利。這不僅要從建築的形態上來考慮,而且要從建築的內容上來考慮了。還有第三,建築美,要與其他生活美相頏頡。不但住的是美的,而且環境是美的,服飾是美的,食品還是美的。
三、生活美的其他幾個範疇
(一)環境與設施美
這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公共環境和建築環境。自然環境,有一個保護問題。因為,本來很美的自然環境,如果不去保護而去汙染和破壞它,那麼,美的就會轉化為醜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終究會變成子虛烏有,成為烏七八糟的殘山剩水。社會環境的內容就更多了,它是一個綜合體。僅就其物質環境而言,如果沒有高明的設計、合理的內容,能夠產生美嗎?顯然是不能夠的。未來的社會,自然不是我們現在就可以詳細描繪出來的一種極為壯美的景象。但是,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未來社會的環境,不但是科學的、合理的和舒適的,而且一定也是很美的。下麵著重談一談,建築環境與屋內設施的陳設。
居住環境是建築物的外延。當然,隻考慮建築本身,不管外延,這是一種平庸的建築思想,即使建築物本身很美,也會顯得孤苦伶仃,模樣可憐,終究缺少一點大家風範。用美學的語言來說,就是缺乏和諧。建築物的環境是一個統一體,這一點,古人是考慮到的,現代人更應該考慮到。《紅樓夢》中薛寶釵曾經議論過繪畫的道理,上來就講到了畫的布局。她說:“如今畫這園子,非離了肚子裏頭有幾幅丘壑的才能成畫。這園子卻是象畫兒一般,山石樹木,樓閣房屋,遠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這樣。”這話講得真妙。有兩句要特別提一提,其一為“這園子卻是象畫兒一般”。園子似畫,這是一個美學標準,建築環境應該符合這個標準,唯有美且如畫的環境,才可能生長出美學的幼芽來,也符合人類生活的“天性”。其二曰,“遠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的是這樣。”明明是人為的,怎麼回事“恰恰的”呢?恰恰的一論,放佛乃是物華天成、神仙締造的一般。而恰恰如此,才是真正“美的”。因為,美是客觀的,它符合一定的客觀規律,規律而無“恰恰”之求,就是不嚴肅的真理了。這二條,對於我們的建築環境美,有十足的意義。建築環境是生活的外延,而屋內設施與布置則是建築物的“內涵”。有好的房子,沒有好的設施,是徒有其表的繡花枕頭。看著美,住著可不怎麼樣。設施的合理也是一門藝術,這個且不說它。僅就住宅而言,如果兩個淋浴都沒有,就夠寒酸的了。不過,不能總是這樣下去。解放前的災難和落後,在於階級的壓迫和外族的侵略,曆史的貧苦,在於受生產力和科學發展水平太低的製約。現在,人們將通過社會主義走向富裕昌盛的道路,那麼,生活應該具有美麗的色調。房內設施也就應該具有現代化的內容和它的特點。室內布置是一門藝術。其藝術性決不比任何藝術內容更簡單些。《紅樓夢》中有對各類人物的房間的描繪,從房外到房內,從環境到人物,從靜物到動物,都有著非常精彩的表現。賈母屋中,高床大櫃,赫赫威風。鳳姐那裏,卻是表壯不如裏壯,雖然俗氣但卻透著利害。而寶釵尚簡,屋內陳設宜少。探春多男兒氣,室內儼然便有點丈夫氣派。唯有黛玉那裏龍吟細細,鳳尾森森,一彎綠竹,加上知音鸚鵡,別具風韻。寶釵有金,穿著宜雅,居住也有黃金般的色彩。寶玉身貴住宅似有炎熱炙手之熱,怡紅二字,複誰當得?黛玉命蹇,環境多綠,偏宜與藥爐為伴。而秦氏可卿,則富貴不可凡間屈指,另是一番景象。當然,我們無須也不可能把《紅樓夢》中的建築原封不動地搬進我們整個社會生活中來,但《紅樓夢》中關於屋內設施與布置的美學原則,對我們還是有著非常有益的啟迪和借鑒作用的。
(二)食品美
食品講究美,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光榮傳統。差不多二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後來更加發展了。中國文化在外賓心目中,大約有三樣東西是毫無異義地得到肯定的,一是中國的山水,二是中國的曆史,三是中國的烹飪。中國烹飪稱世界一流還算謙虛呢。食品美,講究色、香、味。這是一個很不低的標準。而且還有營養呢,還有烹調手段的革新呢,還有飯菜的搭配呢。烹調與服務是同胞姊妹,那就更是一種了不起的藝術了。即使家庭生活當中,烹調也會成為一種有象征意味的精神力量,可成為使全家和睦相處的非常吸引人的紐帶。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了吃飯這一項基本內容,這個家庭也夠乏味的了。
我國的烹調藝術,不唯源遠流長,而且繁衍萬種,類別極多。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對於一個有點內行知識的人來說,是顯得太籠統了。如果有機會去北海仿膳吃一吃宮廷小吃,還會使人產生出新的驚歎。以地區論,川菜有名,粵菜亦不落後,晉菜、魯菜各得其所。就是天橋的小吃,就足以叫食者永生難忘。中國烹調在世界上居於首屈一指的地位,而中國的美學家不大涉足於此,實在是一個大大的遺憾。
而且,烹調既是一種傳統,又需要革新。講傳統,何其久矣,因為人類的食品與火是聯係在一起的,烹調藝術與火同生。沒有火也許就沒有人類,那麼,烹調的曆史要與人類相始終了,不過彼時內容簡單,還夠不上“烹調”的資格。但它需要革新,需要東、西方交流。中國烹調技藝固高,並非盡善盡美。如果把西方的好東西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吸收過來,會給中國的各項食品業帶來更多旺盛的生機。方便麵之類的新產品,也確實令人高興,長途旅行,爬山涉水,來一袋方便麵,可說美妙之極。因此,食品不但需要美學,美學同樣對食品的未來發展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
(三)服飾美
服飾不但包括服飾,而且應該包括化妝。這裏,我們談一談服裝,而把後者放在人體美中去議論。服裝成為美的範疇,古已有之。美學研究對象應該把它專門列為一個重要的領悟。實際上很多有見識的飽學之士已經這樣做了。複旦大學校長請了北京的青年服裝師去複旦講美,作法非常漂亮和恰當。清華大學也請北京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去為女同學作報告和講座,同樣富有遠見。實際上,“人配衣服馬配鞍”,已經是很古老的明間諺語了。衣、食、住、行,衣放在首位,放佛比吃還重要。還是因為人類是一種自覺的動物,它在相當多的場合下,確實把衣服看的比食品還重要些。一般地說,給朋友的女孩子買禮品,莫過於一件稱心如意的漂亮衣服最使她心醉了。
在現實生活中,服裝常常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因為它和一個人的思想有關。出了喇叭褲,使很多人氣惱了一陣子,相聲演員說喇叭褲大得可以掃馬路。對發型的議論就更加嚴重了。這個暫不管它。單單穿上西服是不是就成了西崽,其實也並非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定論的。可見,衣服事小,思想事大,既然細想事大,衣服之事也就不可小覷了。
實際上,服裝確實關聯著一些別的社會因素。至少,它與一個人的性別、氣質、職業、文化素養有關,當然和思想也有點關係。在特定的場合下,還與激烈的政治鬥爭有關呢。說它與性別有關,這是顯而易見的。性別有男女,服裝亦有男女。男裝女性化,這名詞不常見,然而化一點也可以,但無論如何畢竟是男裝。女裝男性化,這名目多一些,然而化來化去,還是要更加突出女性特點。服裝又與氣質有關。不唯格式,色彩亦然。性格活潑,穿上豔色衣服,不但蝴蝶麵,且有蝴蝶心。象彩蝶一樣的美麗,豈不更好?性格內向、麵目冷雋的女孩,不宜大紅大綠,否則,則反差明顯,會顯得滑稽可笑。服裝還與職業有關。知識分子、工人、農民、藝術家各有各自己獨特的見地。工人種類甚多,“隔行如隔山”,山那邊晴,山這邊雨,顯然會有不同的愛好和習慣。而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結果,它作為曆史上的一個範疇,有漫長卻又有限的生命。當它的生命結束了,服裝將抹掉職業這個特點。即使有職業的限製,服裝美依然具有共性特征,那就是和諧和自然。所謂和諧,包括與穿著衣服的人的旗幟、職業、性別、思想相一致。而自然是和諧的原因,卻又是和諧的結果。如果使一個服裝模特不去化妝就登台,那麼,這是難以接受的;使一個大學教授,粉墨登場,我擔心他很難上這個講台。這一點,應該看作職業的習慣和需要,而不應該硬性分其貴賤。